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方法 刘少楠,刘白光 著 新星出版社

  编辑推荐

  《笔记的方法》适读人群 :成人管理类

  未来,不会记笔记的人,面临的将是一场不公平竞争。

  为什么这么说?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笔记书,而是写给你的数字化笔记指南。

  如何实现更便捷、更轻松的记录?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如何建立知识的连接?如何让你的笔记发挥指数级效应?如何给你的笔记打标签?如何实现更好的回顾?翻开这本书,带走你的答案。

  《笔记的方法》不是一本常规的笔记书,而是写给你的自我训练之书。

  为什么说“收藏≠记笔记”?为什么说“摩擦”并不总是坏事?为什么说“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思考”?为什么说重要的不是拥有“第二大脑”,而是借假修真,训练“第一大脑”?翻开这本书,带走你的答案。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笔记书,更是写给你的职场成长宝典。

  当你离开一家公司,你能带走什么?如何积累长在身上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看见反馈?如何高效复盘?如何实现滚雪球式的进步?翻开这本书,带走你的答案。

  这不是一本教你考试拿高分的秘籍大全,而是帮你解决实际问题、影响现实世界的实战手册。

  如何通过记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如何借助记笔记,做出高质量决策?如何借助记笔记,争取更好的职位?如何借助记笔记,收获更多的幸福?如何借助记笔记,更好地认识自己?翻开这本书,带走你的答案。

  所有的大事情,都是通过做成一件件小事得来的。一如记笔记这样的小事。祝愿你可以借助持不断的记录,做成很多事情。记住萨特的话: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

  内容简介

  如果你感觉自己明明很努力,却进步有限,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概念,不知道到底该学什么,

  收藏了许多文章,记了很多笔记,却想不起、也用不上,

  读过一些“知识管理”“第二大脑”的文章,却不知道怎么做,

  《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

  这是一本有关“如何有效记笔记”的实用工具书,

  内含“四大系统模块+三大核心方法+两大底层心法”,

  以及11条具体建议和40多个真实的笔记案例。

  无论你是教师、律师、医生、HR、公务员,

  还是互联网运营、产品经理、自媒体人、创业者、作家、编辑、记者……

  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可以借助这本书,找到“有效努力”的好方法,

  让你的笔记记得好、找得到、用得上;让未来的自己,用上今天的笔记。

  与此同时,这本书亦有其局限性:

  1.聚焦于个人如何通过记笔记做好知识管理,而非解决组织或团队的知识管理问题。

  2.聚焦于让普通人“方便上手和坚持”,而非服务于已经有成熟体系的知识达人或研究人员。

  3.没有炫酷的技巧,只有朴素的方法;没有一步登天的神秘捷径,只有平滑向上的成长曲线。

  如你所见,

  《笔记的方法》这本书的作者是flomo(浮墨笔记)的两位创始人,少楠与白光(Light),

  但是请放心,它不是flomo的产品说明书,

  而是可以通用于各种常见笔记工具的实战方法,让你拿来就能用。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小小的灯塔,帮你照亮一些航道,

  让你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用再按过往船只的方向航行,

  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祝愿你可以通过记笔记这样的小努力,奔赴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刘少楠与刘白光(Light),

  互联网领域连续创业者。

  2010年,一起打造二手书漂流网站“摆摆书架”。

  2021年,再次携手创业,

  不融资、不给资本市场讲故事,

  坚持为用户解决朴素而具体的问题。

  目前,他们的公司有两款笔记工具——

  flomo浮墨(卡片笔记)、幕布(大纲笔记),

  以及一款付费专栏工具“小报童”。

  其中,flomo已经拥有数百万用户。

  在服务flomo用户的过程中,

  他们看到许多与记笔记有关的真实问题,

  于是结合卡片笔记思路,

  发展了一套更现代、更高效的实战笔记法。

  《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即脱胎于此。

  精彩书评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努力活成别人,第二种选择活成自己。《笔记的方法》这本书鼓励你成为后者。它会告诉你,当别人都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你有你自己的路。

