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五原县政府网站导航包括各级政府网站网址、邮编、五原县气候概况
巴彦淖尔五原县政府网站导航包括各级政府网站网址、邮编、五原县气候概况
巴彦淖尔五原县简介
行政区划代码:150821
官网:www.wuyuan.gov.cn
地址:隆兴昌镇
邮编:015100
车牌:蒙L
电话:0478-5223478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地,隶属巴彦淖尔市,东与草原钢城包头相邻,西和煤都乌海相接,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依阴山山脉。古郡五原有史2400多年,战国时属赵国九原郡西部地,汉武帝元朔二年设五原郡。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55.5公里,均宽40公里。总面积2492.9平方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近代史上,冯玉祥将军举行"五原誓师",彪炳史册;傅作义将军发动"五原战役",闻名。
【行政区划】
五原县辖8镇1乡:隆兴昌镇、塔尔湖镇、巴彦套海镇、新公中镇、胜丰镇、天吉泰镇、银定图镇、复兴镇、和胜乡。
【历史沿革】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战国以前,相传唐虞、三代时期,五原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之一。商朝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
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牧区。周赧王16年(前301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五原为九原的西部地区,自此,五原地域始有隶属。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宇,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实行移民屯垦。
战国末年,当中原诸侯国互争雄长,激烈交战,无暇顾及北方地区之际,占据阴山南北一带的匈奴族乘机南下,占领了河南地(“河”指黄河,当时在阴山下,河套平原的北端。逐渐移至当前位置)。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始皇33年(前214年)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经过两年的争战,收复了“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报怨”。为了加强边境防御,秦“因河为塞,筑三十四县城。”(又一说为四十四座县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将九原升为九原郡,郡址设在五原。五原为九原郡之西部地。秦王朝还采取了修直道、筑长城、垦北假等相应措施来巩固北疆。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赵高杀蒙恬,楚汉相争,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复越长城,渡河南下,占据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在冒顿单于的统驭下,匈奴的部落联盟更加强大,它东灭东胡,南并楼烦、白羊、燕代,北并丁零、坚昆,往西击走月氏,征服塔里木盆地西域诸国,雄居在两汉王朝的北方,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此时,河套是匈奴的主要活动地区。
汉武帝时,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卫青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收复了河南地。由于九原郡是匈奴南下的要冲,为了加强防御,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西部地区改称朔方郡。五原郡治九原县,领县十六,即:九原、固陵、五原(此五原并非今五原,当在包头孟家梁故城西,《水经注》载“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即今包头孟家梁故城西郊哈德门故城)临沃、文国、河阴、浦泽、南兴、武都、宜梁、曼 柏、成 宜、禾固阳、莫黑旦、西安阳、河目。这些县大部分设置在黄河河套东部两岸的台地上。朔方郡治朔方县(在今西山咀黄河南岸伊盟杭锦旗北独贵乌拉乡境)领县十,即朔方、修都、临河、呼遒、渠搜、沃野、广牧、临戎、三封、窳浑。这些县除三封、临戎、窳浑在西套外,大都设置在鄂尔多斯北境的黄河两岸,五原隶属朔方郡临河县之东部地。
西汉末年,王莽覆灭后,匈奴支持卢芳称帝,占据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都于九原。由于长期争战,使北方“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障塞破坏,亭坠绝灭。”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1)收复五原、朔方诸郡复置郡州。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匈奴内争,分为南北两部,南单于附汉仍入居塞内,活动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并于鄂尔多斯之美稷建南单于庭,命左贤王屯朔方。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随着匈奴、鲜卑等的不断南进,汉王朝无力顾及边远地区,于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放弃了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将百姓迁到山西,置新兴郡以统辖之。从此,河套一带为匈奴族牧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蒙古大草原整个北方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名称五胡,大多进入长城,移居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互相争伐,河套地区先为前赵匈奴遗族刘虎、刘卫辰所据。继而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占领,后赵又为羯族石虎所攻占,前秦氐族符坚得其地,后秦为羌族姚兴部所辖领。
