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最好的治疗师.如何面对自闭症儿童-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准备养育孩子的夫妻、幼教及儿童心理从业者应该知道的众多知识点!本书从亲子关系的多维角度,以自闭症的成因、症状、诊断、治疗四个方向,用120讲的内容把笔者心理咨询师从业十余年来的学习所得,以及在深圳市南山区残联负责自闭症家庭心理关爱工作的经验分享成书。作者简介
王剑飞,资深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目前在深圳市南山区残联自闭症家庭心理关爱中心,负责自闭症家庭心理关爱工作。受训于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流派,师从加拿大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专家约翰·贝曼博士和马来西亚林文采博士。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5年,拥有8000时数的心理咨询个案经验。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17个城市滚动开设萨提亚模式心理治疗工作坊,对人性富有深刻的洞察,对家庭治疗拥有丰富的经验。内容提要
本书分析了自闭症孩子的成因、外在表现,针对目前自闭症治疗没有特定方法的现状,提出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自闭症,即从家庭心理关爱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和孩子共处的方法,来达到帮助孩子康复的目的。在书中作者用120讲的内容,把作者作为心理咨询师从业十多年来的学习所得,以及在深圳市南山区残联负责自闭症家庭心理关爱工作的经验分享成书,期待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索,给自闭症孩子未来的康复带入一丝曙光。目录
序 *部分:自闭症心理社会成因的探索 1. 自闭症要从生命早期开始评估 2. 谁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3. 孩子需要怎样的亲子互动关系 4. 孩子的生命是带着祝福来到这个世界的吗 5. 孩子的肢体语言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6. 爸爸能否成为孩子心中的母亲人物 7. 孩子需要怎样的照料者 8. 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自闭症的 9. 母婴之间回避型互动关系是如何发生的 10. 回避型互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1. 产后抑郁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12. 回避型互动关系的例外情况 13. 矛盾冲突型互动关系在母婴之间是如何形成的 14. 妈妈的童年创伤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15. 被遗弃被送养的妈妈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16. 父母关系恶劣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17. 父母传递双重信息会影响孩子什么 18. 完美主义的父母是否会导致与孩子的矛盾冲突型互动 19. 多子女家庭养育的公平性对孩子的影响 20. 单亲妈妈对孩子的养育会有怎样的影响 21. 重组家庭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22. 私生子的妈妈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我 23. 婴幼儿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关于自闭症生物因素成因的探讨 24. 生物学的视角是什么 25. 基因和孩子的诞生及发育有怎样的关联 26. 基因对孩子的影响可改变吗 27.表观遗传学与基因可变的论证 28. 什么样的养育环境可以对基因产生影响 29. 妈妈的流产和意外事件对孩子的影响 30. 男性精子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对生命质量产生影响 31. 影响胎儿发育的多种可能性 32. 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 33. 神经递质的功能 34. 自闭症与药物治疗 35. 大脑的功能分区 36. 孩子脑部受损与可能导致的症状 37. 增加养育的视角进入评估尤为重要 38. 如何识别自闭症以及自闭症的误区 39. 如何看待医院给出的自闭症诊断 40. 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41. 父母怎样为孩子人际交往创造情境和条件 42. 妈妈是推动孩子身体语言发展的关键 43. 父母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发展人际关系的模板 44. 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妈妈的养育推动 45. 儿童前语言期的发展 46. 父母怎样促进孩子的词汇发展 47. 你会用儿语化语言与孩子沟通吗 48. 父母是否制造了孩子语言和沟通发展的干扰因素 49. 孩子的自言自语是正常的吗 50. 孩子语言发展的共性规律 51. 孩子喋喋不休是刻板重复行为吗 52. 孩子经常学说别人的话是否属于刻板重复行为 53. 父母能够区分专注和刻板行为的不同吗 54. 孩子发生刻板行为的例外 55. 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吗第三部分:关于自闭症诊断标准的探讨 56. 自闭症从诊断学上被孤独症谱系障碍所取代 57. 自闭症如何成为家长心中的谜 58.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两大特征三大指标 59. 如何解读孩子的“社会交往功能受损” 60. 自闭症的患病率和发病规律 61. 如何解读孩子“社会情感互动和非言语交流存在缺陷” 62. 如何解读孩子“发展维持和理解关系存在缺陷” 63. 如何解读孩子的“狭隘和重复行为” 64. 父母知道孩子的发病时间和严重程度吗 65. 自闭症发生的“共病”现象 66. 家长在诊断与治疗中的选择困惑 67. 智力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 68. 仅凭智商分数就可以认定孩子智力发育障碍吗 69. 导致孩子智力发育障碍的可能性因素 70. 你了解唐氏综合症吗 71. 多动真的是一种病吗 72. 你知道孩子注意力缺陷有哪些症状吗 73. 你对孩子的多动和冲动症状了解多少 74. 你知道多动症的成因吗 75. 孩子多动的心理学意义 76. 你了解学习障碍的症状吗 77. 孩子的学习障碍是真的吗 78. 你知道阿斯伯格症被DSM5排除了吗第四部分:关于自闭症儿童治疗和康复的探讨 79. 你认为哪些观点和角度更适合你 80. 你知道什么是抢救性治疗吗 81. 对孩子的康复和治疗需要带入哪些视角 82. 你了解心理营养对孩子有多重要吗 83. 父母知道怀孕当初的内在想法吗 84. 孩子灵性发展的相关因素 85. 你知道胎儿*个月和第二个月的发展吗 86. 你知道胎儿几个月时就可以与妈妈互动吗 87. 你知道胎儿在子宫里的发展变化吗 88. 自然流产和死产对妈妈和孩子有影响吗 89. 人工流产对妈妈和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90. 流产、死产对妈妈的影响 91. 如何对流产、死产的妈妈进行心理治疗 92. 你知道剖腹产和顺产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吗 93. 你知道孩子出生后5分钟内氧缺乏的后果吗 94. 孩子睡眠问题原因出在哪儿 95. 你能够识别孩子的哭所传递的信息吗 96. 回应婴幼儿哭声的方法 97. 怎样对孩子进行心理补课 98. 食物对孩子更重要还是情感对孩子更重要 99. 给孩子的爱永远都不会晚 100. 你知道孩子的肢体语言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吗 101. 怎样把孩子的症状与过往发育建立逻辑关系 102. 你知道孩子身体能力的发展变化吗 103. 父母如何做才可以帮到孩子 104. 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任康复精彩试读