  ——薛兆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者

  做产品是一件相当孤独的活计。如果在第二个人那里有明确答案,那么这个产品就不值得去做。所以,产品人就只能反复为难自己。没有类似的经历,很难想象那种无边无际的孤独感。这本《笔记的方法》并不能教会你做出一款成功的产品,因为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无法复制。但是少楠和白光的思路却可以借鉴,他们的心路则能给予人们一种莫大的宽慰——知道他们也曾抵达过和自己一样的处境,知道他们曾经越过此刻的自己继续向前,仅仅是知道这些事,也会给任何独自摸索着向前寻觅的人带去勇气和信心。

  ——和菜头,《槽边往事》作者

  笔记的核心价值,在于增援未来的自己。这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普通人的误区,用大量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技巧,提供了一套立等可用的笔记方法论。尤为可贵的是,少楠和Light分享了许多思考过程和实战心得,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你也曾苦恼做了许多笔记却始终用不上,它一定能帮上忙。

  —— 李睿秋(Lachel),公众号“L先生说”创始人、《打开心智》作者

  2020年,当商业经营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少楠和Light却反其道而行,放弃不断融资的传统创业路径,以小而美的轻创业模式打造了广受好评的flomo。这是一款极尽克制、以简驭繁的笔记产品,其背后的深刻洞察和实践硕果,凝结成了这本知行合一的笔记宝典。

  —— 范冰,《增长黑客》作者,增长咨询顾问

  你的积累,决定了你的输出——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却是职场成长的基本原则。笔记的作用,就是积沙成塔。差的笔记,风一吹就散;好的笔记,会形成体系。在这本书里,少楠和Light分享了一整套心法,帮你有效记笔记。更重要的是,书里的每条建议都足够具体,拿来就能用。好了,下一步,就是开始记录。

  ——曹将,《高效学习》《PPT炼成记》作者

  “记笔记”或“知识管理”似乎是那种“做不就行了,有什么难的”的事情。但一个人只有真正体验过它的助力,才会知道其中大有学问,门槛藏在门里面。关于如何记笔记,少楠和Light是我身边朋友里最有经验的。如此的经验,真的能够重塑你我对记笔记这件事的认知。不妨带着“不就是记笔记吗,能有多大学问”的预设,来感受下恍然大悟之后的震撼。

  ——刘飞,《三五环》《半拿铁》主播、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作者

  我一直很喜欢flomo官网上那句话: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这不是那种看过一遍就会忘记的产品口号,而是一颗会留在你心里慢慢发芽的种子。这不只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和理念,更是一种回归内心、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挖土、播种、浇水、除草、等待。这本书亦如是。

  —— 郎启旭,潮汐App创始人

  任何知识与方法,最终都会走向绝对的抽象和彻底的具象。少楠和Light将知识管理的抽象思考与具象实践的桥梁,用令人惊叹的极简笔触勾勒出来。作为笔记类产品的先驱与实战派,他们的总结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知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硬仗复盘。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书提供了醍醐灌顶的新诠释。

  ——葛旭,“孤独的阅读者”创始人

  目录

  推荐序 我读这本书的15个收获

  推荐序 好笔记是智慧的土壤

  自 序 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第一部分 应用篇: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第二部分 记录篇:如何记笔记,做好知识预处理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建议一:开始吧,记录你自己的想法

  建议二:记录有启发的内容

  建议三:记录反直觉的信息

  建议四: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

  建议五: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

  建议六:精炼核心内容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为什么要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案例一:以精进领域为导向的I.A.P.R法

  案例二:以辅助决策为导向的分类方法

  好用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特征

  建议一:结合需求,先借鉴再改造

  建议二:标签越来越乱?两步维护知识网络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为什么要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

