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人》(编者:王志艳|总主编:赵辉|改编:林存玲)-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 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王志艳创作的《苏轼》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中国文学艺术 罕见之才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从中汲取他那种在困境之中不抱怨、不屈服的坚毅品质,在艰难困苦之中仍保持内心高洁的伟岸个性,学习他那种在遭遇贬黜、排挤之后,仍一直都未曾动摇过的爱国情怀与高尚品质。

内容提要

王志艳创作的《苏轼》从苏轼的少年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青年入仕、中年被贬、老年流放,不断遭遇生活变故,同时也不断体会现实艰辛,并 终开创词坛“豪放派”之风,成为我国宋朝时期 伟大、文学艺术造诣 的大家之一的传奇人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中国文学艺术 罕见之才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从中汲取他那种在困境之中不抱怨、不屈服的坚毅品质,在艰难困苦之中仍保持内心高洁的伟岸个性,学习他那种在遭遇贬黜、排挤之后,仍一直都未曾动摇过的爱国情怀与高尚品质。

目录

章 家世渊源
第二章 立志勤学
第三章 北行赴京
第四章 初仕京师
第五章 任职凤翔
第六章 改革激流
第七章 宦海风波
第八章 出仕杭州
第九章 密州太守
第十章 革新词风
第十一章 飞来横祸
第十二章 蒙入狱
第十三章 黄州谪居
第十四章 赤壁晾词
第十五章 依依惜别
第十六章 苏王相见
第十七章 再被重用
第十八章 屡遭贬黜
第十九章 在海南岛
第二十章 生命终点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精彩试读

因此,赵郡的苏氏就是苏章的后代。眉山的苏氏,是苏味道的后代。苏味道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凤阁侍郎。苏洵、苏轼都是苏味道的直系子孙。但由于眉山的苏氏是由赵郡苏氏而来,所以苏轼后来也时常提到这个世系,并称自己是“赵郡苏氏”。
苏轼的祖父苏序,字仲先,是当时的一个普通小地主。苏序的性格,据说除了简易朴实外,还有几个特点。他在与人交往时,不择贵贱,不摆架子,很容易相处。他对士大夫的态度固然如此,对田夫野老等劳动人民却也不坏。据说他薄于为己,厚于为人,自己不治家事,将家交给儿子们去管理。他自己很节俭,但热心为善,乐于助人,族人中有事与他商量的,他总是竭尽己力。遇到灾年,他不惜卖掉自己的田产,用于救济穷苦百姓。
年轻时的苏序不喜欢读书,到老年却开始作起诗来,而且能够敏捷立成,但并没有给后人留下经过考验的作品。
苏序并未人仕【入朝作官】。据说与当时的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相反,他并不热衷【 痴迷于某件事。衷】于功名。不过由于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举人,有了官职,故他也被授以尚书职方员外郎。
还有一点很有趣,就是苏序对儿子的教育态度。
苏序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苏澹、苏涣和苏洵(xtin)。前两人都以文学举士,得了功名,而小儿子苏洵却像父亲年轻时一样,也不喜欢读书。对此,苏序也不加管束,任其自然成长。
对于这一点,乡亲们都很奇怪,问苏序为何这样放纵小儿子,不让他好好读书呢?每每此时,苏序都笑而不语。而苏洵也依然【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时的一套去做】。
但后来却发生了大的转变,苏洵发愤读书。很显然,苏序对苏洵是采取了等待其自觉读书的教育方法,而且于其个性和智慧都是有所认识的。
苏氏自唐代到眉山定居,子孙都未出仕。苏序的二儿子苏涣是眉山苏氏子弟中 从政的一个。
苏涣(1000一1062),初字公群,晚字文甫,比苏洵年长8岁。苏涣从政后,曾担任过主簿、司法、录事参军、通判【宋时官名】等职,去世前又被擢升【提升;提拔。擢】为提点利州路刑狱。
作为一名官吏,苏涣能够依法办事,同情百姓,弹劾,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贪官污吏,压抑豪绅【指地方上仪仗封建势力欺压人民的绅士。绅】之家。据说,凡是他所到过的地方,都有“循良【谓官吏奉公守法】”之名,深受百姓的爱戴。
在眉山期间,苏氏还是个没有名声地位的普通地主家族,因此苏洵常常自称“西南之匹夫”,苏轼也称“家世至寒”,苏辙则称“田庐之多寡,与杨子云等”。如果以苏味道的儿子与他父亲的显贵仕卓【,文人对当官的一种谦虚称法】生活相比,身世显然是大大下降了。苏洵也曾提过,从苏味道的儿子到他父亲的高祖苏泾之间,世次皆不可记,自曾祖苏折之后,才稍稍可记。
苏洵所撰写【写作,纂集成整体。撰】的《苏氏族谱》,就是从苏斩开始写起的。这也意味着,200多年来,眉山苏氏一直都处于衰落的地步。这个家族曾一度连作为保存宗法制度重要象征的族谱都没有。
到苏涣为官,才又标志着这个家族重新开始抬头。
P2-3

卖贝商城推荐:《苏轼/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人》(编者:王志艳|总主编:赵辉|改编:林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