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日] 中砂明德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它也是富庶、秀美、欢乐的代名词。那句著名的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说明了古人对江南的向往。从南宋到明末,江南在科举、学术、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逐渐领先,并对整个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南文化是如何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江南的地域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通过书画古董热潮的兴起、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朱子学的兴盛、通鉴家族的繁衍、应对不断出现的外敌、南人向外的活动等方面,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以上问题,揭示了醇厚又绮靡的都市文化所孕育出的中国史上“南”的丰富性。

  作者简介

  中砂明德(1961—),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早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世的文化、军事史,后研究兴趣转向16—19世纪耶稣会士在华活动等中西交流史方向。本书以外著有《中国近世的福建人:士大夫与出版人》,发表过《耶稣会的远东相关史料——“大发现的时代”与其后》《江南史的水脉》《士大夫规范的形成——南宋時代》《“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鸟瞰17世纪初法籍耶稣会士的世界传教》等论文。

  江彦,庆应义塾大学史学学士、京都大学历史文化学硕士。研究方向为16—19世纪东亚范围内的器物贸易、制茶工艺、饮茶方法的交流史。译有《我与设计》。

  精彩书评

  作者从“文化”入手,对江南的“雅文化”作了深度描摹,通过重新审视江南文化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形象地展陈了江南风雅文化的魅力。全书内容丰富,涉及学术、艺术到社会乃至今日华侨之滥觞各个方面,涵盖了江南人在多个领域的活动。颇有意思的是,作者将狭义江南之外的福建与江南的代表城市苏州作为对照组,从而使江南文化的复合性更为凸显。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 范金民

  目录

  目 录

  序章 中国史上的南北问题 1

  文雅与丰饶 1

  “人间天堂”———苏州这座城 6

  江南文化的代表选手 8

  董其昌对美术史的影响力 10

  南人与北人 12

  Cathay(契丹)和Manji(蛮子) 16

  中华的正嫡 19

  本书的构成 22

  第一章 兴趣市场 26

  江南主导的艺术 26

  贫穷少年的梦 28

  兰亭热 30

  文化重建 34

  目录/指南文化 36

  南北的艺术 38

  掌权者与苏州人 41

  文人画与市场 45

  明码标价 48

  南北往来 51

  作为商业交易场所的书画船 57

  新安人与艺术市场 60

  文化的信使———新安商人 63

  丑闻 65

  艺术宗师 67

  两位“文敏” 70

  第二章 学术市场 73

  学术上的南北差异 73

  所谓福建 75

  朱熹与建阳 77

  对出版的关心 78

  学术中心 81

  科举兴复与老学者 84

  为了卖书 86

  学者与出版者的交流 89

  新安学派 91

  对知识的包装 94

  建阳的影响力 96

  建阳的大火 98

  第三章 通鉴家族的繁衍 101

  《资治通鉴》的影响力 101

  对“节本”的需求 105

  通鉴的嫡子 107

  懂行的读者 111

  《纲目》的普及 115

  实在做事的人 117

  通鉴的庶子 121

  《续纲目》出版的背景 123

  《纲目》普及版 126

  史学的通俗化 130

  俗之顽强 134

  被征服的传教士们 136

  第四章 北虏南倭 140

  自海的彼岸 140

  文士论兵 142

  做地图 146

  岛夷的爪痕 149

  倭寇害怕的老虎 151

  跨界文武 153

  山人的活跃 157

  山人北上 160

  南人的脚力 162

  第五章 动乱时代与南人 165

  倭寇复活 165

  关白袭来 168

  福建的生命线 172

  大恶党平秀吉 173

  大惊小怪 176

  摇钱树 178

  来自故乡的信 181

  倭船出现 185

  记奇 188

  晚开的花 192

  北方战线 196

  沽之哉 198

  由南向北 201

  第六章 一技之长 203

  下南洋 203

  小吏产地•绍兴 206

  江西人在外省 208

  昆曲的普及 210

  南方的多样性 212

  终章 中国史之中的“南” 216

  福建的衰退? 216

  新旧交替 219

  苏州和福建 221

  江南的文化称霸 224

  南人的动向 227

  日本与江南 228

  本书相关大事年表 231

  后记 236

  前言/序言

  文雅与丰饶

  要说日本人关于长江下游所谓江南地区的文章,中国文学研究者青木正儿(1887—1964年)所写的《江南春》(1922年)可为一例。他在开头写道:“我从上海的热闹中遁逃,为了养神明目,昨日往西湖来了。”各段分别以“杭州花信”“湖畔夜兴”“姑苏城外”“南京情调”“扬州梦华”为题,从疾驰着的近代都市上海,到节奏慢上半拍、适合漫步的古都杭州、苏州、南京、扬州,他在文中将这些地方的情景截取下来展示给了读者。