1.自闭症要从生命早期开始评估春节期间,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变态心理学》。这本书其中一个作者叫V.Mark Durand,中文名字叫杜兰德。他是自闭症谱系障碍领域的世界级学术权威,是美国自闭症联合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和积*行为支持国际联盟会主席团成员,是非常重量级的一个自闭症专家。我在这本书上*先看到了他在2014年发表的一个观点,他说在发展心理病理学中,儿童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出生后的前几年里,大脑持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发展社交情感认知以及其他重要能力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儿童通常都是先发展一种技能,然后再习得下一种技能。尽管这种变化模式只是发展的一个维度,但此刻,它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这一序列性特征,意味着早期技能发展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后期技能的发展。所以有一些研究者就认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人,是早期的社会化发展出现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阻碍了他们建立重要的社会关系,甚至是与父母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在DsM一5标准公布之前统称自闭症,以下简称自闭症),那么我们*先就要聚焦在孩子早期的社会化发展上思考,也就是孩子的童年期。基于这个观点,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思考需要跟大家一起讨论:*,你的孩子内心的重要人物是否建立,而这个重要人物如果建立了,是我们做父母的妈妈和爸爸吗?如果不是父母,孩子心中这个重要人物,又会是谁来充当的?第二,如果这个重要人物建立了以后,跟孩子之间会发展出怎样的关系来促进孩子的社会化人际发展?这个关系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是不是孩子所渴望的?是不是孩子能够把这样的关系放到他后续的成长当中,而成为他心理营养很重要的一个获得关系?第三,如果孩子没有建立重要人物和发展出与重要人物的关系,那孩子从出生到后续的养育中又发生了什么?基于上述三点思考,我想邀请每一个家长回顾一下你的孩子在这三个部分上做得怎么样。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就一点一点展开讨论,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发育和发展。当我们找到这些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时,我们在孩子后续的康复治疗上,就获得了新的认知和新的方法。按照杜兰德的观点,自闭症患者的一种定义,就是他们不能发展与年龄相符的社会关系。在自闭症孩子后续的康复治疗中,我们每一个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物因素、生理因素,重要的一点就是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而涉及到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杜兰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引入家庭治疗。这在目前国际上治疗自闭症的方法上己经成为共识性的观点。因为一个生命的诞生来源于家庭,又成长于家庭,所以,家庭对于每个生命个体都成为心理、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而家庭治疗就是把父母的因素、养育者的因素和家庭的系统因素全部带入到孩子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当中一起评估。2.谁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我在上一节中谈到一个孩子社会化的发展,离不开他的重要人物以及重要人物和他的关系。我们这一节就聚焦在这个重要人物的概念跟大家再做一些讨论。*先,谁是孩子心中的*个他人或者重要人物呢?不言而喻,一个生命的诞生离不开母体。所以,第一个重要人物,不出意外,一定是孩子的妈妈。那么我们就邀请各位妈妈来回顾一下,在你的孩子从出生到后续的养育是不是由您这样一个妈妈亲自完成整个过程的呢?而这个过程,是否对孩子产生了影响?我们需要考量的是,妈妈跟孩子的稳定性够不够,安全性够不够,可持续性够不够。而这三个部分就决定了孩子能否在心中建立一个由妈妈带给他的安全基地的这样一个概念。如果这个安全基地建立起来了,孩子的后天发展就会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顺利发展他的社交、认知和情感。否则,就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关于这个部分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英国依恋关系理论学者鲍尔比和安斯沃斯的著作进行更加详尽的了解和学习。依恋理论认为,母婴关系当中的母亲人物是至关重要的。当母亲能够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带给孩子非常稳定的安全情境下的哺育、抚育和养育的话,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是足够的,这对孩子后期的社会化的发展,包括孩子重要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我们要问的就是,如果妈妈不是在孩子出生以后一直抚养孩子的重要人物,那谁会成为孩子心中的重要人物呢?有的时候,我们也许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爸爸。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要问的就是孩子内心接受吗?如果孩子内心可接受,是奶奶、外婆、爷爷、爸爸在抚养我,但是他们对我足够好、足够稳定、足够安全、足够可信任,而且又足够持久吗?孩子也许慢慢地会在他的心中建立起一个重要人物的概念,这个人不是妈妈,但胜似妈妈。所以孩子慢慢地就会和这个人建立像和妈妈一样的重要关系。从而孩子会带着这种像母婴关系一样的感觉,来发展和完成他的心理和神经发育过程。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