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传(精)》((日)平石淑子|译者:崔莉//梁艳萍)-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平石淑子著的《萧红传(精)》,结合萧红短短一生中的经历,对其创作给予了充分的学术分析与评价,对萧红的经历与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例如作者试图将萧红从《生死场》到《马伯乐》的全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析与阐释,尤其是将《马伯乐》置于萧红一系列作品的延长线上进行解读,视角新颖,材料详实,论证严谨, 新了我们以往对于萧红的认识及对于萧红研究的认识。
目录
序章 对萧红评价的变迁
章 萧红的童年时代
第二章 初期文学活动
第三章 中期文学活动
第四章 后期文学活动
终章 萧红的作品世界
附章 萧红之死及其后
附录 萧红年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试读
由此可见,1922-1923年黑龙江女子教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等小学在籍女子学生数为4161名(占全省总学生数9%),高等小学在籍女子学生数为4797名(占全省总学生数16%),萧红就是其中的一员。
时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数、手工、图画、唱歌、体操、裁缝(手工、图画、唱歌、裁缝也可换为其他课程),一年级一周的授课时间为二十一小时,二年级为二十四小时,三、四年级为二十七小时。
四年后[ 学年从春季改为秋季,实际上是四年半后(曹,2005)]的1924年,萧红上 小学时,已经开始实行壬戌学制,小学从之前的七年制改为六年制。据说是因为萧红所上的小学没有开设 小学,她才转校的。她转校那天,穿着蓝上衣、黑布裙子、白袜子和黑布鞋,跟其他同学打扮一样。
上 小学时,萧红已经十三岁了。在她高小学习的第二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据李述笑《哈尔滨历史编年》(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3月)中记述,6月8日在哈尔滨成立救国会,14日哈尔滨外交后援会等团体声明支持上海的工人和学生。在呼兰,也有一些青年学生、店员、工人为支持五卅运动上街游行,进行演讲和募捐等活动。据说萧红也参加了这些活动。时值七月,学校已经进入暑假,学生们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爱国运动中。这些活动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之久,每次游行都有两三百人参加。据说萧红还参加了募捐活动,参演了在西岗公园表演的一出反对封建婚姻的戏剧(《女作家萧红少年时代二三事》)。下面是其异母弟张秀琢关于这一时期的回忆。
在姐姐青年的时代,封建思想的束缚是很严重的。闺女,顾名思义,是房门里的女子,即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闺秀。可是姐姐却像一匹不驯服的小马,横冲直撞,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好像她天生不懂规矩似的。那时候姑娘要扎一条长辫子,穿上拖到脚面的旗袍,走起路来必须是步履姗姗,否则就是不懂规矩,缺少管教,甚至说成是大逆不道。父亲治家颇严,虽然不像他人那样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但也要求女孩子稳重文雅,三从四德。这一切在姐姐看来,都是对她不可容忍的精神束缚。她敢于改变现状, 个剪掉长辫子,梳短发,拉上几个女同学上街“示威”,人们以奇异的目光望着她、发出种种议论的时候,她却毫不在意。家人劝阻,她干脆就说:“我又不是做什么坏事情,不要你们管!”第二天她像是故意和那些封建制度的卫士们挑战似的,穿起了白上衣、青短裙,从南街到北街,游了个遍说:“你们不是要大发议论吗?好吧,再给你们提供一点新内容,看你们怎么样!”在姐姐的鼓动下,不少姑娘都剪了短发,有的还是她亲自动手剪的。街坊的几个小姑娘,也把辫子剪掉了,加入了“示威”的行列。我们家的一个远亲、王家的大姑娘,时只有十来岁,就是姐姐给剪的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