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乱世突围 张华侨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清末乱世,百弊丛生。在“新”与“旧”的思想面前,一代能臣张之洞如何抉择,突围而出?本书以丰富的文献档案资料为底本,抽丝剥茧,以真实性、故事性、连贯性的叙述,呈现张之洞在清末艰难推动改革的历程,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为何张之洞以石破天惊的胆识,发起千年未有的变革时,又为清王朝灭亡创造了条件,引发华夏发生千古未有的裂变?本书引用首次披露的文献,以别具一格的叙述、引人入胜的情节,揭开这个掩盖了百年的真相!

  内容简介

  面对清末内忧外患,能臣志士提出各种救国之策,张之洞即代表人物之一。本书作者从浩瀚的档案中钩沉历史,以时间为轴深入揭示了这位清末改革家的心路历程。张之洞受晚清危机的驱动,艰难地推动老朽的清王朝革除积弊,可改革却违背了他的初衷,成了瓦解王权的“不定时炸弹”。这于张之洞来说可能是悲剧,但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看清中兴名臣的历史局限和晚清变法失败的教训,读懂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逻辑。

  作者简介

  张华侨,湖北孝感人,历史学者,主要研究秦至清朝开国君王、重大历史人物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等。曾在有关媒体任记者,善于分析经济差异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著有《资本时代的征服》《拯救乡土文明》《让汉江告诉中国》《中国黄河调查》(合著)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危亡引发军事变革

  高价训练自强军

  高薪聘请德国军官

  创办武备学堂

  劝说皇上结盟日本

  派遣学生赴日留学

  斥巨资向日本订购军舰

  建立中央常备军

  反对摊派军费

  练成湖北新军

  第二章 与激进的维新派分手

  张之洞与康有为闹翻

  扶持汪康年办《时务报》

  张之洞痛骂黄遵宪

  停止订阅《湘学报》

  呈送《劝学篇》,指明变法方向

  废除沿用千年的八股文

  保举果敢有为的人才

  第三章 变法以流血中断

  法华寺里的密谋

  袁世凯的背叛

  慈禧发动政变

  张之洞营救杨锐

  陈宝箴遭撤职陷害,惜别长沙

  张之洞敦促日本驱逐康有为

  第四章 平息义和团,争取八国撤军

  策划东南互保

  奏请慈禧停战剿匪

  慈禧与光绪帝弃京出逃

  驻华公使要求惩办“祸首”

  慈禧以惩处皇亲国戚换取回宫

  张之洞劝告各国降低赔款

  第五章 设计新政扭转王朝衰弱

  张之洞起草新政纲领

  变革三折,得到慈禧的肯定

  为南京播下大学的种子

  张之洞要选拔通晓经济的人才

  制定学制,中西兼容办学

  对赴日留学生的约束与奖励

  设立学部,让国民接受教育

  石破天惊,废除科举

  第六章 救亡图存唤起各界精英行动

  吴禄贞等血战大通

  制裁华商邱菽园

  沈翔云等声讨张之洞

  花园山聚会,酝酿反清

  秘密成立日知会

  美公使反对官方逼迫刘静庵认罪

  第七章 留学生与清朝决裂

  勒令停止湖北留日学生办报

  反感愚昧的忠君,决定推倒清朝

  留日学生点燃抗俄怒火

  留日学生罢课回国

  黄兴以华兴会策划起义

  留学生劝孙中山设立同盟会

  第八章 立法废除野蛮的酷刑

  维护公众安全,创立警察局

  张之洞推荐伍廷芳等立法

  聘请日本人松平康国当法律顾问

  废除沿用2000多年的酷刑

  为何张之洞捍卫礼教

  第九章 立宪能否容纳民权

  五大臣出国考察

  为立宪争论不休

  重新构建中央政府职能

  各督抚不想放弃权力

  慈禧准许行政与司法分立

  预备立宪,为何清朝一再拖延

  第十章 廉政无私,守护衰落的王朝

  张之洞出任军机大臣

  掌管学部,普及教育

  兴办高等教育学堂

  扩大理工科招生数,缓解技术人才短缺

  大力整顿涣散的学风

  力劝摄政王宽恕袁世凯

  张之洞留下的悲叹

  后记

  精彩书摘

  作为实业救国催生的产物,张之洞不惜重金派遣留学生,寄托他们吸收西方技术后转为强国的能量。但学生走出封闭的笼子到日本、欧洲,呼吸到充满民主气息的空气,吸收了宣扬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知识后,很快置换了由四书五经塑造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成为一个不同于科举为官,具有多元价值观,倾向以选举取代世袭王权,构建民主国家的精英群体。

  张之洞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应对,向他们灌输忠君为本,力求利用他们的才能局部更换大清帝国僵化的零件,实现救国的目标,必然与留学生取代王权、主张人权的观念发生冲突。

  慈禧、军机处大臣等不顺应留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害怕他们动摇王权加以限制,不将毕业的学生调到行政、军事、司法等部门担任负责人,不将他们当作构建现代国家的支柱。

  受到排斥的学生感到报国无门,必然对清朝没有归属感、认同感,不可能与腐朽落后的专政和平共处,像打破外壳坚硬的核桃,加速了清王朝的灰飞烟灭!

