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温儒敏,王本华 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辑推荐
丛书围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遵循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紧密配合教材进行设计。丛书不是对经典著作简单的原貌呈现,而是精选权威底本,针对中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阅读难点,邀请一线名师科学设计阅读规划、阅读策略指导等栏目,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配备精当的批注讲解,精心绘制随文插图,逐步引导广大中学生走近名著、爱上阅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最终实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
内容简介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或许没有读过这本书,但一定对这段话十分熟悉。在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本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人生追求,与命运展开了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最终战胜监狱、战争、疾病、挫折等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苦难,淬炼成为一名钢铁战士。他纯洁感人的形象宛如闪耀的星光,点亮了几代青年的成长之路。翻开这本书,你一定会被其中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深深震撼,对奋斗这一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有更深的体会。
精彩书摘
《统编语文教材配套阅读 八年级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
“节前到我家补考的,统统站起来!”
一个身穿法衣、脖子上挂着沉重的十字架的胖子,气势汹汹地瞪着全班的学生。
他那双凶恶的小眼睛似乎要刺穿从座位上站起来的六个孩子——四个男孩、两个女孩。他们全都惶恐地注视着他。
“你们坐下。”神父朝两个女孩挥挥手。
她们赶紧坐下,松了一口气。
瓦西里神父的一双小眼睛紧盯着四个男孩。
“过来,小鬼!”
瓦西里神父站起来,推开椅子,走到挤在一块儿的男孩跟前。
“你们这些小捣蛋,谁抽烟?”
四个男孩小声回答:
“神父,我们不抽烟。”
神父的脸气得通红。
“小浑蛋们,你们不抽烟,那么是谁往面团里撒烟末的?不抽烟吗?咱们这就来瞧瞧!把口袋翻过来!快!没听见我的话吗?翻过来!”
三个男孩各自掏出口袋里的东西放到桌子上。
神父仔细地检查口袋的线缝,想找出一点烟末,但什么也没找到,便转而逼视第四个男孩。他长着一对黑眼睛,穿着灰衬衣和膝盖上打着补丁的蓝裤子。
“你干吗像木头似的站着?”
黑眼睛男孩强压住心头的仇恨,瞧着神父,低声回答:
“我没有口袋。”他边说边用手摸摸缝死的袋口。
“哼,没有口袋?你以为这样一来,我就不知道谁搞的恶作剧——糟蹋①面团了!你以为这次还能留在学校里吗?不,小鬼,没那么容易。上次是你母亲恳求才把你留下的,这回可饶不了你。给我滚出去!”他狠狠地揪住男孩的耳朵,把他推到走廊里,随手关上了门。
教室里寂静无声,大家都耷拉着脑袋,谁也不知道保尔·柯察金为什么被赶出学校。只有保尔的好朋友谢廖沙·勃鲁扎克明白事情的缘由。他们六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去神父家补考,在厨房里等候神父的时候,他亲眼看见保尔掏出一撮烟末,撒在准备做复活节糕的面团上。
被赶出来的保尔坐在校门口最下面的一层台阶上。他想,母亲在税务官家当厨娘,每天从早忙到晚,对他又那么关心,这下回家该怎么跟母亲说呢?
泪水哽住了保尔的喉咙。
“现在我该怎么办?全怪这该死的神父。为什么我要撒烟末呢?都是谢廖沙怂恿我干的。他说:‘来,咱们给这可恶的老畜生撒一把。’这不,真的撒上去了。现在谢廖沙啥事也没有,而我呢,很可能要被开除。”
保尔和瓦西里神父早就结了仇。有一天,他和米什卡·列夫丘科夫打架,老师罚他“不准回家吃饭”。为了不让他独自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淘气,便把他带到高年级的教室。保尔在后面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那个高年级的教师瘦瘦的,穿着黑色的上衣,正在讲解地球和天体。保尔惊奇地张大嘴巴,听他讲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星星跟地球也很相像。他觉得非常惊讶,真想站起来跟老师说:“《圣经》上可不是这么说的。”可是他生怕挨罚,没敢问。
保尔是信教的。他母亲是个教徒,常给他讲《圣经》上的道理。他坚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并非几百万年以前,而是不久以前的事。
保尔的圣经课,神父总是给他打满分。祈祷文、《新约》和《旧约》①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上帝在哪一天创造了哪种东西他记得一清二楚。保尔决定问问瓦西里神父。到下一次上圣经课的时候,神父刚坐到椅子上,保尔就举起了手。一得到允许,他便站起来问:
“神父,为什么高年级的老师说,地球已经存在了好几百万年,并不像《圣经》上说的五千年……”突然,他被瓦西里神父的尖叫声打断了话头:
“混账东西,你胡说些什么?原来你是这么学《圣经》的!”
