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拿1800年》【德】彼得·诺伊曼

  《耶拿1800年》

  副标题:自由精神的共和国

  作者:【德】彼得·诺伊曼

  译者:张见微

  出品方:望mountain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5

  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十年,拿破仑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的战争胜利,终于在1799年策动政变成为新的执政官。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法国大革命的余波与拿破仑的铁蹄下,欧洲各国纷纷“以抗击像致命的病毒一样在法国肆虐的‘自由流感’”。世纪之交的耶拿小城,聚集了一群刚刚崭露头角的德国哲学家、诗人等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的天才们,他们希望用哲学和文学来替代政治行动的主义和革命暴力的宣传:“通往渴望已久的政治自由的道路,需要穿过哲学思考和诗性想象的针眼,如此才能弥合自由与自然之间的鸿沟,并为一个仍然完全不确定的新时代铺平道路。”

  在耶拿这座小城,避乱而来的智识群体依然无法逃离时代的命数,他们怀揣着对自由理想的热忱与愿望,面对着现实世界的困惑与焦虑,在混乱的情爱和激烈的思辨之下,谢林的自然哲学将影响后世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在此完成了《精神现象学》,费希特的无神论将重击现实的秩序,歌德与席勒的戏剧想法也在此碰撞;他们聚集成争辩的沙龙,也创办着新锐的杂志,接受着逃亡者的到来,书写着突破性的文学作品,诗人的想象力则让历史说话,“既召唤出黑暗的时代,但又眺望更有希望的未来”。

  这些智识天才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耶拿,等待着世纪钟声的来临,也呼唤着理想社会的诞生。他们在耶拿的现实处境与智识活动,不免让我想起抗战时期的中国本土:无论是敌伪诱降下的南迁学人,还是东南各省的西迁教授,他们也身怀着文化抗战、学术报国的热忱与理想,让曾落脚于蒙自小城或诸如李庄古镇,成就了特殊时期的学术重镇。在抗战时期,还有更多值得书写的人文坐标,它们也曾像耶拿一样聚集了民国时期避难或暂居的智识群体,他们通过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和创办刊物等方式,既在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也对外辐射了全国的智识,比如江西的泰和、福建的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