  前言/序言

  许多人会发出疑问:张之洞毕生效忠大清王朝,并投身一场千年未有的制度变革,企图挽救大清王朝。他倡导的变革为什么背离了初衷,意外地为终结外壳如核桃坚硬的王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答这个追问了百余年的疑问,必须从张之洞为什么要投身制度变革,变革又如何意外地为王权解体提供了条件来分析。历史进程的确充满了众多的不确定性。中法战争时,张之洞以为清军只是缺乏枪炮、军舰,不能挡住坚船利炮的法军,所以竭力建议花钱购买大炮、战舰,办海陆学堂。

  到中日甲午战争时,张之洞发现:日本吸收西方军制,练成由中央政府调动的常备军,调派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制定有效的攻取策略,统一指挥勇敢善战的陆军、海军,打败了军纪涣散、贪污腐化的清军,让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割地又赔款。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清朝既无久经训练的常备军,又缺乏忠勇奋发、善于带兵的将官,临时仓促招募的士兵更不知开枪射击,以致军心不齐,战斗力低下,一触即溃。

  蕞尔小国日本打败清朝后,张之洞受到从未有过的震动,品尝到奇耻大辱。令他寝食难安的是:倘若太后、皇上、总理衙门,以为对日本割地赔款会万事大吉,继续昏睡,这不仅不能消除国家贫弱的病根,而且俄、德等国会效仿日本瓜分中国,中国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感受切肤之痛的张之洞,思想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中日军队不是将士与枪炮数量的差距,而是军事制度优劣造成的差异。必须以战无不胜的军队作为强国后盾,倘若不清除兵营顽固不化的旧习、不扫除积存多年的腐化堕落,买来再多的大炮战舰,军队也不可能有起色,强国也是空话。

  深刻反思后,张之洞以战略家的胆识、卓然不凡的政治智慧、果敢坚定的行动,成功取得慈禧的支持,开启了从引进军械到跳跃式的军事变革的征程:改变依附将领带有私人色彩的兵营,用征兵制建立效忠国家、具有文化素养、能适应现代战争并由朝廷调动的常备军,实现军队早期现代化。

  军事制度变革不可能孤立完成,要培养适应枪炮战争的将官,建立完善的军工生产体系,涉及修筑工事、布设电线、安埋地雷、运用军械等,需要多兵种配合,专业知识超出了靠力气拉弓箭、挥舞大刀被录取的武官,引发了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为此,张之洞以军事变革为契机,推进相关的教育变革:奏请太后、皇上准许,选派留学生、大办新式学堂,废弃已固化的“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引入与强国富民相关的科目,摒弃空疏、浮华无用的文风。

  到维新变法时,以张之洞、陈宝箴等为代表的稳健派,深知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更换滋生了几千年的王权专政。他们先以实业救国为导向,循序渐进争取太后、皇上、总理衙门(1901年9月,改为外务部)大臣,支持练兵、办学堂、造铁路等,以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

  与此同时,张之洞借《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以行动与理论为变法指明方向,迎合慈禧等权贵派,既保王权,又吸收西方实用技术强国的需求,有限度地带动清王朝进行制度变革。

  更大的变革动力来自义和团事件引发的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像一个沉睡在摇篮里的婴儿被惊醒,认识到要切实整顿政务,革除以谋私误国、以言而无信危害人民的固守老祖宗的旧制。因而,她授权张之洞,起草推动新政的纲领。

  对张之洞来说,只抄袭西方一点皮毛,是无实质的变法,终究不能改变中国的贫弱局面。他参考西方的经验,在变法奏折中向慈禧等提出,应变革现行的政治、司法、工商、学校、军制、财政等制度体系,才能由农耕立国转向工业立国。

  慈禧不忘受到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不得不流亡的耻辱,不再以涂脂抹粉自我欺骗,高度肯定张之洞等以三个变法奏折设计的新政导向,吸收英、美等国有益的制度,打破自以为是、盲目排外的固化思维。

