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归来:83张抗战英烈死亡证书背后的故事-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国家档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均有意收藏的档案

《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数十家媒体联合报道

“让英雄回家”活动持续进行中

内容简介

"2009年,在山西左权县桐峪镇莲花岩的崖居中发现了一个档案袋,里面是83份八路军战士的死亡证书,他们中年龄*小的15岁,*大的50岁,都是一些平凡的八路军战士,有通信员、炊事员、马夫…… 《北京晚报》得知这件事后发起了“让英雄回家”的活动,并有志愿者团队去寻找英雄的后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数十家媒体均报道了此事。国家民政部也极为关注此事,国家档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都希望能收藏这份档案,因为这类档案此前在全国都没有一份。 "

作者简介

乐文城,青年作家,鲁迅文学院学员。已出版长篇小说《抑郁君,我们分手吧》、人物传记《王小波传》《佛是你心中的一朵莲花:释迦牟尼佛传》《哲人王:心学大师王阳明传》《大道无名: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丘处机》《陨落的军神岳飞》《这就是传奇:戏说霍华德?休斯的疯狂一生》等。书出版后获得各大媒体关注,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萌道士”梁兴扬等人作序推荐。

目录

序言一 / 1

序言二 / 1

序言三 / 1

自序 / 1

第一部分 不再沉寂 / 001

抗日战争时期的左权县 / 002

英雄重现世间缘起一位县委书记 / 004

吕吉山简介 / 006

吕吉山:我眼中的原左权县县委书记孙光堂 / 007

吕吉山:走近高乃文,感悟他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 009

18位英雄被追认为烈士 / 010

给等待70多年的人一个答案 / 020

第二部分 让英雄回家 / 029

体谅国家之不易 / 030

历尽艰辛的寻找之路 / 031

93岁裹脚老人长行远送 / 033

站在英雄曾经的住所里 / 036

跪在烈士的墓碑前 / 040

只想为英雄做点事 / 044

2位河北籍英雄回到亲人身边 / 050

第三部分 纪念英雄 / 073

寻找民族之魂 / 074

《人民日报》启动“民族记忆”系列追踪报道 / 075

书法家落泪写碑文 / 089

王炳尧自述:我为英雄写“魂”字 / 094

泰山图与竹子图 / 102

英雄的亲人会聚现场 / 104

吕吉山自述:《人民日报》采访报道前后 / 105

王炳尧自述:与英雄后人宋长青合作书画有感 / 109

无手书法家用嘴写书法祭奠英雄 / 113

英雄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 117

“00后”为英雄创作书画、剪纸 / 121

吕吉山:我眼中的李军 / 123

第四部分 我的参与 / 131

中国的衰落从500年前开始 / 132

病中继续动员社会力量 / 133

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 134

关注文化的力量 / 136

山西等各地志愿者的参与 / 137

尘封百年,光照千秋 / 145

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 146

我家在昆山 / 152

在心中祭奠英雄 / 154

六旬老人为英雄剪纸落泪 / 158

昆山台商——让军人不再落寞 / 159

把追思英雄的活动一直办下去 / 160

让英雄回家活动持续进行中 / 163

后记一 / 165

后记二 文化的力量 / 167

附 对话吕吉山:寻找失去的灵魂,撬动信仰的力量 / 170

附 83张死亡证书对应的英雄的完整名单 / 176

附录 更多英雄的死亡证书和悼念他们的书画作品 / 181

精彩书摘

寻找王金马的同时,吕吉山联系了好友姚李霖,他是左权县的一个退休干部,熟悉这里的情况,吕吉山托他问一问,看能否有英雄的亲人的线索。姚李霖受委托之后,一大早去村里打听情况,真的找到了一位英雄的亲人,他在芹泉镇上庄村,名叫宋丙辰,是英雄宋喜成的家人。姚李霖立即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志愿者团队,大家高兴坏了,马上驱车前往上庄村。

到了上庄村,见到姚李霖,他跟志愿者团队介绍情况:“上庄村一共有2家姓宋的人家,70多年来,他们一直居住于此,也没有外乡人迁入。”姚李霖先找了其中一家,得知他家并没有人曾外出参军,到了另外一家打听,没想到正是宋喜成的亲人。他是宋喜成的侄儿,宋喜成是他的二叔。

2013年3月7日中午,志愿者团队与姚李霖一起前往宋丙辰家。宋丙辰已经70多岁了,头发花白,但身体还不错。他居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院子里堆放着很多破烂。宋丙辰是个农民,以种地为生,微薄的收入常常不够生活开销,所以也去捡一些破烂卖钱,贴补家用。

