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尔巴尼亚长大》(莱亚·乌皮/著 吴文权/译)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

  【英】莱亚·乌皮/著 吴文权/译,上海三联书店·后浪,2024年9月版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更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非严谨的回忆录。作者莱亚·乌皮(Lea Ypi)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研究重点是康德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阿尔巴尼亚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恰逢1990年前后阿尔巴尼亚经历重大社会制度转变。这一转折发生时,作者约11岁。通过一个从儿童到少年的视角,Ypi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期的个人生活,展现了国家转型过程及其对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书中描述的童年家庭生活高度政治化。即便是孩童玩闹、家中的摆件或学习外语等家庭琐事,都充满了政治化语言,父母和奶奶还经常为立场问题争论。随着作者逐渐揭开谜底,原来她的家族具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她的曾祖父Xhafer Ypi曾于20世纪20年代初担任总理,并在1925年建立君主制期间担任高官,直至1939年墨索里尼时期的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Ypi随后成为摄政王,并以摄政王的身份将阿尔巴尼亚王位移交给意大利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三世,之后成为第一个协约国政府的司法部长。这一政治履历给后代留下了长长的阴影,一代又一代受到集体歧视,包括监禁。为保护年幼的女儿,她的父母向她隐瞒了家族史,让她接受当时的学校政治教育。

  这本书蕴含着绝佳的戏剧性,时代变迁与个人认知相互交织,产生了许多黑色幽默。作为与作者年龄相仿的中国读者,尽管对阿尔巴尼亚的了解不如上一辈熟悉,但仍能理解书中的玩笑。

  有趣的是,西方读者和阿尔巴尼亚读者对这本书的体验截然不同。西方读者赞赏有加,带着一种惯用的“看西洋镜”的视角。2021年英语版发表后,已被译成30多种语言。而阿尔巴尼亚语版Të Lirë是一个重写版本。作者表示,用英语和阿尔巴尼亚语回忆的情感距离不同,英语版更为疏离,而母语版则让她能够情感上重新体验那些对话,但也更具创伤性。

  作者亲身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转型”对她来说,不是一纸欧洲专家的“药方”,而是切身的生活变革——家人被迫分离、朋友陷入困顿、逃难甚至死亡。正如作者为中文版写的序言所言,这本书展现了“政治体制如何努力促进某些道德理想的实现,却最终失败”。通过这个小切口的故事,作者引导读者思考一个更宏大的问题:自由主义是如何在阿尔巴尼亚失败的,以及这种失败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不仅是对阿尔巴尼亚历史的回顾,也为我们理解政治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