  由此,张之洞、袁世凯等联名奏请得到慈禧批准后,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终结自唐朝以来,私塾先生教导学生读经史、写诗文、练习书法等,经不同层级的考试获取官位的科举之路,开启以小学至大学造就人才的时代。

  与废除科举对应的是,张之洞深知大清帝国办铁路、矿产、商务、外交等,会有更多对外交涉,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司法理念,将其移植到有深厚专政土壤的中国,修改或废除沿用几千年损害民众权益的酷刑,制定刑法、民事、工商等法律,既约束中国人和洋人,又维护国家主权。

  废除野蛮的酷刑、制定维护民众权益的法律,实现近代中国法政制度转型,需要出台宪法规范国家与各级政府运行,重新设置各级政府的权力、推选国家最高领导人等。

  然而,张之洞以实业救国,推动军事、教育、财政、司法、工商、外交、交通等变革,只是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国,他内心还是坚持维护已在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王权。

  但上述一系列的改革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体现在,张之洞不惜重金派遣留学生,寄托他们吸收西方技术后转为强国的能量。但学生脱离清朝统治的封闭环境,到日本、欧美后,如同一只只飞出笼子的鸟任意展翅高飞。

  他们在西方呼吸到充满民主气息的空气,接受了宣扬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思想,很快置换了由四书五经塑造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成为具有多元价值观,倾向以选举取代世袭王权,构建民主国家的精英群体。

  张之洞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应对,向他们灌输忠君为本,力求利用他们的才能,局部更换大清帝国僵化的零件,实现强国的目标,这必然与留学生受到的取代王权、主张人权的观念发生冲突。

  继续为王权解体创造条件的是,张之洞于1903年主持制定各学堂章程,到废除科举、接管学部,带动各省巡抚、知府、知县转变过去看守衙门、管治老百姓、征收钱粮、重农轻商的思维,以政府投入与各方筹资结合,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创办小学至高等学校的浪潮。

  得益于有效的制度激励,新式学堂才能遍地开花。据统计,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年各省学堂47995所,共有学生1300739人。

  教育引发的连带效应是,大量理工科毕业生,为商人、资本家创办企业提供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催生了机械、铁路、造船、采矿、纺织、陶瓷、食品、丝绸等产业,这又从另一层面以工业文明加速了大清帝国衰亡的步伐。

  张之洞为终结王权创造了又一个条件:他花费高昂代价聘请德国、日本等教官,培养将官、训练湖北新军,出其不意地造就了一个反抗专政的新式军人群体。他们吸纳各学堂的学生,再输送到各军营,成为向往民主的青年军官,形成连续性、稳定性、再接再厉的团队,直至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除了张之洞为终结王权提供了“温床”以外,从体制运行看清朝衰亡的原因是,慈禧没有构建一个紧密团结、高效运行的中央政府。军机处(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后被撤销)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但他们知识陈旧,创新精神、政治素养低下,成为传达慈禧及皇帝旨意的秘书处,没有随着国内外各种挑战及时更换职能。

  火上浇油的是军机大臣互相拆台、争权夺利,无法独立决策并有效执行。闹得不可开交时,只能请示慈禧裁决。慈禧利用他们对自己的依赖,从有利于维护王权出发,不受制约、不顾后果,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立宪法等关系国家兴亡及民众命运的大事上,一次又一次地作出错误的决定。

  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时,慈禧只是更换军机处成员,挑选自己喜欢、服从自己命令的人任军机大臣,更造成执掌中枢权力的人平庸无能、品质低劣、保守排外。这导致军机大臣不能有效实施张之洞提出的练新军、办学堂、修改法律、开议会、出台宪法等,制定一个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策,直至各种危机接连爆发。

  危机唤起新军、学生群体的救国意识,对清朝没有归属感、认同感,不可能与腐朽落后的专制制度和平共处,不允许以慈禧为首的权贵集团,将国家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垄断,或以割让领土保王权。他们认识到:必须用武力终结清王朝!

  由此可见,历史发生了与张之洞预期截然相反的变化:他受强烈的亡国危机感驱动,发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军事、教育、司法等变革,但同时,又如同在专制的母胎植入了民主的种子,一旦这个婴儿降生长大,反过来自然成为推翻清王朝的力量。

  清末乱世,百弊丛生。然而,张之洞不同于秦朝的商鞅、汉朝的张良、三国辅助刘备的诸葛亮、唐朝的魏徵、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等,他想凭借政治智慧帮助帝王稳固江山,突围而出,却一直不能带动国家发生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笔者阅读千万字的史料,以真实性、故事性、连贯性的叙述,呈现张之洞在清末艰难推动改革的历程,揭示了历史演变的一个规律:改革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在某一领域动手术,只是修修补补,无法挽救已病入膏肓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