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由阴法鲁(中国)编写,语言为中文

  《中国古代文化史》由阴法鲁(中国)编写,语言为中文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作者:阴法鲁

  分类:文学

  语言:中文

  国家:中国当代

  字数:836563中国古代文化史

  前言

  第一章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第一节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含义及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起源

  第三节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一节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少数民族对我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第二节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

  第三节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的演变

  第四章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第二节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三节汉字结构的主要变化

  第五章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简牍制度

  第二节卷轴制度

  第三节册页(叶)制度

  第六章儒家的经书和经学

  第一节什么是经和传

  第二节十三经及四书的形成

  第三节十三经及四书简介

  第四节早期儒家学派

  第五节经学在汉代的发展

  第六节魏晋玄学及唐代义疏之学

  第七节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没落

  第八节清代的考据之学与新今文经学

  第七章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地理知识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知识

  第三节唐宋元时期的地理学

  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地理学及近代地理学萌芽

  第八章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沿革

  第一节萌芽时期

  第二节郡县制时期

  第三节州制时期

  第四节道(路)制时期

  第五节省制时期

  第九章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

  第一节车

  第二节车具和马具的演变

  第三节舆轿

  第四节船

  第十章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兵器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石器时代的兵器

  第三节青铜时代的兵器

  第四节铁器时代的兵器

  第五节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出现

  第六节火器的发展和枪炮的制作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第一节吉礼

  第二节嘉礼

  第三节宾礼

  第四节军礼

  第五节凶礼

  第十二章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婚姻爱情观的特点

  第二节上古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

  第三节奴隶制的婚姻形式

  第四节封建制的聘娶婚及其仪式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埋葬制度

  第二节丧礼制度

  第三节丧服制度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的礼器和日用器物

  第一节日用器物和礼器的产生

  第二节礼器和日用器物类举及其演化

  第三节结语

  第十五章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音乐

  第二节两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第四节隋唐时期的音乐

  第五节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音乐

  第十六章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战国和汉代的帛画、壁画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第三节隋代的绘画

  第四节唐代的绘画

  第五节五代两宋的绘画

  第六节辽、金、元的绘画

  第七节明代的绘画

  第八节清代的绘画

  第十七章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第一节文字的孳乳与字体的演变

  第二节独特的艺术与独特的工具

  第三节书法辩证法与书法艺术美

  第四节继承传统与求变创新

  第十八章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第一节建筑与文化艺术

  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悠久历史

  第三节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丰富多彩的古建筑类型

  第十九章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制陶成就和瓷器的发明

  第三节战国秦汉的陶瓷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新成就

  第五节隋唐五代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

  第六节宋辽金时期艺术瓷的成就

  第七节元明清陶瓷工艺的高度成就

  第二十章中国古代的髹漆工艺成就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漆器

  第三节由盛至衰的明清漆器

  第二十一章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第一节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贝币

  第三节早期的铜铸币

  第四节铜钱

  第五节金银和谷帛货币

  第六节钞币

  第二十二章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测量的起源和度量衡制度的产生

  第二节度量衡制度逐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

  第三节封建社会初期度量衡的发展

  第四节“汉承秦制”以及古代度量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

  第六节隋代的统一和度量衡大小制

  第七节唐宋时期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度量衡单位制的改进

  第八节元明清时期的度量衡

  第九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度量衡的改革以及万国公制的推行

  第二十三章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第一节西周以前的天文学知识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奠基

  第三节秦汉魏晋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成熟

  第四节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完善

  第五节宋元时期天文历法体系发展的高峰

  第六节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的没落和中西天文学的融合

  第二十四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古代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工具

  第三节科学灵活地掌握农时

  第四节充分利用土地

  第五节选种育种成就

  第六节蚕桑、园艺和畜牧兽医方面的特殊贡献

  第七节劝课农桑和古农书

  第二十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第一节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

  第二节指南针和其他物理学成就

  第三节火药及炼丹化学

  第四节生物学上的出色成就

  第五节自成体系的中医药学

  第六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第七节矿物学和采矿技术成就

  第八节后来居上的冶金技术

  第九节举世瞩目的机械发明

  第十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古代科学

  第二十六章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第一节先秦职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的演变

  第四节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

  第五节宋朝的二府制及辽金元官制

  第六节明朝的内阁制

  第七节清朝的职官制度

  第二十七章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第一节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第三节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度的变革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第六节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

  第七节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发展

  第八节元朝科举中的民族歧视政策

  第九节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第十节关于八股文和试帖诗

  第十一节明清的监生和贡生

  第十二节清末对科举制度的改良和废除

  第二十八章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

  第一节鬼神观念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

  第二十九章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

  第一节自然神信仰

  第二节人神、人鬼信仰

  第三节社会神信仰

  第四节神鬼信仰与民众的社会心态

  第三十章中国古代的禁忌习俗

  第一节禁忌概说

  第二节宗教信仰与禁忌

  第三节社会习惯与禁忌

  第四节综论

  第三十一章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第一节节日的内涵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概貌

  第二节春节

  第三节寒食与清明

  第四节端午

  第五节七夕

  第六节重阳

  后记

  第一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第一节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含义及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

  一、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含义

  关于中国、华夏、“夷狄”等词的出现及其含义的演变,是与中国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的。我们得另在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一节中加以叙述。本节叙述的重点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在当代确立的含义,同时也追溯其发展演变过程。