  在苏州城外,青木虽对煞风景的火车轨道感到扫兴,但也因有美妙的发现而雀跃小跑:一艘装饰极尽华美的画舫映入了他的眼帘。几位身披绸缎的风雅男士正围坐其中,在小桌旁啜饮茶汤。但实际上,要是走近去看,恐怕就会看到吃得到处都是的西瓜籽。虽知如此,青木还是在脑海里往船上布置了正在表演昆曲一幕的旦角,试着将眼前的情景与曾有唐寅、祝允明这些浪荡子阔步高谈的四百年前的苏州交叠在一起。而现实中存在于青木眼前的,是一个要花些力气去联想才能有所感受的,早就跟当年大不相同的世界。不过,如果读一读最近一些建筑史家所写的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那般闲静的水乡风景似乎依然在苏州摇曳。

  除了苏州,青木在书中提到的杭州、南京、扬州也都是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杭州在七世纪初,作为当时开凿完成的大运河的终点而逐渐发展起来,十二世纪成为南宋王朝的国都,文化在西湖畔开花结果。另外,曾在三国吴与南朝时代当过都城的建康,也一度成为建国于十四世纪的明王朝的首都,在明朝政府迁都北京后,仍然作为副都南京享有重要地位。它与苏州一道,依然是文化的中心。扬州虽未成为过王都,但也在积累下巨额财富的清朝盐商们的庇护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江南在四世纪东晋南迁后,尤其是南朝时代获得了开发,与此同时北方的贵族文化也被移植到了这里。隋朝在六世纪末成功统一南北,而通常认为隋朝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之一,便是游幸江南。他在皇子时期曾在南方生活过一段时间,为南方的魅力所俘获。不用说,同时期憧憬南方的北方人当然不只有他。

  不过,习惯不了南方风土的也大有人在。至少直到唐前期,对官员来说,被派到南方依然意味着降职。另外,在唐中期的户口统计中,南北户口的比例依然只有35∶65。

  安史之乱(755—763年)时逃到南方避难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就此定居南方。喜爱苏州与杭州风景的北方人所创作的关于当地的诗文,也由此多了起来。其中关于白居易与苏州、杭州的蜜月关系的佳话,流传至今。而随着黄河以北各藩镇的半独立化,国家对南方的经济依赖也逐渐增加。

  在随后的五代十国的混乱期,南方各地建立起了地方政权。在江南建立的吴/南唐、吴越,比起北方的政权要来得相对稳定。不过它们完全不具备觊觎中原的实力,最终都降于宋朝。

  对江南经济的依赖程度并未因天下统一而减少。每年光是大米,就有六百万石被从江南运往首都开封。然而在官界,南人受到了冷遇。在立国近半个世纪后才诞生了第一位南人宰相。此后,南人在政界逐渐活跃起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大政治家相继登场。到十一世纪下半叶的元丰年间,南北的户口比已逆转成了65∶35。

  而后,北宋朝廷受到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的驱逐,被迫南迁。由此,官僚、军人为首的大量人口流入南方。长江三角洲的开发也被进一步推进,以至于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这样的俗语。苏州、杭州也被形容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马可•波罗对十三世纪元代中国情景的描绘也印证了这一点。他感叹于Sou-tcheou(*苏*州)人口之多:“如果这里的市民全都是军人,就足够征服世界了吧。”他又评价旧都King-sse (杭州)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杭州。关于当时整个欧洲都垂涎不已的胡椒,他从大汗的税吏那里打听到,单杭州一个城市每天就要消耗四吨以上,对此他感到非常惊讶。

  三百年后,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这次,他们不只是当当观光客,而是作为居留者观察到了各种社会现象。其中,游走于各地的卫匡国(1614—1661年)在他的著作《中国新地图志》的解说部分,留下了不逊于马可•波罗的丰富记录。

  比如,他记录:福建各地的方言大不相同。虽然知识分子能够用官话(明清时期形成的普通话)交流,但普通人用自己的方言,连和邻近地方的人都难以沟通。其中,只有延平府普及了“知识分子的语言”(指官话),这是因为此处是“南京人的殖民地”(传教士们认为当时的官话是以南京话为基础的)。诸如此类,书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作者对地域差异的认识。

  在卫匡国行走于中国的时代,明清交替时动乱的余波还未完全收束。他在书中多次提到:南方各地正处于从“鞑靼人”(当时欧洲对蒙古人、满人的统称)所造成的破坏中恢复、重建的状态。即便如此,除去满洲的驻军,南京也有超过一百万的人口。江西省会南昌曾有教堂受战火牵连而被破坏,即便是被这样严重破坏的南昌,市民用心饲育的小猪也又多了起来,甚至妨碍到了城内人们的通行。而托与猪具有同样繁殖力的福,获得“老鼠”绰号的江西省人开始向全国各地移居。卫匡国指出的这些情况,恐怕很多是借用了中国各地方志的记述。不过,有过乘船沿横跨江西全省的赣江顺流而下经历的他,毫无疑问亲身感受到了当时江西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