保尔还没来得及分辩,神父已经揪住了他的两只耳朵,把他的头往墙上撞。一分钟后,给撞得鼻青脸肿和吓得半死的他,已经被神父推到走廊里去了。
回到家里,保尔又遭到母亲的一顿痛骂。
第二天,他母亲到学校里,恳求瓦西里神父让她的儿子回校念书。从那时起,保尔就恨透了神父。既恨他,又怕他。他从不饶恕任何稍微侮辱过他的人,当然更不会忘记神父这顿没来由的体罚。他把仇恨埋藏在心,不露声色。
后来,这男孩还受到瓦西里神父许多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神父就把他赶出教室,接连好几个星期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此不再过问他的功课。这样一来,他不得不在复活节①前和几个考试不及格的同学一起到神父家补考。他们在厨房里等候的时候,他把一撮烟末撒进了做复活节蛋糕用的面团里。
谁也没看见这件事,但神父还是一下子就猜出了是谁干的。
……下课了,孩子们全都拥到院子里围住保尔。他脸色阴沉,一言不发。谢廖沙在教室里没有出来,他觉得自己也有过错,可又想不出任何办法来帮助朋友。
校长叶弗列姆·瓦西里耶维奇从教师办公室的窗口探出头来,他那低沉的嗓音把保尔吓得打了个哆嗦。
“叫柯察金马上到我这儿来!”他喊道。
保尔的心怦怦直跳,朝教师办公室走去。
……
前言/序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相信大家对这一段话十分熟悉,这段话出自一部经典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宛如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许多青年的成长之路。
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阿列克赛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保尔·柯察金”。他于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工人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外出谋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屈辱。他在车站食堂当过小伙计,在发电厂当过司炉工等。年仅13岁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19年春,苏维埃政权在他的故乡谢佩托夫卡确立,15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该市最早的五名共青团员之一。同年8月,他悄悄告别亲人,奔赴前线,加人第一骑兵团,立下赫赫战功。次年8月,他在攻克里沃夫城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右眼几乎失明,只得转业。伤痛毁坏了未来作家的健康,但他却仍旧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中。他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修筑铁路的突击队。在工地上,他不幸染上了伤寒与风湿病。大病未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聂伯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因为长时间浸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日趋严重,很快并发成多发性关节炎、肺炎。从此健康日益恶化,1927年冬全身瘫痪,1928年双目失明,只有肘关节以上的双手还能活动。但正是在遭受疾病折磨之时,他决定利用文艺武器重返战斗岗位。
1928年,他首次尝试根据战斗回忆撰写中篇小说,可惜唯一的手稿在外地战友阅后寄回途中丢失了。经历了短暂的懊丧之后,他重新投人到创作中,于1930年11月开始创作为他带来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双目失明、后期只能凭借口述的极其闲难的条件下,于1933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创作。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的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工作的人,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便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
小说通过对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的描述,从中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战斗烽火、建设场景、社会生活风貌,具有独特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价值。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最初只是一个具有自发抗争意识的少年,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他的革命意识觉醒,进而蜕变成自觉的革命者。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他与各种敌对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恢复经济建设时期,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他经受住了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等的考验。在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磨难中,保尔百炼成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显得愈加丰满生动、光彩照人。他超越时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拨动着数代人的心弦。
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着的拼搏精神以及无比坚定的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永远不会过时。设想若是我们遭遇了哪怕是他所遇困难的百分之一的磨难,我们会怎样面对呢?作为当代学生,我们要怎样挥洒自己的青春,要怎样实践自己的“生命价值”,要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呢?让我们怀着景仰与崇敬的心情,走进保尔生活的“革命熔炉”,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