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这出戏/扎西持林丛书 希阿荣博堪布 华文出版社 9787507540512》
图书介绍
包装:平装
出版社:华文
ISBN:9787507540512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页数:240
出版日期:2017-05-01
印刷日期:2017-05-01
开本:32开
版次:2
印次:2
字数:143千字
编辑推荐语
◆ 当今深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希阿荣博堪布,在全世界拥有上百万读者,启发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 这是作者继畅销书《次第花开》之后的又一力作。
◆ 内容涉及众多的人生疑问和生活烦恼,让你豁然开朗,重新找回生命的价值。
◆苏岑、张嘉译、陈坤、李修平、马未都、樊登等影视、文化名人联袂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来到世界*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和医院,并对周边众多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同时,堪布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 多年以来,上海的俄罗斯记忆,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倡导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透过佛法看世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目录
精彩试读
因为执著,失去显得格外痛苦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变化不止,分合,得失,内外,生长与朽 坏,唯其循环往复,方能生生不息。从较浅显的层面去理解,执 著就是企图停止这种变化并抗拒事物的两面性。正如你想抓住呼吸,它就会停下来,这意味着你失去了呼吸,执著使我们以笨拙 的方式表达着对人与事的珍惜,一再陷入僵局,强烈感觉到失去。 梦幻空花又一年。在这不肯醒的梦中,希望与恐惧,欢笑与忧愁,都在不舍昼夜地往你背后奔。一日一日。生活只是这样的擦肩而过啊,不可阻挡也无可挽留。佛陀教我们放下对这无常世间的常执,其实我们不想放下也在放下。这一生不就正在离我们而去吗。因为执著,失去显得格外痛苦。 我们喜欢贴标签,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其实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应该乐观还是应该悲观,他只是说要放下执著。欲望多不一定就是对生活积极乐观。而消极悲观不是因为放下了执著,相反,正是因为放不下。对某些人某些事,对自己的经历遭遇太在意了, 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简言之,佛教所说的执著是指把随因缘生住变化的事物认作 固有恒常、坚实存在 ;放下执著就是体认到世间的人、事、物非 自有、 存在,由于这份体悟而旷达自在地为人处世。 放下执著不是一句空话。很多时候,肯吃亏才能学会放下。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词汇的含义会发生改变。比如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执著”有时候是指坚持不懈、决心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执著”。在佛教中,以欢喜心坚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称为“精进”。 佛法教人以豁达务实的态度看人生,知道人这一辈子,沟沟坎坎是填不完的,快乐不是没有,转瞬即逝,多好的缘分,轻易也就散了。放下或不放下,一切都是转头成空。看到人生的这一面,心里才有天高地阔、山远水长。
佛教所讲的“苦”不仅包括剧烈粗大、毋庸置疑 的痛苦、灾难、伤害,还泛指一切的忧恼、缺憾、局 限。如此,人生所有的经历似乎都包含在苦的范畴之 内了。自有生命便有忧患。老病别离、冤家相见、所 求不得之苦自不待言,即便是快乐,也没有不 终变 成忧恼、惋惜或惆怅的。
轮回中任何的生命形态都不离苦的本质。快乐不 是没有,却短暂而趋于表面,就像在一碗汤药里加入 一小片包着糖衣的药丸,那微不足道的甜味根本冲淡 不了整碗药的苦涩。
我们经历的苦源自烦恼和业。
这里所说的烦恼主要是指贪婪、嗔恨、嫉妒等会 给自他身心带来伤害的情绪。
业是指过去的行为。从长远来说会带来快乐的行 为,称为善业;长远来看会带来痛苦的行为,称为恶 业。行为的后果不仅要看眼前, 重要是看长远的影 响。比如贪婪会让人暂时感到满足,但长期来看,贪 婪带来的是永无止境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内心难 得安宁。再比如,修行过程中我们毫无疑问是要吃苦 、受委屈的,但这长远来说有助于解脱轮回的痛苦。
想象一下,每天从早到晚,我们会有多少念头, 多少身体的行为。由此类推,我们一生以及过往的生 生世世,又会有多少身心的行为。这些行为,每一个 ,真真切切是每一个,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后果又 成为因,因再结果。因因果果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不 同的生命形态,不同的生活际遇。
业(即行为)的力量有强有弱。强大的业决定一 期生命的主要特征,比如投生在轮回六道中的哪一道 ,地球上线.4,寿命长短等。力量不是那么强大的业,则绘制出生 命的各种细节,比如美丑、才艺、贫富、健康、疾病 等。
通常来说,具足四项条件的业力量会比较强大, 也就是说一个行为有明确的意图、明确的对象、采取 了实质的行动并实现预期的结果。以杀生为例,如果 有杀生的意图,有明确的杀害对象,采取了杀的行动 并确实杀死了对方,那么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杀业,需 要完整感受杀生的果报。
即使四项条件具足,意图、对象的差异,也会极 大地影响业的力量。意图、对象,在佛教中称为发心 和对境。同样的行为,发心不同或对境不同,其果报 会很不相同。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阿难尊者向佛陀供养 了一碗粥,佛陀随即拨了半碗粥给过来乞食的狗吃。
过后,佛陀问阿难:“是你供养佛的功德大,还是我 布施狗的功德大?”阿难尊者说:“是您布施狗的功 德大。”佛说:“如是如是。” 从对境的角度说,佛陀是无上殊胜的对境,供养 佛陀的功德远胜布施狗的功德,其差距之大不可思议 。而从发心的角度看,阿难尊者供养佛陀,发心自然 是纯正殊胜的,但与佛陀的清净发心相比,又有不可 思议的差距,所以供养佛陀的功德才会不及布施狗。
由此可知,凡做事,发心是何等关键。
根据力量的不同,业的果报会在今生、来世或者 晚的时间应现。果报的显现需要因缘具足。业,每 一个行为,会在阿赖耶识里留下印记,不会自行消退 ,直到所有引生果报的条件齐备,也就是因缘具足了 ,果报 显现,业因才会消失。就像一粒种子留在 土里,冬天没有动静,春天来了它才破土发芽,在阳 光雨露中耐心地成长,长出枝叶,开出花朵,等到结 果的时候,结果。有春天结果的,有秋天结果的,不 一样。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