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

“弱德之美”是诠释中国古典词的美感特质的本质性说法,也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根本创见。本书紧密围绕“弱德之美”这把解词之密钥而展开,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叶先生近年来以诗词中的“弱德之美”为主题而撰写的论文及书序,第二部分为根据叶先生在多所高校中讲解“弱德之美”所辑录的演讲录,第三部分附录为叶先生之友人及弟子所撰的研读“弱德之美”的相关论文及访谈录,是深入了解叶先生“弱德之美”之说乃至中国古典诗词的佳作。

内容简介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本质性说法,其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凡被传统词评家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原来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本书以词人、词史为线索,从文学体式、性别文化、历史世变等多方面探讨词体的美感特质,是作者关于“弱德之美”之专论、讲演、访谈的首次结集。作者对“弱德之美”的欣赏和体认出于她自己平生之天性与不渝之持守,通过本书,读者还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学术与人生相融合而闪现出来的幽美与光华。

作者简介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48年赴台北,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20世纪60年代赴美国,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此外,还被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荣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

自20世纪70年代末回中国大陆讲学,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更在南开大学创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2008年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12年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著作计有《迦陵文集》10册(河北教育出版社)、《叶嘉莹作品集》24册(桂冠图书公司),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迦陵讲演集”“迦陵著作集”系列,中华书局“迦陵说诗”系列,等等。

目录

目.录

上篇. 著论之部

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 003

论词的弱德之美 ——石声汉《荔尾词存》序…………………………………………… 061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 073

古典诗歌兴发感动之作用 ——《迦陵论词丛稿》代序………………………………… 099

下篇. 讲论之部

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121

神龙见首不见尾 ——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见的美感特质 ……139

陈曾寿词中的遗民心态……………………………………………………………………… 153

附录.访谈与评论

我所认识的叶嘉莹先生——以“弱德之美”为持守的“诗意生存”……………沈秉和181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叶嘉莹教授词学访谈录…………………钟锦安易191

从词学史的演进看叶嘉莹师的“弱德之美”说……………………………………钟锦209

迦陵词学中的“弱德之美”…………………………………………………………汪梦川223

论“弱德之美”及其在叶嘉莹先生词中的体现……………………………………曾庆雨227

弱德之美——叶嘉莹词学新论和词作评析……………………………………赵庆庆239

精彩书摘

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

一.《花间》艳词所形成的美学特质及《花间》以后之艳词

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的长文。在那篇文稿中,我曾就女性形象、女性语言,以及男性作者在女性叙写中无意地流露出来的双性心态,探讨过《花间》词所形成的一种美学特质,以为其具含了一种迥异于言志之诗歌的、不属于作者显意识之活动,而全由文本中之女性形象及女性语言所传达出的深微幽隐之意蕴。此种意蕴特别富于引人生言外之想的潜能。不过,此种潜能虽可令人生言外的托喻之想,却又决不可做托喻之实指。而也就正是此种深微幽隐之潜能,使得《花间》词为“词”这种文类创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美学之品质,而且使后世的词学家们因此而对词之衡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期待视野,那就是以富于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者为美。不过,自《花间》以后,词在演进的历史中,却曾经发生了几次极为重大的转变:其一是柳永之长调慢词的叙写,对《花间》派令词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改变;其二是苏轼之自抒襟抱的“诗化”之词的出现,对《花间》派令词的内容造成了一大改变;其三是周邦彦之有心勾勒安排的“赋化”之词的出现,对《花间》派令词之自然无意的写作方式造成了一大改变。如果从表面来看,这三次重大的改变无疑地乃是对《花间》词之女性语言、女性形象,以及男性作者在女性叙写中所自然无意流露出来的双性心态之层层背离。不过,值得注意的乃是,尽管词在发展演进中,已不再能完全保有《花间》词之女性语言、女性形象及双性心态之特质,然而无论是柳词一派之作品、苏词一派之作品,或周词一派之作品,凡是其中被认为是佳作的好词,则大多仍具含有一种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也就是说在词的演进中,虽然写作之语言、写作之内容及写作之方式都已发生了种种变化,但是由《花间》词所形成的、以富于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为美的此一期待视野与衡量标准,则一直没有改变。现在我们就将把我们所要讨论的作者朱彝尊的词,特别是他的叙写美女与爱情的词,放在此种认知的背景下,透过此一类叙写美女与爱情之词的历史发展,来做一次结合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整体的叙述和衡量。

