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学刊(二〇一八年 第二、三辑合刊)-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汤显祖学刊(二〇一八年 第二、三辑合刊)》为汤显祖研究中心资助出版的汤显祖研究专刊,形式为以书代刊,内容为第二、三辑合刊。作者涵盖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以及西方相关领域学者,内容包括汤显祖的生平研究、戏剧艺术研究、晚明戏剧研究、世界戏剧艺术比较研究、地方文献与文学研究等诸多方面。
目录
汤学时谭
“汤学”的历史机缘
“汤学”研究的新篇章
多元化世界主义与“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400
时代”
汤显祖与塞万提斯
后汤显祖时代与新常态
艺文哲思
从汤显祖论因革说起
——漫话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汤显祖戏曲创作的创新性
试论汤显祖的赋学修养及赋的创作
文献文物
汤显祖家族墓园——灵芝园考
汤显祖三篇佚文新辨伪
“节编全本《牡丹亭》”考述
案头场上
春情难遣
——杜丽娘形象核心与明清女性读者接受重点
汤显祖《牡丹亭》六出戏的下场诗与徐旭旦的
《汉宫词》
汤显祖与宜黄腔的传承
《牡丹亭》的创作格律、演唱声腔及其他
《邯郸记·仙圆》曲谱杂论
论“临川四梦”演出的两个系统
“临川四梦”在明代的演出及其影响
影响传播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牡丹亭》研究
《牡丹亭》英译中外译者文化风格研究
《牡丹亭》传播的一条特殊渠道
——以《牡丹亭》之作“戏中戏”为例
从中英版《邯郸梦》看跨文化戏剧创作的有机
链接
域外汤学
中日三种鬼戏比较论
——南戏《朱文太平钱》、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与
“日本莎翁”近松门左卫门《倾城反魂香》
莎士比亚戏剧与汤显祖戏剧中的音乐
《邯郸记》与当代人生观
学术动态
文化传承和创新国际论坛
——“三翁”戏剧文化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
吁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研讨会
——《中国文化报》“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专题发言(摘要)
大事记(2017年1月一2018年5月)
故里情深话汤公
——东方戏圣汤显祖展览简述
编后记
稿约
精彩书摘
《汤显祖学刊(二〇一八年 第二、三辑合刊)》:
戏曲传统剧目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是大有可为的事情。经验证明,只要遵循“因而必不可以无革,革而幸可以无失其因”,即尊重传统而不可以无创新,创新又不可以丢了传统,那么,成果是可以预期的,创作出来的戏剧因为既是熟悉的又是新颖的,所以可以得到观众认可,而且可以长久保存下去。当年梅兰芳先生提倡的“移步不换形”,大概也是这个意思。近日看到台北新剧团的演出,他们打出的旗号是“新老戏”,大体上也是这个意思。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戏曲传统剧目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正确的处理“因”与“革”的关系。只讲究原汁原味,“因而莫可以革”,只顾传承模仿,不加改革,“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肯定要失去当代观众,传统剧目也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生命。传统剧目的传承离不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谨慎的改革,有人把这种积极的传承叫作“动态的传承”。
以上是对“非遗”而言。同时,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只有“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创作。但是新的创作不能离开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再是戏曲,而成了别的东西。
中国优秀的古代建筑体现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体现着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原则,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营造法式,使用的是中国式的砖瓦木料,发挥的是中国工匠特有的技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成熟的城市的物质代表。今天要做仿古的新建筑,也必须遵循这种特有的规律。否则做出来的必定是毫无欣赏价值的失败的假古董。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也形成了独特的舞台精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台原则和舞台方法。从剧本的结构到舞台的呈现,无处不在遵循这种精神、原则和方法。这就是戏曲艺术的规律。比如,传统的戏曲剧本,是采用“转场式”的线型结构,舞台上不设布景,通过人物的“上下场”把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处理得十分灵动自由。就舞台上的“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传统戏曲把身外之“物”的功能尽量减缩,尽一切可能减少和摆脱“物累”;与此同时,把“人”的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所以,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一般只设“一桌二椅”,甚至连这“一桌二椅”也省略掉,让角色在空舞台上表演。但是,只要有了“人”,有了从小练就“四功五法”的演员,通过他们准确而鲜明的表演,就可以在看似空洞的舞台上表现出大干世界的一切。有了演员的精彩表演,舞台就会立刻变得丰富多彩。唯其如此,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之林中,才能展示独特的风姿。这是中国戏曲被国外的戏剧家们特别欣赏和赞美之所在,是让中国戏曲“走出去”做文化交流的价值之所在。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许多新创的戏曲剧目,并没有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的这种优良传统。突出的一点是“话剧化”的现象。从剧本写作,到舞台表演,无不显示着话剧的特征,传统的长处已经被轻易地舍弃了。比如,剧本结构已经是近代西洋话剧式的分场分幕,舞台上都设计和制作了布景,舞台的空间已经被种种物质手段所固定住,角色的表演已经失去自由地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性。如果演员还想发挥一下“四功五法”,那浑身的功夫也变成一场不和谐的表演。“现代戏”如此,新编古装戏也如此。这样的作品,离戏曲艺术的舞台精神和舞台原则已经很远。观看这种新作,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走进了一座毫无特色的城市。看到的建筑,一律都是钢筋水泥的框架,外贴一层瓷砖,豪华的则外加一层玻璃幕墙,装上霓虹灯,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