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7)匈奴族铁弗刘武复进入河套、陕西一带,建立夏国,后由赫连勃勃统领,建都统万城(今伊克昭盟乌审旗南)。此后,鲜卑族拓跋部势力日渐强大,从东北大兴安岭南迁大泽,向西进入河套地区,最后统一了北方各部落。天兴元年(398)建立北魏王朝,北魏为了防御柔然民族的侵袭在塞北一带建立七个军事重镇。河套地区为沃野镇之辖境。北魏时,黄河南迁,故道改称乌加河,至此,始有黄河后套之说。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王朝复分为东魏、西魏,五原属西魏辖境。他们统治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北周宇文氏置银、夏两州,分领今河套鄂尔多斯全境,并于今巴盟河套地区置永丰镇(今临河县境内)。
公元581年,隋文帝纂周灭陈,统一宇内,建立隋王朝,开皇三年,废郡置州,五原属丰州。州初不领县,仍称永丰镇,至五年始废镇置永丰县。六年又于州东南四十里置丰安镇,五原隶属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五原属五原郡(郡址在城南西土城故城),后因战乱,近边难守,未久即废。
唐朝初年,突厥又复强盛,“控弦百万”,五原为突厥所踞。唐贞观四年(630)命将李靖、徐 分道北伐,逐突厥于潮海之北,唐王朝将全国分为十道,二百九十三府州,五原属关内道丰州所辖。唐中叶沿边增设六都护府以治理边疆各少数民族。贞观二十一年(647),在今内蒙古西部一带改设燕然都护府,辖狼山羁糜府州二十七处,河套地区属丰州都督府。高宗永徽年间(650),在河套地区置永丰、九原两县,后又增置丰安县。武则天时期,突厥默啜可汗连年犯边,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任朔方大总管,当默啜可汗出兵新疆之机,乘虚夺取河南地,在黄河北岸修筑屯兵城堡,即东、中、西三受降城,以绝突厥南进之路。迨至唐中叶以后,五原为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北圐圙补隆古城)辖境。后改为定军制,府州悉由节度兼领,五原隶属于天德军使节度兼安北都护府统领。唐末,党项族拓跋部(羌族的一支),趁宋辽连年交战之机,不断扩张势力,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今陕西西北部、宁夏东部及内蒙古河套、伊克昭盟、阿拉善盟境域),成为五代时期西北一大强国。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又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共传十世,历时194年。
五代及宋、辽、金、夏时期,五原皆为西夏属地。
自12世纪始,游牧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部落日趋强盛,铁木真(成吉思汗)经过十年征战,于公元1227年灭夏,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汗位,公元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定都燕京(今北京)。元代施行行省制,省下设路,路下设州,五原属中书省大同路云内州西部地。
明代270多年间,北方蒙古草原,兵连祸结,蒙古各封建领主之间,互争雄长。明初,套内则为元将扩廓铁木儿(小字王保保)占领。洪武中期,王保保被逐,收其地。洪武末,置卫所,巴盟西部河套属宁夏辖境隶陕西统领。明中叶以后,河套全境为元裔达延汗之子孙辖领。天顺、弘治时为蒙古族阿罗出、毛里孩、满都护等相互攻占之地。成化四年(1468),阿罗出为其党 加思兰所杀,并其众属,与满都护结合居套内。未几,火筛部复入套地,号称鄂尔多斯,服属于察哈尔部,有子九人,分牧而居。河套东部则为俺答(阿拉坦汗)之部,名叫土默特。隆庆五年(1571),俺答议和,明朝封为顺义王,万历中始改其所居库库忽洞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明末河套内外悉为蒙古之游牧驻地。
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推翻明朝统治,建立清王朝。太宗于天聪六年(1632)征服土默特部,历崇德、顺治至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以戈壁为界,将塞北蒙疆先后划定内外蒙古牧地,内蒙古设置二十五个部、六个盟、五十个旗,五原属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左翼后旗(亦称达拉旗)、右翼后旗(亦称杭锦旗)地各一部。雍正、乾隆间,置道设厅。雍正六年(1728)设归绥道。乾隆六年(1714)设萨拉齐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1760),因塞外人口增多,垦荒日繁,随于口外设七厅(后增为十二厅),改萨拉齐为理事通判厅,五原属萨拉齐厅西部地。从此,实行旗不管汉,厅不管蒙,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两种特殊建制。同治四年,改设同知,光绪十年又改抚民同知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萨拉齐厅西部地区(达拉特、杭锦、乌拉特旗地区)设五原厅,治大佘太,后移治于隆兴长(今五原县城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改五原厅为五原县,三年建县城于白(北)圪梁(旧城),统领后套全境。中国的大上海市区,街、路的规划名称均按全国较有名声的市、县和地区方位选定,因五原是塞外河套地区著名的粮仓,故在上海市区的西北角设有五原路。民国八年,析乌拉特前旗地一部别隶固阳。民国14年,又划出五原东西各一部,设安北、临河两县。
