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 殳儆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

  紧闭的监护室大门里面

  医者以自身的不完美

  面对未知时的抉择

  深刻反映医者情怀、医生价值的长篇纪实小说

  入选

  首届“中国医师节”暨“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指定会议资料

  全民阅读委员会发起单位“长安街读书会”党员干部书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读讲一本书”活动特等奖

  “中国好书”奖7月榜

  知名荐书人的书评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新媒体“医学界”总编辑张凌、法医秦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杜斌、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孙仁华、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齐学进副会长、张强医生、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推荐

  推荐机构及媒体报道

  荐书人名单: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原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张雁灵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白剑峰

  新媒体“医学界”总编辑 张凌

  新媒体“医学界”助理总编辑 燕小六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 施琳玲

  一级作家、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委员 孙昌建

  畅销书作者 法医秦明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国际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秘书长 杜斌

  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浙江省危重病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孙仁华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齐学进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PCCM专科临床医学教授 乔人立

  张强医生集团董事长 张强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缪中荣

  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静瑜

  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助理 朱利明

  浙江省邵逸夫医院院办 周素琴

  上海市瑞金医院麻醉科 吕卓辰

  嘉兴市悦读女郎读书会负责人 想想

  推荐机构、媒体名单:

  《人民日报》海外网进行了殳儆事迹及新书报道“重症监护室女医生殳儆,抢救出书两不误”

  《人民日报》主办《健康时报》报道

  “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发起机构“长安街读书会”干部书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读讲一本书”活动特等奖一名

  卫生健康文化推广平台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看秀洲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官方平台

  樊登读书会

  新华系统浙江省馆配会主题推荐、嘉兴书展主题推荐

  嘉兴医学院叙事医学专题推荐

  150万粉丝的 “医学界”微信公众号主号推广

  北京青年报

  羊城晚报

  钱江晚报

  嘉兴日报

  喜马拉雅FM有声书频道推荐

  《医师在线》杂志

  医学之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登书评

  《医师报》2018 我与好书又个约会

  “急诊医学资讯”公众号推荐

  福建省“有医说医”公众号“世界读书日,医院院长邀您共读这14本书”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公众号——医疗界的“燃情大片”终于出来了

  嘉兴TV新闻台2018年6月14日上午9:00采访作者讲述《医述》

  嘉兴交通电台2018年6月14日下午2:30“丽人下午茶”栏目丽人书单推荐

  嘉兴书展6月17号下午1:30人文区“殳儆新书见面会”

  内容简介

  H1N1甲型流感来袭,有孕产妇和青壮年人出现重症肺炎。罗震中是抢救危重孕产妇的医疗组领队。在外部条件艰苦、医疗组临时组建、病人危重、受媒体密切关注的重重压力下,女医生罗震中用内心的执着和勇气,坚守使命。罗震中,这位性格果敢坚毅的ICU女医生,在坎坷行医路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迅速攀升。这个过程中,有奇迹般的成功,也有拼尽全力之后的挫败,有伤痕累累的心路,也有无悔的青春。

  作者以女性独有的敏锐视角,记述了重症监护病房里鲜为人知的琐碎日常,讲述了ICU紧闭的大门后,险象环生的生命故事和医生面临的考验和决策。

  在罗震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读者见证了一名医生的成长,也见证了每个生命各自不同的归宿,知微见著,获得从极限状态审视生命的珍贵体验,循罗震中的脚印,触摸生命的温度,重构生命的认知,解读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儆,女,重症医学科主任。叙事医学专栏作家,个人事迹及作品被多家知名媒体广泛报道。浙江省“三八红旗手”。

  执着专注于重症医学临床一线救治工作20年:

  2009年负责嘉兴市重症甲流抢救。

  2013年负责嘉兴市重症禽流感抢救。

  2015年8月,成功抢救一例广受舆论关注的10楼坠落的11岁女童,其成熟严谨的多发伤的救治统筹能力,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成功救治肺栓塞、车祸多发伤、重症脑炎等复杂艰难的病例。完成嘉兴市第1例VV-ECMO,成功救治一例严重氯气中毒,肺部灼伤的危重病人。