  第三部分 收集篇: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审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三项原则,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建议一:做减法,削减你的信息源

  建议二:做加法,增加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

  建议三: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

  第四部分 心法篇: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以我为主

  知识那么多,究竟该积累什么

  以我为主,审视知识

  构建你的提问机器

  持续不断

  持续不断的价值

  如何打造持续不断的系统

  附 录 工具篇

  后 记 这本书的出版是一场“慢直播”

  精彩书摘

  自序: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Hi,你好呀朋友。

  我想正看这本书的你,大概率是一个对知识有着强烈渴望,希望自己能进步的朋友。

  但我猜,在自我精进的道路上,你大概也有不少困惑吧?比如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每天花很多时间听书、看书,但还是原地踏步;又或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概念,不知道到底该学什么;再或是收藏了许多文章,记了很多笔记,遇到问题却用不上;甚至看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第二大脑”的文章,还是没有搞清楚自己该积累些什么知识,以及如何做好知识管理。

  别担心,你并不孤单,我们也曾和你一样困惑。

  对了,先容我们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少楠,和我的合伙人白光(Light)一起,目前在经营flomo(浮墨笔记)这款产品。虽然称不上什么独角兽,但在不融资的情况下,flomo也已经有了几百万用户,获得了许多奖项。

  特别说明一下,这本书是我和Light共同创作的作品,为了方便叙述和理解,大部分内容由我通过第一人称叙述。

  或许你会奇怪,这俩人不好好开发软件,干吗不务正业来写书呢?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在创业过程中意识到,许多普通人关于记笔记和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是仅靠笔记工具就能解决的,大家缺少的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方法。

  那么,能否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和用户反馈,重新设计一套更适合普通人用的“笔记的方法”?这个目标成了我们写这本书的初心。请放心,这套方法不是要求你必须使用flomo,而是我们对“如何有效记笔记”这个话题的思考与实践——它是可以通用于各种笔记工具的。

  与此同时,这本书里没有太多形而上的理论框架,而是降落在粗糙的现实地表之上,扎根在具体的问题中,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案例,帮你学会有效记笔记。

  记笔记,从入门到放弃

  让我们把时针调回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初入职场,iPhone4刚刚发布,世界正酝酿着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我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那巨大的、不确定的、信息爆炸的未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职场导师看到我总爱拿个速写本写写画画,然后随手把记录的内容丢掉,就好奇地问我:“你这笔记怎么记得这么随意?”

  我心想:嗯?笔记本不就是演草纸吗?记笔记还能有什么讲究?但当导师打开他电脑上的笔记工具时,我被震撼了。他的笔记既有序又详细:

  - 产品的规划和思考;

  - 日常用户访谈的记录;

  - 日常会议的纪要;

  - 尚未阅读的收藏内容;

  - ……

  我不禁感慨,这些都是我们一起经历的事情、一起看过的资料。但我留下的只有手中散乱的笔记和大脑中残存的记忆,以至于每次开会或者设计方案都是一轮重启。相比之下,导师每次开会都游刃有余,许多资料和方案信手拈来。

  后来,我从他那里学到一个时髦的词——第二大脑,也就是把笔记系统作为大脑的“外挂”,就好像拥有了第二个大脑一样。

  痛定思痛,我当即决定开始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脑”。和许多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人一样,我开始研究许多教程——如何创建完整的分类、严谨的流程,如何实现各种工具之间的联动,等等。我想象着,“第二大脑”建好后,我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一定能有突飞猛进的提升。

  如果这是一本讲成功学的书,恐怕就应该写我如何因此走上人生巅峰了。但这是一本朴素的小书,所以不妨诚实地告诉你:现实很快就把我的脸打得生疼。

  比如,我很快就陷入了时间黑洞。且不说试用各种工具就耗时不少,摸索如何创建“第二大脑”的过程,更是不断吞噬我的时间。就拿如何建立分类来说,到底是按照图书馆分类法,还是按照杜威十进制分类法?选定分类后,据此整理笔记还要花费更多时间,以至于我每次新建内容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放错了地方。

