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中国的医疗和卫生 皮国立,杨善尧,刘士永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聚焦中国社会、传统医疗与科技,探讨1931至1937年间近代中医如何在战时面对挑战并逐步转型,反映了中医药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介绍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援华医疗机构如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和援华联合会(UCR)对中国抗战期间军事医疗的支持与影响;考察中国军队医疗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展现这一体系在抗战时期逐步发展完备的过程。本书既梳理战时政府高层的医疗政策,也关注大后方和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呈现医疗卫生视角下的抗战史新面貌。
作者简介
皮国立,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医疗社会史、疾病史、史学方法、公众史学、中国近代战争与科技等。目前编著专著26部,发表学术论文等100余篇。
刘士永,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先后任职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东亚医学史、日本殖民医学研究、东亚环境史等。
杨善尧,“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国防医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喆闳人文工作室创办人暨执行长、“中国近代史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史、近现代中国军医制度史、民国档案与史料、历史影像、口述历史实务、地方田野调查等相关议题。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国近代医疗史新论:中医救护队与西医知识的传输(1931—1937)
一、 前言
二、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医界反思
三、 中医救护队之成立
四、 关于中医学术改进之讨论
五、 结论
第三章“非常时期”(1937—1945)中医涉入战争与国难的相关论述
一、 前言
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的中医言论趋向
三、 战争中的救护与医疗
四、 战时中医对外科和骨伤科的讨论
五、 有关药品与制剂的相关讨论
六、 结论
第四章战争的启示:中国医学外伤学科的知识转型(1937—1949)
一、 前言
二、 战前改良中医外伤科的言论
三、 战争开始后的转变
四、 有关外伤科药方的中西融通
五、 结论
第五章“国药”或“代用西药”:战时国产药物的制造与研究
一、 前言
二、 抗战期间一般制药业的状况
三、 “国药”之生产与管理
四、 军医与“国药”种植
五、 战时中药的研究
六、 结论
第六章抗战时的群众卫生与政治动员:以陕甘宁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中医药政策为例
一、 前言
二、 中药材的政治动员
三、 另一种结合:中医合作社
四、 中医与群众运动
五、 打破藩篱:边区的中西医结合
六、 结论
第七章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华医疗事业
一、 抗战时期的难民医疗救助与军事医疗发展
二、 外国援华医疗事业领导权的冲突:美国医药助华会与中国红十字会
三、 “西班牙医生”的问题
四、 美援与中国军事营养学的发展
五、 国际援助与自制青霉素
六、 结论
第八章思考中国军医制度的另一视角:日记中的公卫史研究
一、 军队与军人卫生
二、 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军医事项
三、 公共卫生的基础:教养个人,改变国民性
四、 纪律、规范与身体之强壮
五、 日常环境卫生的观察与治理
六、 一般公共卫生政策
七、 卫生现代性的监督者
八、 结论
第九章抗战时期军队医疗体系的建构与规划
一、 前言
二、 蒋介石与军医高层领袖的制度规划
三、 冲突:德日与英美两大派系军医之争.
四、 融合:战后军医机构之整并与改组
第十章总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与欧洲和美洲历史学研究的发展相比,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学界对于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战争与医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都很少接触。实际上对于军事医学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学者对现代中国的了解,更有助于重新定义抗战如何形塑中国人的医疗历史记忆。而在漫长的抗日战争期间,关于“战争与医学”的深入研究可能会有多层面的价值:从浴火重生的中医、在华国际医疗的思想与实践斗争,乃至于战火下现代军事医学的发展,都是1939年至1945年间抗战形势下特殊的历史经验,也是建构今日中国医疗面貌的基石。立足于现有的成果之上,本书一方面将前述既有的研究统整于叙事之中,另一方面则针对过去比较少关注的三大部分:抗战时期的中医活动、国际医药援华事业,乃至于中国军医体系之建立加以详论与分析。如此的安排,期待既能彰显当前研究之价值,亦得收到拾遗补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