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自在:季羡林的自在智慧 季羡林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编辑推荐

  ★ 季羡林写给每个困在当下的自由灵魂,即使身在不自在的处境,也要找到自在的方式。

  ★ 季羡林亲自手书授权本,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

  ★ 梁文道、白岩松、金庸、林青霞、钱文忠等推崇的国学大师。

  ★ 收录语文教材中的篇目。

  季式散文,是语文中高考选篇的重要来源,可作为中小学生阅读的标准范本;

  本书收录《成功》等多篇入选义务教育教材的文章。

  ★ 历时一年,精心选编。

  严格尊重并保持作品原貌,还原真实的季羡林;

  对个别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之处做出修改,改进阅读体验;

  精选季羡林1933-2006年创作的文章,选篇贯穿作者整个创作生涯;

  收录季式散文五十二篇,细分四大主题,从记叙、随笔、议论等多个方面,讲述季羡林关于读书、为人、心境、眼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 季羡林人生了悟自在智慧。

  内容简介

  《一生自在》一书,是一本体现季羡林自在智慧的作品。

  全书共有五章,分别是

  “书卷伴青灯,足以慰平生”——关于读书启蒙的书中自在;

  “从容坦荡,心装万物”——关于处世智慧的人间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关于心胸豁达的心境自在;

  “见识天地,遇见自己”——关于海外求学的人身自在;

  “与其完满,不如自在”——关于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

  季老望九之年谈人生,告诉每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孤独行走的旅客:人生蕞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自在。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文学家、国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季老曾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他一生与猫为伴,醉心学问,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季老一生顺应本心,不为外物所扰,愿这份自在和坚持,分给每一位同路人。

  精彩书评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白岩松

  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有书创始人 雷文涛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 书卷伴青灯 足以慰风尘

  002 我和书

  004 我的处女作

  010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017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020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024 我最喜爱的书

  030 写文章

  032 开卷有益

  035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043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第二章 >>> 从容坦荡 心装万物

  048 做人与处世

  051 知足知不足

  054 有为有不为

  057 牵就与适应

  060 走运与倒霉

  063 修养与实践

  067 缘分与命运

  070 三思而行

  第三章 >>> 一念放下 万般自在

  074 时间

  079 成功

  082 爱情

  089 容忍

  092 忘

  098 赞“代沟”

  103 论正义

  111 论朋友

  114 论压力

  117 谈礼貌

  120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第四章 >>> 见识天地 遇见自己

  126 楔子

  131 留学热

  136 天赐良机

  139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144 “满洲”车上 148 在哈尔滨

  154 过西伯利亚

  161 哥廷根

  165 二年生活

  17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74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184 山中逸趣

  188 别哥廷根

  第五章 >>> 与其完满 不如自在

  198 人生

  201 再谈人生

  204 三论人生

  207 人生漫谈

  214 人生之美

  217 禅趣人生

  222 人生小品

  227 生命冥想

  232 不完满才是人生

  235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精彩书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 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997 年 4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