朱彝尊是一位博学多才、有着多方面之成就的人物。他不仅是文学家,而且兼通经史,除去诗词古文的创作以外,还写有《日下旧闻》《经义考》等考证之作。他还编有《明诗综》《词综》等大型的诗词选集,即使仅就词之创作而言,他也是清代词人中一位极值得重视的作者。他所留下的作品,除去已编入《曝书亭集》的《江湖载酒集》三卷、《静志居琴趣》一卷、《茶烟阁体物集》二卷及《蕃锦集》一卷以外,还有他早年所写而未编入集中的《眉匠词》一卷,共计有八卷之多,不仅其数量是极为可观的,而且风格与内容的方面也极广。这些词分别代表了他在不同的时期中之不同的生活与不同的心境。因此我们要想评说他的词,自不能不先对他的生平经历、思想意识和感情心态都先有一点了解。朱氏于崇祯二年(1629)出生在浙江秀水的一个世家之中。他的曾祖父朱国祚曾于万历年间举进士第一,仕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史称其“素行清慎”。晚年归里后,并未给子孙留下许多资产,当朱彝尊出生时家境已早趋没落。其生父朱茂曙为天启初年诸生,而朱彝尊则自幼就过继给了他的伯父朱茂晖。在《静志居诗话》中,朱氏曾对其嗣父有所描述,谓“先君好博览,经史之外,诸子百家,靡不兼综……古文辞源本六义,韵语不屑蹈袭前人,尺牍日可百函”。朱氏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学识之博与才思之敏,就很可能曾受他这位嗣父的影响。而且在朱氏的幼、少年之时代,江南一带正有复社、几社等文社之活动,朱氏的嗣父茂晖和叔父茂晭都曾参加过这些文社的活动。朱氏在《诗话》中就曾记叙他的嗣父曾被“复社第一集同盟奉为伦魁”,而他的叔父则曾亲自携带朱氏参加过所谓“十郡大社”的南湖之会。而明朝末年的这些文社组织,则本都有着关怀时政的一贯的传统,及至满人入主中原,遂有不少社中人物纷纷参加了当时抗清起义的斗争。朱氏之嗣父与叔父既皆与社中人有往来,则朱氏在思想方面自亦不免受有相当之影响。其后,在顺治末年,浙东曾有一反清团体秘密与郑成功、张煌言等联系,拟举舟师抗清,此一团体中的朱士稚、钱缵曾、祁班孙、魏耕、陈三岛等,都是朱氏的友人,朱氏在为朱士稚所撰写的《贞毅先生墓表》中曾隐约述及其事。而且在朱氏的《曝书亭集》中,也曾留有多首与这些人相酬赠的诗篇。及至顺治十八年(1661)此一抗清之团体失败后,朱氏之友人魏耕、钱缵曾、祁班孙等人相继被捕,或被诛,或远戍。而朱氏亦于次年离乡赴永嘉,开始了他的长期游幕生活。他在永嘉所写的《永嘉除日述怀》一诗,曾有“处贱无奇策,因人远祸枢”之句,则朱氏之赴永嘉盖亦可能有避祸之意。

总之,朱氏早期本是一个颇有慷慨忠义之气的人物。这种思想感情在他后来所写的《江湖载酒集》中的一些作品中,也曾经有所流露。如其《百字令·度居庸关》一词,其中“谁放十万黄巾,丸泥不闭、直入车箱口。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诸句,乃写李自成之率兵入关与明朝灭亡之惨痛。《金明池·燕台怀古》(西苑妆楼)一词,其中“数燕云十六神州,有多少园陵、颓垣断碣。正石马嘶残,金仙泪尽,古水荒沟寒月”诸句,乃写亡国以后故都景象之凄凉。《卖花声·雨花台》(衰柳白门湾)一词,其中“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诸句,乃借六朝之兴废以慨南明之败亡。此外,朱氏在多年游幕生涯中,足迹所到,更写有不少怀古的作品,如其《满江红》(玉座苔衣)一首之写“吴大帝庙”,《水龙吟》(当年博浪金椎)一首之写“张子房祠”,《夏初临》(贺六浑来)一首之写“天龙寺是高欢避暑宫旧址”,诸作慨古伤今,也都表现得极有豪放激昂之致。如果只从这些作品来看,朱氏之词其实也颇有近于苏、辛一派诗化之词之处。不过,朱氏后期之词风,却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与他的生活方式和感情心态的转变,当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

前言/序言

弱德之美 词体本质

传 道 东 西
叶嘉莹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大家,毕生专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和传播。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1948年赴台北,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60年代赴美国,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此外,还被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荣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自20世纪70年代末回中国大陆讲学,先后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更在南开大学创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2008年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12年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孜 孜 撰 述
叶先生勤于治学,著述颇丰。已出版的作品有《迦陵文集》10册、《叶嘉莹作品集》24册,以及“迦陵讲演集”“迦陵著作集”系列,“迦陵说诗”系列,等等。《弱德之美》是叶先生解词的又一部新作,由商务印书馆于2019年6月出版。本书紧密围绕“弱德之美”这把解词之密钥而展开,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叶先生近年来以诗词中的“弱德之美”为主题而撰写的论文及书序,第二部分为根据叶先生在多所高校中讲解“弱德之美”所辑录的演讲录,第三部分附录为叶先生之友人及弟子所撰的研读“弱德之美”的相关论文及访谈录。可以说,这部新作是研究和了解叶先生词学观非常重要的著作,更是通晓古词之美的捷径。

