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种常规内容之外的内容营销思路
分享一种常规内容之外的内容营销思路
我们现在已经十分习惯碎片化的认知,在琐碎的时间、各种不固定的终端打开一些内容看一看,所以谈到内容营销的时候已经不必要讲体系化。
今天分享一种常规内容之外的内容营销思路:例如,以可口可乐将CMO职位变成CGO(首席增长官)为例,探讨它是出于怎样的构想,探讨一下大产品观和大增长观视角之下,内容营销是什么?

案例一:
目前,中国最贵的商学院费用在60到80万之间,折合为每天约七千到一万元。我花费每天一万的价格去买一个产品,决策的时候就是以产品为主吗?
如果以产品为主,我会要求这个学校将详细的课程清单PPT先发给我,我要知道那些课程在工作中怎么应用,什么老师来讲,这个老师大概处在什么水平……获取这些或者更多信息才决定是否购买。但大家买课程时并没这样要求,说明大家不是以产品为第一位的。
那么我们来商学院以什么为第一位?品牌?圈子?
大家可能会说买的是校友关系——这其实是表层现象,它的背后是结果、资源,是双向筛选的机制对应的品牌调性。
比如我是中欧的,中欧商学院跟长江商学院目前都做得挺权威的,在大家视野范围之内是可以同等看到的品类权威,但两家的双向选择机制是不同的。你做出的决策50%以上的因素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之外的东西。
商学院的课程算不算一种内容型产品?我们先不说内容型产品的内涵,我们先将碎片化定义在脑海中。
案例二:
一个很著名的品牌——米其林,旗下还有餐厅,它是B2B,绝大部分业务在2B。
要买车和会开车的人很多,但假设你们现在去买车,多少人会看发功机的牌子?变速箱的牌子?沙发座的牌子?不会看吧,比轮胎重要的零部件太多了。
但是米其林很奇怪,它有品牌,甚至还有内容和红绿两种颜色——《米其林指南》中的红色部分是美食,绿色是旅游。
《米其林指南》还帮助了很多人,有一次伦敦的一位主播说我们发现了一条马路主干道很堵车,根据米其林建议,稍微绕路,总驾驶时间就缩短了。
米其林的业务范围很广,而产出的内容跟它的产品没有关系。那这种生产是为了什么?这种内容算不算自传播的内容?算不算我们用户生活的一部分?算不算可以进行社交的内容?好,我们先假定它属于社交型内容。
(注:米其林集团逾百年前于法国的克莱蒙费朗建立,自1889年发明首条自行车可拆卸轮胎与1895年发明首条轿车用充气轮胎以来,在轮胎科技与制造方面发明不断。此外,米其林集团还生产轮辋、钢丝、移动辅助系统(如PAX系统)、旅游服务、地图及旅游指南。著名的米其林指南在2000年已有100岁。)
案例三:
之前百雀羚的广告很有争议,因为转化率低。
有人说了假设仅为提高知名度的话,转化率其实无伤大体。但很多企业一把手不这样看。
百雀羚究竟是一个现象级广告?还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容易打动客户的是产品还是传播?这话题很有趣。
百雀羚的百度指数在活动之后飞快恢复到了平常,说明它做了个很好的广告,却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广告绝对好,为什么没有商业转化?
这时我们想到了微博营销做得非常好一个企业:杜蕾斯。情形与百雀羚一样,看了杜蕾斯的微博之后你会直接下单吗?也不会。那杜蕾斯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做这种广告呢?
因为传统的销售是通过空中轰炸的,例如央视标王秦池酒。以前没有互联网,所以秦池酒借助电视的力量进行空中轰炸,轰炸之后我们不可能在电视上一按就买到,就没有转化率,怎么办?销售去卖,渠道铺货。空中不能停,渠道不能停。传统销售的空中轰炸加地面铺货是可以提高转化率的。
而互联网与传统销售套路不一样,甚至说很残酷,通常只能有四步转化:第一步是受众看见一个图或标题、海报;第二步是阅读软文或内容;第三步是商品页;第四步是支付完成。
案例四: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大部分企业会死也很正常。一个很热的行业可能忽然死掉,比如前年O2O火着火着全死掉了;还比如团购。
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创业的失败,所以这里我不说具体案例。
假设上门按摩这是一个很火的产品,把时光倒流,两年前上门按摩利用了人本性中的懒惰,用户愿意为这种增值服务付费。
极致的用户体验很好,但这仅是互联网的一种精神,没有考虑在良子足疗店躺着跟自己家里沙发上躺着那个体验更好?你在良子那个地方是消费者,要杯茶一呼即来,在家里需要自己端茶。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用户体验下降,更为致命的是用户交付成本太高了,以前一个服务员在店里可以服务10个客户,现在把时间都花在路上了,一天只能服务3个客户。
因此不管这个商业多么有噱头,若说有一家店开奔驰送外卖,事件是具备传播性的,但产品本身好吃吗?是否符合商业的本质?因此商业的本质在你做的产品上面。
这又出来一个概念:产品型商业。
卖贝商城更多商品介绍:企业号开发 怒江H5响应式网站建设开发 大庆高端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