  中华一词,大约在魏晋时即已出现,南北朝已普遍使用。《晋书·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表文中有:“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晋书·陈■传》记载陈■于东晋初上书给王导,说:“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所……”,这里以“中华”对“边陲”,是指郡县地区与全国而言。至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中评论说:“若使(亮)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必不出曹操诸谋士之下。这里是以中华称中原地区。《魏书·韩显宗传》记载显宗上书魏孝文帝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取得了统治地位的“戎狄”,自居中华正统而斥江南朝廷为“南伪”了。总之,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人;中华又是文化概念,一般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

  把“中华”一词用于政治领域,在古代大概功效最明显的要推朱元璋。他在吴元(1367)十月命徐达等北伐后发布告谕中原各地人民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且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1)以“中华”对“胡虏”自然是族称,以之对塞外,则是地域。洪武元年(1368)二月又“诏复衣冠如唐制”;

  (2)当然又属于文化与礼俗等内容了。但一般著作都只征引檄文中上述内容,而忽视了朱元璋在檄文中还说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承认元统治中国是符合天命,因而也就承认它是合法的了。此外,他特别强调蒙古、色目虽然不是“华夏族类”,但“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当徐达攻克汴梁(今开封)以后,朱元璋也随即到达。当他南归时,徐达等到陈桥送行,朱元璋诫谕诸将说:“昔元起沙漠,其祖宗有德,天命入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子孙台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因而命诸将,所到之处“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居,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

  (3)甚至在元大都(今北京)已平,顺帝北走之后,朱元璋在宣布各项善后事宜的诏书中,头一条即指出:“元主父子,远遁沙漠,其乃颜、蒯突等类,素相仇敌,必不能相容,果能审识天命,衔璧来降,待以殊礼,作宾吾家。”

  (4)这些都说明朱元璋推翻元朝,在他看来和以往朝代革替一样,都是天命归弃的表现。他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动员了当时苦于元朝压迫的汉人及各族人民,但并没有渲染民族仇恨;相反,对蒙古、色目以至元朝宗戚、顺帝父子都采取宽容政策。这一方面说明了朱元璋的政治远见,同时也是中国已经有了多民族共处的长久历史传统所致。使“中华”再次成为政治口号,当以清末孙中山先生为代表。他在同盟会纲领的“民族主义”中,借用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是,20世纪初的中国,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的主要任务乃是推翻专制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孙先生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把中国各民族结成一体,为推翻专制帝制,创立中华共和国而奋斗,其中包括满族在内。在建立同盟会时,有人主张用“对满同盟会”的名称,孙先生认为:“不必也。满洲腐败,我辈所以革命;即令满人同情于我,亦可许入党。”

  (5)他又指出:“革命宗旨,不专在排满,当与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并行不悖。”

  (6)孙先生这种主张,与单纯以反满排满为目标标榜“种族革命”的政治派别划清了界限,因而得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民族,在古代汉语里,用人、种人、族类、部落、种落等词表示。以民族一词用来表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则是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从日语中引进的,当时用法较为复杂,很多场合下与“种族”混用。直到目前,各家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含义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则是指从古到今所有处在各种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上拥有较稳定族称的民族共同体。

  (7)在民族一词引进之后,不久也就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最初一般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即汉族。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解释说:“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8)这种解释仍未脱离古代传说观念的范畴。然而当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边疆时,边疆各民族挺身而出,保卫祖国的主权,其中著名的如晚清云南保界运动中的云南各民族,以明清两朝行使管辖的实证与英帝侵略者抗争,保卫了祖国的西南边疆;西藏1904年对英帝入侵者的抗战也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为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同仇敌忾,不惜牺牲的精神。又如辛亥革命以后,帝俄策动当时外蒙古宗教首领哲布尊丹巴等宣告“独立”,而1912年10月和1913年10月,哲里木盟10旗王公在长春两次举行东蒙古王公会议,讨论赞助王族共和,拥护民国,反对外蒙古“独立”。

  (9)1913年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又召开了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声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持民国”。

  (10)这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向世界宣告自己是属于中华民族一部分的政治宣言。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中华民族实际上包括中国各民族的客观内在联系,越来越被揭示出来。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1月23日提交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民族主义”说:“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11)在这个文件中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曾经有数以百计族称的人们活动于中国历史舞台上,他们之间以共同劳动、和平交往为主流,但也有战争;有时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共处,有时在分裂割据状态中由纷争而接近乃至融合,主流是越来越紧密地结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清朝乾隆时期,已将中国所有地方都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管辖之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和古代民族联合过程的完成。这些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动过的民族,无论他们与当代56个民族有无直接的渊源关系,无论他们是越来越兴旺发达,还是经过一段发展之后,其名称已经消亡而人民与文化均融入其他民族当中,更无论他们是在世居之地继续发展,还是移居它区,以新的面貌发展,尽管情况千差万别,但都对开拓中国疆域、创造中国文化以及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过自己的贡献。他们的历史,是古代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自然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中华各民族的整体性,中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如上所述,实际上是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的千百年历史中早已存在和发展着,但在没有外部对立物的古代,这种一致性与不可分割性,不能成为各民族的自觉认识,由于国内民族压迫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间的隔阂掩盖着相互间根本利益的一致。在近代,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对立物,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突出的社会矛盾,于是各民族由自发走向自觉联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漫长过程中,华夏/汉民族起了主导的作用,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或者说是中国的主体民族。这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我们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汉族起了主导作用,便忽视以致抹煞其他兄弟民族及其祖先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中华大地上发展起来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华夏/汉文化为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同时边疆各民族的贡献增添了多姿多彩的内容,使中华文化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元区域性发展的特点,并且不断在多元文化汇集交融中使中原文化得到新的勃兴、转化,因而又具有更强大的辐射力。




卖贝商城更多商品介绍:化妆品护肤品商城购物网站开发     益阳响应式网站开发    南岸网站优化推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