  此外,我开始利用各种剪藏类工具大量囤积知识,希望未来用得到——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第一次吃自助餐一样,先在盘子里堆满贵的食物再说,根本没想好自己爱不爱吃,能不能吃掉。

  随着系统越来越复杂,剪藏的内容越来越多,我维护“第二大脑”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却迟迟未见。新鲜劲儿过去之后,我开始逐渐弃用整套工具和方法,又回到了原始状态,不敢再面对那个曾被自己寄予厚望的“第二大脑”。

  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每当有“革命性”的工具或方法,我还是会再次兴奋起来,感觉像是遇到了救星一样。然而历史总是重复,我经历了一次次“从入门到放弃”的过程……

  我们都误解了什么才是“记笔记”

  人类的许多冲突,都源于无法对相关概念进行澄清。概念的模糊,导致我们无法清晰地思考,也就无法指导具体的生活。

  近十年间多次“从入门到放弃”后,我逐渐意识到,或许我们都误解了什么是“记笔记”。

  让我们回到原点,重新审视一下,我们为何要记笔记?不是为了收集信息,而是希望未来遇到问题时,这些知识能帮上忙,即增援未来的自己。

  说得再具体些,所谓“增援未来的自己”,就是当未来的自己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借助过往的笔记找到解决问题的某个想法、线索或依据。

  比如,当我们创业时遇到商标注册的卡点,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如果恰好之前处理过类似问题,并做了详细的笔记,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找到这条笔记,把它当作一个想法,用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再比如,有段时间我在犹豫要不要辞职创业,十分纠结,回顾笔记时翻到过往记录的一条贝佐斯的决策原则——让遗憾最小化。这条记笔记就成了一个线索,让我沿着“如何让遗憾最小化”这个方向去思考,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又比如,在Light的笔记中,有许多他投资和经营的关键决策记录。我问他为何记这些,他回答说:“这样未来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或复盘的时候,我就可以把笔记作为依据。”

  你看,我们记笔记的目的,应该是在未来某一天,让记过的笔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增援我们,帮助我们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

  记笔记不是收集,而是对知识进行“预处理”

  想要让过往的笔记可以被提取出来,实现上述有效增援,我们需要重新梳理记笔记的过程——不再以收集信息为主,而是转变为对信息的“预处理”。

  为何这么说?因为如果只是收集信息,它们往往派不上用场。这就像你日常收集了许多汽车零件,按理说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们应该能拼成一辆车。但实际上,真正需要车的那一刻,你未必有充足的时间从头开始组装。面对数不胜数的零件,你甚至连认对它们都很难。于是你要么选择徒步,要么随便凑合一下就上路了——过去的积累看似很多,但在实际问题面前毫无用处。

  而如果你日常收集零件时,能有意识地了解它们的作用大概是什么,应该和哪些相关零件搭配在一起,甚至提前进行一些预处理——把底盘拼好,把发动机收拾好,并且经常盘点它们的状态,那么有需要时,你就可以快速把它们拼装成赛车或货车,更顺利地去往远方。

  所以,收集信息固然重要,但对信息进行“预处理”,才是“记笔记”的核心所在。通过“预处理”,你可以把知识储备到一种被激活、有能力的状态,让它们随时准备好被你提取,为你所用——实现前文所说的有效“增援”。

  如何更好地对笔记进行“预处理”

  那么具体如何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呢?