  在2014-2017年间,担任红字会协调员,促成5例脑死亡患者的脏器捐献。

  精彩书评

  这是生与死的故事。

  医生写自己的故事,不同于职业小说家,靠戏剧冲突、悬念设置来吸引读者,本书来源于医疗一线,充满真实的张力,反映了真实的矛盾冲突,不走套路,令人猜不中结尾。上篇的《蒙面天使》以2009年重症甲型流感抢救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加以文学艺术加工而成,是国内首部翔实反映重症流感抢救的作品。殳儆用细腻的笔,记录、呈现了重症监护室医生,又叫ICU医生——“险滩中的领航者”,这个与死神较量的职业之荣光、悲壮和选择。而正是这种“真实医学的力量”最终打动了读者——过去两年内,“医学界”微信公众号发布殳儆20多篇原创文章(均收录于本书下篇),几乎篇篇叫好又叫座。如果说《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是一部纪录片,那么恰如作者所说,这更是献给那些“敬畏生命的人们”的一首生命之歌。我们郑重向读者推荐此书,这是我们媒体人的使命与责任。

  ——新媒体“医学界”总编辑 张凌

  一群无所畏惧的“蒙面天使”,在一个神秘的空间里,每天为生死边缘的陌生人抵挡死神的镰刀。没有人知道你流过的汗水和泪水,也没有人抚慰你流血的伤口。只要一息尚存,绝不轻言放弃,因为你总是迷恋妙手回春的那一刻。虽然看不见你的面容,但你眼睛里充满了慈悲的光芒。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白剑峰

  法医抚慰逝者,医生照顾生者,这两种职业的真实价值,都难以为人所真正了解——他们在幽暗狭隘的空间中,耗尽自己生命的精华,来换取他人生命的尊严或是延续他人的生命。如果没有亲历者讲述,这些人、这些事,不知要沉睡多久,也许永远无人知晓吧。

  ——畅销书作者 法医秦明

  殳儆主任的《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这部作品,是急危重症领域重要的医学文学作品。当前,医务工作者一方面忙于救治病人,一方面忙于科研晋升,已经精疲力竭,所以,鲜有医务工作者,能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从事医学人文写作,且一坚持就是数十年。为表达我对本书的尊重,我在这里原文抄录作者的告白:“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学问和可能性的艺术,医生在努力传递温暖和关怀,虽然他们自身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这个“不完美”,也许是在阐述人非圣贤,但更多的是在阐述医务工作者在经过一夜、一周、一月、甚至一年与病魔抗争后,患者仍然离我们远去时,这种写真、写实、写情、写感仍不能完全倾述的情怀。

  殳儆主任这部作品即将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对读者的意义在于,它以表现重症监护室——这一“神秘空间”中的故事为主题,一方面让非医疗人员了解“蒙面天使”这一特殊角色,读懂疾病,懂得医生;另一方面产生强烈的镜面效应,让医务工作者在从事神圣职业时用一颗赤诚的心敬畏每一个生命的过程为自身所见,为日月可鉴。感谢本书作者愿意与广大医务工作者分享她的宝贵经验。作为重症医学从业者,迫不及待地把本书推荐给所有从事急诊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医务工作者和大众读者,我相信大家在阅读本书时,会和我一样感同身受。

  ——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 孙仁华

  曾几何时,西方医学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那时,对于病患的康复而言,医生的真正作用极为有限。1892年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中,班克斯医生如此评价画家路克·菲尔德斯的名画《医生》:“菲尔德斯向世人展示了典型的医生形象,这也是我们希望向世人展示的形象——一个诚实的人,一名绅士,尽其所能为患者缓解病痛。满满一屋子书籍也无法达到这幅画的效果。这幅画温暖了人们的心,使得他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信任和爱。”

