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楸园著作系列:论语绎解-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参考数十种中日韩三国学者《论语》研究专著,及数十种有关《论语》的学术笔记,融百家精义于一炉,铸成一种新的《论语》注释新体式。每章根据内容立一标目,目的在帮助读者把握要义,领悟其中的意义。同时面对当下人的生活进行思考,缩小《论语》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使读者能亲身感受到其指导人生的意义。作者从文字训诂、史实考据、经学意义、文学理解等多个角度,尽可能的发现其当代价值,阐述详细,却又不流于繁琐,让《论语》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作者简介

刘毓庆,山西省洪洞县人,1954年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教授长期从事先秦文学、诗经学、古代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用力甚勤且成果卓著,著有《古朴的文学》(37万字)、《朦胧的文学》(35万字)、《泽畔悲吟──屈原:历史峡谷的永恒回响》(近10万)、《雅颂新考》(21万字)、《诗经图注》(国风)(约40万)、《诗经图注》(雅颂)(约50万)、《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约35万多字)、《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部分,与人合作,第yi作者,110万)《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33万)、《汉字通用声素研究》(与人合著,第二作者,180万)等十余部学术专著。曾发表文章百余篇。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等。

目录

论语绎解上
学而第一
1.1 君子的心境:祥和
1.2 人不能没有良心
1.3 要提防巧言令色的人
1.4 修身大法:反省
1.5 做官安民的五项要则
1.6 孔门六条守则
1.7 并非渎书才是学习
1.8 君子的学行问题
1.9 丧祭礼的意义
1.10 孔子是如何采集信息的
1.11 遵父之道谓孝
1.12 礼与和的关系
1.13 信、恭要有原则
1.14 好学的三方面表现
1.15 富人更要注意守礼
1.16 理解万岁
为政第二
2.1 民心向德
2.2 读《诗》心法
2.3 法治与德治
2.4 孔子的人生历程
2.5 孝行之一:事亲以礼
2.6 孝行之二:忧父母之疾
2.7 孝行之三:养而能敬
2.8 孝行之四:和颜事亲
2.9 “如愚型”学生最好
2.10 识人三要诀
2.11 教师的素质要求
2.12 君子的本质
2.13 君子的言行
2.14 君子的用心
2.15 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学”与“思”
2.16 关于价值观的教育
2.17 知与智
2.18 做官保身心决
2.19 官正则民服
2.20 有好官才有好民
2.21 并非做官才算从政
2.22 信非小事
2.23 把握历史可认识未来
2.24 行为当以礼义为准则
八佾第三
3.1 僭礼乐者必有野心
3.2 僭礼乐者必昧于名实之义
3.3 僭礼乐者不仁
……

论语绎解下
后记

精彩书摘

1.7并非读书才是学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

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所谈是学习的性质问题。

子夏是孔子一位出类拔萃的弟子,他姓卜,名商,文献功底很好,据汉儒说,在经典的传播中,他的功劳最大。第一个“贤”字,做动词讲,有看重、重视的意思,易,轻视。色指容貌。事是侍奉,致是奉献。大意是说:对妻子的选择,注重品德,忽略容貌;孝敬父母,竭力尽心;侍奉君主,能豁得身子,勇于奉献。与朋友交往,能说到做到。这样的人,虽然他自称自己不学习,我也一定认为他学习了。

这里谈学习,不是从正面谈,而是从行为表现上来认识学习的本质。在儒家那里,“学”和“行”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知行合一”等等,所讲的都是“学”和“行”的关系。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落在行动上,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第一意义指向是修身,而身修的具体表现便在行为的文明化程度上,即修正自己不合于人伦道德的行为表现,使心存仁义,行合礼仪。

关于“学”与“未学”的问题,在这里子夏是从四个方面来认识的。第一、对妻子,重德不重貌—人伦之道,造端于夫妇,所以这里第一个谈的就是妻子的选择问题。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所以第二个方面讲的是在对待父母上。所谓竭力,就是尽力,无论贫富,只要尽自己的力量而为之,心中时常惦记着父母,这也算尽孝了。有父子而后有君臣,所以第三个方面讲对待君主上,舍得其身,这是忠的表现。第四个方面是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重视妻之德行,是齐家的表现(清儒冯班有言:齐家重在齐妻子);孝敬父母,是在家庭中的表现;忠于君主,是政治上的表现;与朋友讲信誉,是在社会上的表现。这是有联系的四个方面,也有一个由近及远的逻辑进展(有人把“贤贤易色”解释为好德胜于好色。这虽然也能解释通,但这段话就没有了逻辑)。这样具备了孝弟忠信品格的人,即使他自称不学习,人们也不会相信。因为他的行为已经表明了他对经典精神的把握。孔门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诗》、《书》、《礼》、《乐》,《诗》、《书》者义之府,《乐》、《礼》者德之则。孝弟忠信的行为表现,正是《诗》、《书》、《礼》、《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最后“虽曰未学”几句,一般都译为“虽说没有学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过了。”这样翻译是很难理解的,到底是谁说他没有学过呢?没有学过的又是什么呢?显然有问题。“虽曰未学”的“曰”,应当不是别人“曰”,而是他自己“曰”,“未”是“没有”,自称自己不学习,这是谦虚,也是不自满的表现。同时“未学”,也是针对孔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言的。“吾必谓之学”,是表示对其自称“未学”的否定,对其行为的肯定。

前言/序言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一部白话文语录,应该说是很浅白、很好懂的。因为它记的是圣人的言行,故后人把它当作了经,觉得它里面一定有奥秘,等待着后人去理解、去发掘。于是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注释文字越来越繁。西方思潮涌入以后,不少学者又把一套舶来的概念与理论用在了《论语》研究上,特别是所谓哲学的解读,使得《论语》有了更新更深的意义。老实说,这些新概念、新理论、新意义,多半我看不懂。我想不只我看不懂,恐怕孔夫子本人及其弟子也看不懂。把本来浅白的东西,搞得深不可测,这确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但这水平在学术上可能是创新,对于理解《论语》的精神,就很难说有多少意义了。
因此,如果想研究《论语》,研究《论语》学史,则做别论。如果想读《论语》,理解其中的意思,则可以抛开那些烦琐的考据和那些由概念理论构建起的新说,认真阅读文本,涵咏文字,理解孔子,领会《论语》的人生实践意义便可以了。
如何理解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其先祖是宋国人,因避仇家,逃到了鲁国,所以书上说他是鲁国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孔子为什么要姓孔呢?这则是关系到把握孔子思想根脉的问题,不可不深究。
一般研究者认为,因为孔子的六世祖叫孔父嘉,所以这个家族就以孔为姓氏了。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说: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罩夷,军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①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②
叔梁纥即孔子的父亲。《说文》说:“孔,通也,嘉美之也,从乙子。乙,请子之候鸟也,至而得子,古人名嘉,字子孔。”《说文》最后一句,是为了证明“孔”字“嘉美”之义的。在《左传》中,楚成嘉,字子孔;郑公子嘉,字子孔。孔子的先人“孔父嘉”,也是以嘉为名而取字日“孔”的。“孔”字从“乙”,《说文》说:“乙,玄鸟也。”即燕子。《商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也说商人的祖先契是因其母含玄鸟之卵而生下的,故而商人姓“子”。由此看来“孔”字中蕴含了玄鸟生商的神话,“嘉美”之义便由此而生。

卖贝商城 推荐:椿楸园著作系列:论语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