  这就需要我们记笔记时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也是本书想要分享给你的三种关键方法——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用标签为笔记分类;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能让信息在你的大脑深处“刮”一道痕,方便你提取时有迹可循。

  -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能让笔记里的知识网络化,方便你由点及面,找到关联知识。

  -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能让你的记忆不断加深、知识不断内化,方便你快速提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方法同等重要,需要我们经常做,反复做,时刻准备着,为增援未来的自己储能。

  除了如何记笔记,我们还会在本书中分享:如何更好地收集信息,才能让你事半功倍,避免低水平的勤奋;如何修炼底层心法,才能让你变得更强,让记录的笔记为你所用。

  认清明日的去向,但不忘昨日的来路

  没有人能从零开始创造。我们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边借鉴,一边发展。

  本书介绍的笔记方法借鉴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Zettelkasten方法(卡片笔记法)。Zettelkasten是德语中Zettel(卡片)和 Kasten(盒子)两个单词的组合。卢曼会在大小统一的卡片上,按固定的格式记笔记,然后按顺序把记过的笔记存储在卡片盒里。

  仔细翻看历史,卢曼曾谦虚地表示,自己并没有发明卡片笔记法。的确,在他浩如烟海的著作中,仅有一篇1992年发表的文章“Communicating with Slip Boxes”(《与卡片盒交流》)提到了这套方法,但也只是简单提及,并未详细论述。而卢曼的小儿子克莱门斯·卢曼(Clemens Luhmann)在一次访谈中提道,这套方法衍生于1951年约翰尼斯·埃里希·海德(Johannes Erich Heyde)的著作Die Technik des wissenschaftlichen Arbeitens(《科学工作技术》)中提到的方法。

  不仅如此,除了卢曼之外,还有许多知识工作者曾经使用的笔记方法,都和 Zettelkasten有关,比如:

  - 瑞士博物学家、目录学家康拉德·格斯纳(Conrad Gesner)

  - 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

  -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让·保罗(Jean Paul)

  -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 ……

  而近些年来,这套方法依然在不断进化。比如申克·阿伦斯(Sönke Ahrens)博士基于此总结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全栈工程师安迪·马图沙克(Andy Matuschak)提出的常青笔记理念(Evergreen Notes)、知名效率专家蒂亚戈·福特(Tiago Forte)的P.A.R.A法以及渐进式笔记等。在这些方法和理念背后,我们都能看到卡片笔记法的身影。

  你看,卡片笔记法并不是某个人的独创发明,而更像是今天流行的开源软件——自其诞生后,任何人都可以借鉴、修改、使用、发展。而本书所介绍的笔记方法,就是卡片笔记法在此时此地的一个新的分支。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记录篇”,我们主要继承了卡片笔记法的以下两点:

  1. 用自己的话记录,捕捉核心内容,不做“知识的搬运工”。

  2. 分类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不过,如卢曼及其他人一样,我们亦结合了自己的实践和今日大多数普通人的实际问题不断发展,增加了一些独有内容,比如:

  - 从普通人视角出发,着重介绍了如何用笔记增援自己的方法及案例;

  - 从实操角度出发,增加了如何记录、如何分类、如何回顾的原则与建议;

  - 配合记录的方法,提供了一套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方法;

  - 配合记录的方案,补充了两种容易被忽略的底层心法。

  从这个视角来看,《笔记的方法》继承了卡片笔记法的部分理念,同时发展了这套方法,做了许多新的补充。

  我们之所以提及这段历史,一方面是为了向启发过我们的前辈致敬,另一方面其实是想告诉你,重要的不是读完这本书,然后照着做一遍,而是要像对待开源软件那样,结合你的需求和环境,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方法。

  如若本书介绍的笔记方法能成为你有效记笔记的基石之一,我们将会倍感开心。

  最后,让我们再梳理一下“用笔记增援自己”的关键环节,以便你对整本书的结构有个概览:

  - 第一,收集,我们会四处“找原料”,收集信息,进行初步积累;

  - 第二,记录,我们会使用三种方法对信息进行预处理,使笔记处于“待命”状态;

  - 第三,应用,未来某一刻,当遇到问题需要增援时,我们可以去记过的笔记里寻求帮助;