民国31年(1942),绥西实行新县制,将五、临、安三县划为六县,析五原县西部地增设晏江县(1954年改称达拉特后旗)。
1958年7月,撤销达拉特后旗建制,辖区复并入五原县辖领。至今,五原县之建置再未改变。
1996年,五原县面积2492平方千米,人口27.9万人。辖4个镇、17个乡:隆兴昌镇、巴彦套海镇、塔尔湖镇、复兴镇、和胜乡、胜丰乡、荣丰乡、城南乡、美林乡、沙河乡、向阳乡、锦旗乡、什巴圪图乡、永利乡、乃日拉图乡、海子堰乡、银定图乡、丰裕乡、民族乡、景阳林乡、城关乡。县政府驻隆兴昌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原县总人口269082人,其中:隆兴昌镇73445人,塔尔湖镇13484人,巴彦套海镇13676人,复兴镇12668人,胜丰乡11934人,和胜乡10970人,向阳乡12313人,城南乡8294人,荣丰乡8681人,沙河乡10483人,美林乡9854人,永利乡10802人,什巴圪图乡9914人,银定图乡9118人,海子堰乡10151人,景阳林乡5014人,民族乡8803人,乃日拉图乡9511人,丰裕乡10021人,锦旗乡6465人,巴盟建丰农场2756人,内蒙五原劳教所725人。
2001年区划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7个乡:隆兴昌镇、塔尔湖镇、套海镇、复兴镇、新公中镇、天吉太镇、胜丰镇、和胜乡、城南乡、向阳乡、美林乡、什巴乡、海子堰乡、银定图乡;国营建丰农场。
2006年末,全县总面积2492.9平方千米,辖7个镇,总人口2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0563人。2009年末,全县总面积2492.9平方千米,辖7个镇,总人口2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6万人。
2012年,(1)从巴彦套海镇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复兴镇。复兴镇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复兴、永丰、民生、联丰、和胜、顺利、庆生、庆丰8个村。镇政府驻邬家地。巴彦套海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面积328.9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先进、红旗、锦旗、锦绣堂、赛丰、和平、风雷、红丰、南毛庵、向阳、永生、响导、红赛13个村。镇政府驻地不变。(2)从隆兴昌镇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和胜乡。和胜乡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新建、新永、和义、和平、和胜、新丰、建丰7个村。乡政府驻屯垦二队。隆兴昌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面积384.9平方千米,人口11.7万人,辖迎丰、乌兰、荣义、东牛犋、永星、浩丰、义丰、荣丰、先锋、旧城、联乐、联丰、宏伟、五星、联合、永跃、同联、新福、光明、隆盛、新兴、和丰、跃进、荣誉24个村。
五原县气候概况
五原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上部是冲积、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砂层层理清晰,厚度10-70米。中部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土质膏腴肥美,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作物的生长。黄河由五、临交界处老楞河头入境,为东经107°37′,至五原前旗交界处的四科河头出境,为东经108°11′。此段河道是黄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纬度最高的河段。五原境内的黄河流经天吉泰镇、套海镇。其北与之并行的是总干渠(二黄河),它由磴口、临河向东进入五原,又进入前旗而汇入三湖河,在五原境内长43.5公里。县内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与黄河有关的是乌加河(旧时亦称五角河、五加河),它原是黄河的主流,是北河。 1840年黄河改道后主流成为南河,在改道的过程中使整个河套平原成为土质肥沃的冲积平原。乌加河是黄河的支流,由临河市的份子地进入五原,由建丰农场出界,泄入乌拉特前旗的三湖河,在五原地段为 46公里长。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浚成为灌区的总排水干沟。
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4卡/平方厘米,仅次于西藏、青海;2012年日照时数3263小时,平均气温6.1℃,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相对较短,可避免农作物贪青恋长、推迟成熟而减产的弊端,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丰产丰收。年均降雨量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