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法与中国人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本书是中国法制史领域的经典著作。截至目前,已再版两次,并输出到韩国、香港。令人痛惜的是,本书绝版年久,许多读者只能复印后阅读。此次我们重新修订了全书,并增补了范忠信老师的近期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贡献,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文化遗产。本书分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个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展示了我国传统法观念的特质,首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法观念的核心,即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种种内在逻辑,具有开创性。并且,结合古人言论和古代司法案例,对中华法系之利与弊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述生动,分析深入。

  作者简介

  范忠信,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中国政法、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华侨大学、上饶师院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当选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现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当代中国法学名家”。著有《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等。

  郑 定,1963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中国政法、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晋升教授。曾任法学院副院长、《法学家》杂志副主编。曾当选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著有《中国法制史研究通览》《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法律调整》等。2007年10月病逝。

  詹学农,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获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郑州大学、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新兴集团、中国嵩海实业总公司。参编《中国乡镇政权建设》《灾害管理》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精彩书评

  中国立国已有数千年,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亦伴随着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铸就了辉煌的历史。……范忠信、郑定、詹学农君合著的《情理法与中国人》一书,正是一部对这一基本特征进行初步阐述、分析的好书,是一部颇有创新、颇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曾宪义

  与僵化的制度相比,文化有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之间并不是那么容易斩断的……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何在?《情理法与中国人》所着力阐释的正是这个问题。

  ——毕巍明

  在古代社会,法是什么,法的用途是什么,法又当如何适用,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范先生这本《情理法与中国人》中找到答案,而所有的答案无不体现着“人情、天理、国法”三位一体的法观念。

  ——李蕊

  3个青年人做就了一个大题目——《情理法与中国人》,依据他们当时的学力基础,对中国古代的情、理与法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索。

  ——霍存福

  “情理法”问题的系统提出,始于范忠信先生等人1992年初版的《情理法与中国人》。本书不无创见地指出:中国人地法观念是一个复合的、多元的观念体系。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法律是“天理”“国法”和“人情”的三位一体。

  ——黄东海

  这本书承载着两代法史学人的薪传故事。

  ——罗鑫、易江波

  对情理法观念的关注较早的是范忠信教授,使情理法观念最早集中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是《情理法与中国人》这本著作。

  ——杨秋生

  阅读此书时,就像穿越了几千年,这里无数思想在碰撞,擦出绚烂的火花,使我备受启迪。读完之后,我深深感到:历史天空划下的思想印记和思想巨人留下的古老药方,于今日的问题来讲,也许不能药到病除,但却是我们据此而解惑答疑的思想根基;它就像理解当今法治建设的钥匙和避免职业风险的预警仪,不仅使我们透彻理解法治环境和目的,更能让我们规避某些旧思维模式导致的隐患,从而用在日常工作的不经意之处。

  ——张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