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与尼采-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叔本华与尼采》是围绕叔本华和尼采的一组讲稿。作者西美尔是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他凭借其犀利的文化观察和思辨能力,透彻地分析了叔本华和尼采关于人、意志、悲观主义、艺术的观念与思想,辨析其异同,凸显了两位大哲学家关于人的学说内在的核心,以帮助我们去认识两位哲人之思想的永恒意义。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开拓者之一,其影响在其身后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来不断扩大。一生著述等身,全集多达24卷,主要作品有:《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宗教》《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等。莫光华,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德语古典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歌德与自然》,译有《诃语破碎之处:格奥尔格诗选》《顾彬诗选》等。

目录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讲 叔本华和尼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二讲 叔本华:人及其意志
第三讲 叔本华:意志形而上学
第四讲 叔本华:悲观主义
第五讲 叔本华:艺术形而上学
第六讲 叔本华:道德及意志的自我解脱
第七讲 尼采:人类的价值与颓废
第八讲 尼采:高贵道德

精彩书摘

《叔本华与尼采》:
为了完全理解作为我们形而上之现实的意志的含义,不可以从任何个别的、为某一目的所限定的心理学上的欲望事实中去寻求意志,而应在我们把欲望跟——只不过是意志的外衣和现象形式的——一切内容、表象和动因分离开来以后,从剩余的东西中去寻找。所有那些维系于某个具体的目的欲望,都属于我们经验性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种世界服从根据律,并仅仅是对于发生在我们自身之中真实的深层事件之反映的表现;这些事件本身规避了一切意识,从而对它们所采取的——作为我们时空性生命历史之一部分的——那个独特形态一无所知。重要的是,首先得将那些所谓的动因剔除,因为似乎就是它们在经常消耗着意志行为,而它们实际上属于合乎经验的、并按规律协调着外部世界的那个内部世界之交错关系的一部分。对于作为筛选结果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本能和意图的无差别性——已不能用言语作进一步的描述,因为那就是一切有意识的生命的初始原则:而这种不可能性,又显然与对那个驱动性的、处于我们独特实存之彼岸的意志的某种即便是迟钝的感觉相关;这种感觉在任何人心中都必然会产生。由于此处所涉及到的,乃是我们大家都毫无差别地存在着这一事实,哲学此时便无可作为,除了把那种根本性的、
隐蔽的、在每一个人内中皆以某种形式流露出的东西,提升为概念性的知识。但又因为这也是认识——虽然它有着浓郁的形而上
性质——所以意志本身就被它从其彼岸性中,作为自在之物移入了表象活动的地盘。而这就为在叔本华的世界图像内部把意志固定下来的那种最后的分离和清洁工作开辟了道路。假如我们将我们内在的绝对叫作意志,则我们对它的把握可能还是过分独特和纯粹:即使如此,那仍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的名称,是对一种本
身不可命名之物的纯粹指称。只不过用意志——它是一种精神现象——这一概念,比用我们这个世界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能够更清楚地指称那些决不可能是现象的东西:既然我们知道自己都是有意志的人,置身于由世界提供给这种意志的那些林林总总的内容之彼岸;那么,我们虽然不能把握那不可把握者,但却会因此尽可能向前迈进,我们伫立于某一个点,这个点仍然还不是意志自身,而只是它的表白,但却是它最清晰、最易感觉的表白;就在这一个点,至少呈现出了意志的——套用时髦的表达就是——一个象征,而非通常对我们而言代表着绝对的那些比喻。我们总是被诱入现象层面,因为在这里,我们也意识到意志的存在并谈论它;只不过,现象层面在这些位置比别处更薄。遮蔽我们本质之自在的帷幕,在这里也绝未掀起;但它却以比通常更少的褶皱更加紧密地围绕着我们内中的绝对。对此我们必须严格把握,如果并非全部的叔本华形而上学都是一种神话形态,一种异想天开的人神同形同性论。当他毫无保留地表示“意志就是自在之物”时,他本人显然是在怂恿这种论调。如果忘记通常所作的有关的保留,那么这整个都是一种幼稚的不一致,是经验向超验的转移,有如原始宗教按照人的形象创造诸神一样。
……

前言/序言

对叔本华和尼采的描述遭到了种种彼此矛盾的质疑。叔本华是一个十分清晰的作家。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致力于杜绝人们对他的学说做出标新立异的“独特理解”——就像人们对待柏拉图和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时,还仍然可能的那样。于是,这种描述倘要超出纯报告的范围,也就务必超越学说内容本身,并将其置于更宽泛的,同文化事实和精神关联、认识标准和伦理价值的批判性联系中去。因此,对叔本华进行纯逻辑上的阐释是不必要的;相反,对尼采而言,这却是不可能的。若我在此试图把尼采那种已经诗化或情绪化的语言,降格为科学的冷静,那将不仅是形式上的转换,而且更意味着将他那些表述抽象化——可这却是连它们本身都未曾迈出的那一步——从而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歧义。对其学说进行简明的描述性的哲学诠释,尼采本人直接做得太少,而叔本华却直接做得太多。然而,从这些相互对立的理由中,却导出了对两者来说相同的结论:我们更深层的任务,必须针对关于思想家的哲学,而非仅仅着眼于对思想家的哲学的阐述。
我这些讲稿因其论述对象之故而带有的特征,是符合它们的根本意图的,亦即:试图对一般的精神文化史、对理解两位哲人的思想的永恒意义有所贡献。从这方面来看极为重要的因素,与构成他们自身本质和核心的那些要素,是完全一样的。可这一点,尤其对于叔本华和尼采而言,却绝非不言而喻的。关于这两个人,我们已占有最为丰富多样的评论材料,可这些评论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同他们的思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常常毫不相干的问题。或许也不能完全排除,就在这些材料当中,恰好可以找到他们在哲学或史学上最重要的东西——这正如发生在许多名人身上的实际情形一样:他们主观上认为不重要的成果,在客观上反倒是最显著或最富于成就的贡献。我之所以可能并有理由进行以下论述,正是由于此处的情况迥乎不同。因为我的论述的出发点在于:为数很少的一些主导性动机,即叔本华和尼采学说的最内在的中心,同时也构成了他们客观上最具价值和真正最持久的部分。我的描述将仅仅针对种种思想关联的这个最终内核,所有轰动一时或似是而非的东西,都将随之灰飞烟灭——这些东西本以相同的程度附着于叔本华和尼采这两位思想家身上,不过在前者那里,时间和习惯已使之弱化。

卖贝商城 推荐:叔本华与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