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重塑了教育所处的环境,并在重塑着教育及其内涵。前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更多地集中在技术层面,而较少关注人的层面。作者在本书中提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在重塑着人的交往方式,也在重塑着人的自我认同方式。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社会的技术层面,也要关注如何在信息社会中为青少年构建适的成长环境。

【内容简介】

网络与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学校的校园、教室与课堂,丰富着教育与学习的“工具箱”;它通过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的某些技能与职业,重新拷问“什么知识*有价值”;而依托网络与信息技术形成的网络社会,作为一面虚拟的镜子,则通过与现实镜子的分离,导致了分人与分语以及教育的非连续性,使教育已经“学以无己”。本书描述和分析了这种现象及对教育的影响,提出了网络社会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并相信“破镜一定能够重圆”。

【目录】

镜子、网络与教育(代序) /001

一、“镜子”的故事 /009

(一)库利的“镜中我” /009

(二)“镜子”的变迁 /017

(三)“镜子”的破裂 /026

二、“分人”:自我的镜像 /032

(一)何谓“分人” /032

(二)“分人”的含义与现实基础 /036

(三)“分人”与自我的迷失 /039

三、“分语”:语言的镜像 /047

(一)何谓“分语”? /048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055

(三)“分语”:一种生存方式 /060

四、非连续性:教育的镜像 /072

(一)“后真相”的世界 /073

(二)教育的非连续性 /075

(三)从“学以为己”到“学以‘无’己” /087

五、“破镜重圆”的可能性 /095

(一)Taking 与 Making /096

(二)“破镜重圆”的可能性 /103

结语 破镜一定能够重圆 /127

参考文献 /129

【作者简介】

谢维和,江西人,哲学博士,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曾先后在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以及若干译著、研究报告等。

卖贝商城 推荐:《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