志愿者团队一开始并没有直接道明来意,而是先询问了宋丙辰的父亲和三叔的名字,得知他父亲叫宋玉翠,三叔叫宋玉川。志愿者们感到疑惑,难道宋喜成并未按家谱取名吗?继续了解下来才知道,他父亲的堂兄弟们,小名都有一个“成”字。老人讲述了他父亲兄弟3人先后参军,之后父亲南下,三叔去了广州,唯独二叔宋喜成没有音信,爷爷常常念叨他,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确认身份后,志愿者们拿出宋喜成的死亡证书影印件,告诉宋丙辰,宋喜成因为太过思念家庭,致病身亡,诊断书上写道:“自来院就是思想家庭,因为思想家庭就有六天不思饮食……此人牺牲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的思想关(观)点太厚将身体脱(拖)坏。”赵光晋给宋丙辰读这段文字,还没读完,老人就开始抽泣,最终控制不住大哭起来,他跟志愿者说他爷爷非常想念这个二儿子,常常跟他念叨,30多年前,爷爷去世,临死前对二儿子还念念不忘。宋丙辰跟志愿者说,自宋喜成参军后,他的爷爷,也就是宋喜成的父亲,也在家时时思念着他。

悲恸的同时,老人也感谢志愿者团队帮助他们家重获亲人的消息,感谢《北京晚报》发起的“让英雄回家”这一活动。老人来到了挂在墙上的全家福前,跪在爷爷的遗像前,告诉爷爷:“爷爷,二叔终于找到了。”70多年过后,失散的家人终于回来了,尽管回来的只是一张死亡证明,但仍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英雄已经牺牲,但我们迎回了英雄的灵魂。

临走时赵光晋拿出2000元钱给宋丙辰,他需要这份帮助。他们家的情况很不好,欠别人16,000元,10年都没有还清。宋丙辰几乎一辈子没有见过1000元以上的大额款项,看到赵光晋接济他的2000元钱,老人很激动、很感谢,拿着钱,质朴地说:“这是人家接济我的,我可以自己花的。”

从宋丙辰家出来后,村主任李亚国说到了一个情况,以前有个山东昌乐县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了上庄村,名字叫贾伟栋,当时年仅23岁。牺牲之后,村里人感念他,在村后为他立了块碑。志愿者们来到村后,赵光晋随即跪在了墓碑前,大家一同悼念了这位英雄:“贾伟栋烈士,希望您的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各位烈士给我们打天下。”

从贾伟栋烈士的墓碑前起身后,志愿者们准备离开,路上,一位名叫李香凤的大妈把大家拦下,要他们务必到自己家去看看。原来她家同样有类似情况,一家8个孩子参军,3个失去了音信,分别是大伯李庆福,二叔李庆旺,六叔李小六。她哭诉着请求志愿者能帮她找找自己的亲人,她说她的婆婆总是跟她讲,千万要找到他们。提起这件事,李香凤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下来。

前言/序言

2009年,一份包含83张八路军抗日英雄的死亡证书 的档案,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莲花岩废弃已久的崖居上被发现,从此很多人的生活有了变化,这些人加入追寻英雄的亲人的活动中,为英雄立碑、创作书画并在全国巡展。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发掘出一个又一个传奇,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他们的经历是那么生动,他们的事迹应该被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

2015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开始写这本书。这本书记录的故事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事实上,这些故事在1939年,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15岁,最大的也只有50岁。他们来自普通农村家庭,很多人都没有成家,战争爆发后,他们走上前线,最终牺牲在了战场上。

岁月把他们尘封了70多年,在新世纪的今天,战争已经远离我们,历史被我们淡忘,当初的切肤之痛如今已不再被关注。这个时候,他们再次出现了,虽然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是以一张张泛黄的死亡证书的形式出现,但我总觉得,他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或许他们出现的目的是一样的。他们的每次出现,都是为了唤醒国人去为祖国的强盛,负起应尽的责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读懂了这些英雄的意思。这群人中,有热衷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前后奔波数年;有亿万家财的所有者,听到这件事后激动万分,要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帮助;有双手残疾的书法家,原本在桥底下卖字,连3块钱的地铁票也不舍得买,却为悼念英雄,写书法写到双手起泡;有培训中心的校长,连带团出国旅游挣钱的机会都放弃掉,另外贴几万块钱奉献自己的爱心……

在我写作这本书时,聆听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我感受到我的笔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英雄的回归和志愿者的期盼。我们做这件事怀着伟大的理想,要让社会关注到那些在历史中为我们抗争的英雄。乔治?桑塔亚纳说过一句不朽名言:“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悼念英雄,感恩英雄,学习英雄,是让我们在铭记过去的时候,认识到现在的责任。

当我接触到这个题材后,马上想要去写这本书,或许我能力有限,但还是想参与。因为我遇到了,就像参与其中的很多志愿者一样,他们遇到了,于是奋不顾身。这83张死亡证书所记录的英雄只是无名小卒,但是看着泛黄的纸张保存下来的他们的信息,我们都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所以,哪怕力量微小,哪怕我们的付出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也还是要做。

卖贝商城 推荐:英雄归来:83张抗战英烈死亡证书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