  - 第四,心法,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北极星,然后持续不断地前行。

  接下来,本书将用“应用篇”“记录篇”“收集篇”“心法篇”四大部分,帮你一步步重新理解记笔记这件事,让你知道如何通过记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那么,开始我们的旅途吧。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罗振宇:我读这本书的15个收获

  得到App创始人、《阅读的方法》作者 罗振宇

  我决定把这篇推荐序写得像一组笔记。

  它只有一个任务:为你“剧透”我读这本《笔记的方法》的15个收获。

  1. 重新认识记笔记。它不是记给别人看的,而是记给自己看的。它不是写完就扔的废纸,而是增援自己的魔法。想象一个场景,你今天记的每一条笔记,都相当于给未来的自己递去一张小纸条:嘿,我有一个好主意……

  2. 抓准契机记笔记。比如读书过程中,你突然发现有个答案很厉害,解决了一个自己原来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心里立即狂喜,这就是值得记笔记的AHA时刻。抓住TA!不要让这样的时刻溜掉!

  3. 你受启发了,你变兴奋了——这个状态一定有原因,一定是你接收到的信息触发了内心的问题意识。不要放过它,顺着它摸下去,没准儿会收获一个超大的瓜。

  4. 收藏≠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记录你的想法。每次记录前,都要反过来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事情好?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东西妙?剖析自己的内心。坚决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5.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真正的高手其实不藏书,他们有“用自己的话”写成的笔记。记得我跟万维钢老师商量来得到App做课的时候,我说,你能不能做到每天更新?万老师说,我算算啊。他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说“可以,我的存货至少可以干两年”。为什么?因为他每天读大量的书,遇到好东西马上摘下来,然后批注“自己的心得”。

  6. 学习是什么?就是把新信息和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缝在一起。笔记是什么?就是你接收到的信息,跟记忆结构里那个正在生长的结构对接出来的产物——这才是真正值得记录的东西。

  7. 记录你的实战经验。小败或是小胜,都不值得悲喜,重要的是在胜败的结果中听到世界给自己的反馈。看到它,抓住它,改进它。如何做到这一点?试试按照这本书建议的方法,记录实战经验吧。

  8. 记录反直觉的信息。还记得那句话吗?“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9. 精炼你的笔记内容。一个经典段子说得好: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删自己的稿子,就花自己的钱打电报把它发给出版社。记笔记也是如此。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倒逼思考的好办法。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思考。

  10. 为你的笔记打标签。什么是好的“标签”?不是“分类”,而是将来你可能用到这条笔记的“场景”。比如,我的笔记里就有“#段子”“#育儿”“#演讲金句”等标签。只有亲手给自己的笔记打上标签,做好整合、归类,它们日后才能发展出指数级的网络效应。

  11. 定期回顾你的笔记。“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你对某件事情想得越多,以后就越有可能记住它。

  12. 构建你的提问机器。如果说建立知识体系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断把自己置于具体问题、具体挑战之中。

  13. 探索自我,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正如日本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所说:“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漫漫人生,最不了解的竟然是自己。”很多人不知道,探索自我这件事,记笔记也可以帮你。

  14. 有人说,AI(人工智能)来了,还要记笔记吗?AI遇弱则弱,遇强则强。而记笔记,就是为了让你变成更强的自己。

  15. 没有两个人的笔记一模一样。因为笔记里藏着你的偏好、你的思考,你的决策,你的独特人生。读完这本书,我“偷看”了少楠和Light的40多条私人笔记。听这本书的编辑说,作者会觉得分享这些有点害羞;但作为读者,我反而觉得,这恰恰是真实笔记该有的样子,也是一本“笔记之书”所能展现出的最大诚意。

  尼采说,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

  好在,你我都可以通过记笔记这样的小努力,奔赴更好的自己。

  谨为序。

      《笔记的方法》https://www.netshop168.com/goods-974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