《1984》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1984》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乔治·奥威尔 著
ISBN:9787564078010
一年前,虽是课业最繁忙之时,在同学的介绍下我仍是购买了这本《1984》。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开始了阅读。只是两天。当我打开最后一页看到结尾的句子:“不过现在好了,一切都好了,斗争已经结束。他终于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
我不禁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回味着这本书,有些震撼,也有些后怕。震撼的是,乔治·奥威尔笔下的1984是这样的荒诞,人的思想能够被抹杀到如此的地步。后怕的是,虽然1984已经过去,且并没有那样的事情发生。但是2024,2034,2044以至2084会不会有呢?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真的有这样泯灭人性的,狂热的,不安和躁动的社会出现?我如果处于这样的境地我是否会变得和他们一样的麻木不仁。待我稍稍缓过神来,不免也会困惑。怎样的社会是稳妥的,和善的社会?或者说我们究竟是应该向往什么样的社会?看完这本书相信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我来来分享一下我心中的社会。我认为一个合格的社会离不开两点。独立思考和自由。首先是独立思考,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历程,每个人都有专属的挫折和机遇,人们会结和自己的挫折,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这是独立思考。相较于《1984》中,每个人都被“老大哥”统一了思想和思考能力,使得他们的思考无法进行。从而限制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之后便是自由,独立思考是自由的前提,自由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由,选择自己的爱好,伴侣和工作。爱与被爱的自由,选择与被选择的自由,以及机遇自由和挫折自由。这是我对社会的思考。除去社会便是个人。曾记得我国政法大学著名的罗翔老师说过,一个人生命中的百分之九十五是自己不能够决定的,只有那微不足道的百分之五是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改变的。想象着,无论是《1984》中的人们,还是书外和乔治·奥威尔同一时代生活的人,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出生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生活在相对和平的国家,并且有个相对富足的家庭,我认为我应该知足。在知足的基础上因该多一些的努力去回报。我感谢着给予我幸运的社会和学校,怀着憧憬,渐行渐远。
文中的一些有趣的概念
1.新话。书中政府将所有词汇缩减到最小,一些具有反动特性的,反动意识的词汇全部删去。即便是有反动意识,也无法通过词来表达,真是遏制反动的好方法。
2.电幕。书中的电幕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到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现实中有许多和书中电幕相似的地方。就像我们日常用的电脑和手机,你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监视。
3.书中的国家是没有历史的。在文中核心党说”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真部改动改动历史并思想的控制,使得人们永远无法了解过去,了解自己。老大哥的话就永远变成了真理。人类的思想就被抹杀了。
作品简介
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
经典摘抄
01
那双眼睛在盯着你,还有那声音在包围着你。不管睡觉还是醒着,工作还是吃饭,室内还是室外,洗澡还是上床——无处可逃。除了头颅之内的几立方厘米,一切都不属于你自己。
02
温斯顿把手垂到身边,缓慢的将肺部又吸满了空气,他的大脑滑向一个双重思想的迷宫世界。知道又不知道;明白全部事实,却说着精心编造的谎言;同时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方面知道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又两者都相信;利用逻辑来反逻辑;一方面批判道德,一方面又自认为有道德;相信不可能有民主,另一方面又相信党是民主的保卫者;忘掉一切需要忘记的,然后随时在需要记起时再回想起来,接着马上再忘掉——最重要的是,对这个过程本身,也要照此处理。最奥妙之处在于:要清醒的诱导自己进入不清醒状态,然后再次意识不到刚刚对自己实行的催眠行为。甚至理解“双重思想”这个词,也要用到双重思想。
03
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涂改了,你找不到证据去证明这是篡改历史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