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科举 刘哲昕 著 学习出版社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与轴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治理智慧与思想。本书是刘哲昕教授的又一部对话体作品,对话地点设定在“科举之乡”福建省莆田市的千年水利枢纽工程——木兰陂,在这样一个著名的科举之乡,作者通过几个人物之间的对话与争辩,开展一场关于科举的传统治理智慧的交流探讨,全面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十大治理智慧及六大治理缺陷,从而为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的镜鉴。
作者简介
刘哲昕,男,1973年出生于福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主任,教授。2004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著有《文明与法治——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精英与平民——中国人的民主生活》《法治才是硬道理——从法治思维到命运共同体》《我们为什么自信》等。2010年,***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干部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7年,***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9年,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前言/序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自此,关于“ 第二个结合”的研究日益广 泛深入。然而,目前大多数 的研究依旧停留在狭义的文 化层面,鲜少触及广义的制 度层面。其实,制度与文化 是一体的,也是可以相互转 化的——比如说,过去如果 有人在互联网上侮辱、诽谤 英雄,那是思想文化的问题 ,而现在就是法律问题了。 文化是制度的底色,制度是 文化的底座;文化是最软的 制度,制度是最硬的文化。 文化和制度都是人的行为规 范,只不过制度是一种最强 硬的、值得动用国家强制力 来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因 此可以这么说:如果不触及 制度层面,不认真研究传统 国家治理体系,我们就不可 能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 “第二个结合”,就不可能真 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 系的一系列制度中,科举制 度毫无疑问占据着基石与轴 心的地位。正如我在书中所 说的,国家治理有着“定魂 、定模、定人”的“三定方案 ”——所谓“定魂”,就是奠定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理 论基础;所谓“定模”,就是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国家治 理结构;所谓“定人”,就是 找到一批最合适的人来担当 国家治理重任。在那个时代 ,科举制度就是这样一套以 自己的方式同步解决“定魂 、定模、定人”三大问题的 国家治理“三定方案”。当年 ,在没有现代国家治理手段 帮忙的情况下,以科举为基 石和轴心的传统国家治理体 系,居然能够独力令一个王 朝存续达300年之久——唐 朝290年,宋朝320年,明 朝276年,清朝268年,这 个制度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治 理智慧,难道不值得今天的 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汲取吗? 这就是我写作这部《漫 话科举》的初心所在——通 过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总结 其背后所蕴含的十大传统治 理智慧以及六大传统治理缺 陷,为今天的国家治理现代 化提供历史镜鉴。至于作品 形式,我毫不犹豫地继续选 择了对话体。对话体作品一 旦确定了对话主题,最重要 的事情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对 话地点——2019年出版的《 家国情怀:中国人的信仰》 ,我选择在汶川的映秀书院 对话,因为要谈中国人的家 国情怀,还有比汶川更合适 的地方吗?2020年出版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我选 择在上海的新天地对话,因 为要谈资本与政治的关系, 还有比上海更合适的地方吗 ?2022年出版的《中国·向 心力》,我选择在新疆的最 西边境对话,因为要谈中国 的向心力,还有比新疆更合 适的地方吗?这三部对话体 作品,后来被我的读者合称 为“家国对话三部曲”。而不 是巧合的巧合是:这三个对 话地点,刚好都是我最熟悉 的“家”——我曾是汶川灾区 的“教授民兵”,也是南疆夜 校的“刘校长”,还是在上海 这座城市学习和工作了30多 年的“刘教授”。没错,我想 要说的正是:一个作者,唯 有心怀对“家”的理解和热爱 ,才能承载得起如此重大的 对话命题。现在问题来了: 这次要讨论的是科举的传统 治理智慧,我是否还有第四 个“家”,可堪承载这样一场 时空交错的虚拟对话? 我的确还有第四个“家” ,承载得起这一场关于科举 的重量级对话。其实,这个 “家”只是因为对话体作品的 出场顺序,所以被排到了第 四;如果按照在我的人生中 的出场顺序,这个“家”无疑 是排第一的,因为它就是生 我养我的老家——福建莆田 。莆田,古称兴化府,下辖 莆田县和仙游县。虽然偏居 东南,地狭人少,兴化府却 是中国著名的科举之乡,有 着“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 美誉。如果按照州府排名, 兴化府的进士数量排名全国 第八;如果按照县邑排名, 莆田县的进士数量排名全国 第一。可以说,作为中国进 士第一县和作者本人最熟悉 的老家,莆田的确是承载这 场对话最合适的地点。 虽然早早就确定了要在 老家对话科举,但是这场对 话究竟应该设定在老家的哪 个场所,这个小小的问题居 然困扰了我很久。渐渐地我 明白了,原来科举的时代真 的已经成为过去,中国进士 第一县的荣光在历史风雨的 荡涤之下,的确已经难觅影 踪。而正如我在书中所说的 ,“不知古便不知今,不知 今便不知古”,如果子孙后 代做得不好,就会愧对祖先 的荣耀;如果不知道未来需 要什么,就不知道历史要研 究什么。既然如此,偌大的 老家是否还有哪个地方,能 够让今天的我们真实地触摸 到“文献名邦”依旧跳动不息 的脉搏?——不应该是仅仅 供奉着祖上荣光的祠堂,也 不应该是没有山长和灵魂的 书院,那么,还有哪个地方 会是呢?“愚笨”这个词,在 莆仙话里叫作“空庵”,也叫 作“欠神”——空空一座庵, 欠了一尊神,自然就是愚笨 了。我当然不希望自己跑到 一座“空庵”里去对话科举, 于是这个心结就这么锁着, 直到这部书临近动笔的时候 。 那天,我正在跟女儿闲 聊,忽然想起此事,就随口 问了她一下。没想到16岁的 女儿脱口而出:“莆田不是 有木兰陂吗?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