新说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本质性说法,也是诠释词的一把钥匙。这一概念萌芽于叶先生在90年代撰写的《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一文。在该文中,叶先生曾就女性形象、女性语言,以及男性作者在女性叙写中所无意流露出来的双性心态,探讨过《花间词》所形成的一种美学特质,认为其中蕴含了一种不同于显意识活动,而由文本中女性形象及女性语言所传达出的深微幽隐之意蕴。自《花间词》以后,词在语言、内容和技巧上出现了较大转变,背离了“花间词派”的女性语言、女性形象及双性心态。不过,在叶先生看来,凡被认为是佳作的好词,不论属于哪种流派,则大多含有一种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换句话说,在词的演进中,虽然写作语言、写作内容及写作方式都已发生了种种变化,但是由《花间词》所形成的,以富于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为美的衡量标准,则一直没有改变。
叶嘉莹先生后来从艳词发展史角度研究了朱彝尊爱情词所蕴含的美学特质,正式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一概念。在《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长文中,叶先生提出,词人内心郁结的“难言之处”,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如此我们再反观前代词人之作,我们就会发现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原来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
叶先生特别强调,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要用于进攻。也就是说,弱德是弱者以内力应对外压的默默承受,是对自我和信念义无反顾的坚守。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弱德之美”实际上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弱德”之说。

多维视角
本书以词人、词史为线索,从文学体式、性别文化、历史世变等多方面探讨词体的美感特质——“弱德之美”。多维的视角更有助于立体而生动地揭示词与人、社会、历史相互交错的演变真相。
比如,书中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以词的演进史为背景,尤其是词的三大转变之后,结合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整体叙述,来探讨朱彝尊叙写美女与爱情的一类词,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
第三篇文章主要论述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在作者看来,小词参差错落的句式宜于表现一种低徊婉转的姿致之美;小词所写的主要对象为歌伎酒女,多以美色与爱情为其突出显著之特质;小词的作者大多为男性,在叙写女性的伤春怨别之情思时,无意中流露了自己内心中的一份失志不偶的哀伤。以上三点是《花间词》的美感特质及其形成因素。
至于词之美感特质与世变之关系,自唐五代迄于晚清之世,可谓历尽沧桑。词之内容与风格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变化,词之美感特质与历史之世变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多重复杂之关系。叶先生重点考察了唐末五代、两宋两个黄金时代。在她看来,从唐末开始,词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有拓展,随着诗化之词与赋化之词的形成及演进,终于在南宋之世都先后各自完成了其所独具的美感特质。

自身感悟
叶先生所提出的“弱德之美”之说,不仅仅是她数十年研读古典诗词的总结,更是她坎坷一生的升华。叶先生1924年生于燕京书香世家,一生饱经战乱、丧亲、去国、冤狱、羁游、丧女等创痛,恰好印证了王国维所说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先生早年身经离乱,1944年曾写过一组《浣溪沙》,时北平沦陷已有七年之久,该作品中已表现出一种“弱德”的品质。不过,彼时涉世未深,心量未广,虽有高洁好修的持守,却仍有痕迹可寻而未至浑化之境。后来远涉瀛海,遍历艰辛,“平生幽怨几多般”,而“弱德”的持守始终如一。
70年代初,叶先生梦中得诗,醒后不能全记,从所存的第二首绝句,即“波远难通望海潮,硃红空护守宫娇。伶伦吹裂孤生竹,埋骨成灰恨未销”来看,流露出的仍是一种绝望中坚贞的持守,情感深挚动人,但方其“空护”“硃红”之际,“吹裂”“孤竹”之时,仍似有失落憾恨者存焉。丧女之痛后,痛苦越出极限,反而渐从悲苦中跳出。其后得遂还乡之愿,更是将全部热情投入诗词文化传承的长流之中,为学已从“为己”转到“为人”,为人更从“操之在人”转到“操之在己”,遂尔有了一种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而作品中所体现的“弱德之美”也呈现出另一种风貌来。
叶先生曾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说:“我这一生都是被动的,没有主动的选择,把我扔在哪儿,我就自生自灭去成长。”在她的学生看来,此语道尽了叶先生对弱势逆境的铭心体认,但她接受了万般苦难辛酸,始终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和“兼济”的高贵品质,以小我促进着古典诗词传承的伟大事业。叶先生写于2008年的词说,“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可谓是其多蹇一生的凝练写照,既表现了先生一向自持的弱德,亦表现了先生不惜以己之薄力为理想献身的誓愿。

卖贝商城 推荐: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