  殳儆医生用文字勾画了“蒙面天使”——ICU医生的故事,场景鲜活,细微之处,乾坤可定,纤毛可见。其情感之真挚,画面之生动,常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令人感动落泪。让我们在如山的冰冷的机器设备之间,感到温暖。这种温暖,正是你我人生旅程的归宿……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杜斌

  这一系列故事,坦露了ICU医生真实的忙碌生活与心路历程。作为同行,深有共鸣。当面对病情瞬息万变难以预期之时;当面对患者绝望恐怖苦苦求生之时;当面对家属执拗苛责无法沟通之时,ICU医生除了要在医学上把握时机,灵活果断处理病情之外,还要有分寸地把握情感与理智的边界,尊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更要理解世人对医学的不理解乃至曲解。无需“高大上”的赞美之词,这一个个真切的普通医生的日常片段,其实才是医学人文中职业精神的写照,教材,值得每一位医者,每一位敬畏生命的人一读。

  ——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

  PCCM专科临床医学教授

  《医师报》“小樵医生在美国”专栏作者 乔人立

  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与生俱来的姐妹,一个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一个关注人的生理特征,两者交织。医学的目标就是竭尽所能来维护健康、治愈伤痛,倡导人道,促进人类的身、心之完全康复。所以,医学人文精神既不高不可攀,更不虚无缥缈。《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叙述的是身边日常故事,但小中见大,视角独到,文笔清新,读来倍感亲切温暖,令人感动,又促人思考,发人深省。让读者在重拾内心深处的“柔软与美好”的同时,能激发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感和行为反思,这种润物无声的医学教育方式,有时比推行行为规范更有成效。这也是我阅读本书后的感想,故很乐意把这本好书向所有毕业后医学教育同行和成长中的住院医生们推荐、分享,希望大家都能认真读一读,相信会收取开卷有益之效。

  ——原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齐学进

  离开体制真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论身处何地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去思考,不去行动,才最可怕。好医生=好技术+同理心。关爱患者,因为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患者,用心,给患者争取好的结果。

  ——张强医生集团董事长 张强

  医生不仅要学会“看病”,还要会“看病人”。《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里的罗震中是一个有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医生,她又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医生的缩影。一本好的故事书应该精彩纷呈,这本书做到了叙事医学故事的一定境界,让我们看到了医生的价值,体会了生命的可贵。在当下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罗震中这样的医生,弥合缺失的信任,修复割裂的伤痕。愿本书不负众望,广为传播。

  ——北京天坛医院 缪中荣

  白描式的医疗“大剧”,真实的一线,真实的心路历程,惟有医生才能够写出的真实“剧本”,但又是大多数医生们难以道出的真实“内幕”。在故事里,我看到一位“执剑”救人的医生和她的团队;故事外,我看到的是一位下笔如有神勇气概的青年俊才。感谢罗震中,让千千万万医生看到自己的价值;让千千万万的大众,看到生之可贵,看到死神的模样,看到生死之间人性的卑微与伟大。

  ——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静瑜

  纪实非虚构,生死一瞬间;重症监护病室,天使亦蒙面。读这样的文字,如亲身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冷峻的笔触,专业的态度,职业的情怀,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神秘的门,由此我们了解这不所知的一切,更加感怀于医生的敬业和伟大。

  -——一级作家、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委员 孙昌建

  生命的无力感,不是虚无的笑谈,而是那扇门里此起彼伏的报警声和那扇门外家属的叹息声。监护病房的层流滤去的不仅是细菌,更是杂念,此书作者带着我们穿过那一双双求生的眼神,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去读懂医者的慎独与坚守、生命的脆弱与伟大、人性的丑陋与光辉。作者的用意不为讴歌,此书的结局不为生死,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在一份读懂的爱中静静告别!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宣传与品牌建设处处长 施琳玲

  目录

  第一章 蒙面天使

  1.孤军

  2.主帅

  3.意外

  4.肺复张

  5.初捷

  6.医生,让我看看你的脸

  第二章 领军

  1.佳作

  2.俯卧.

  3.重击

  4.挚友

  5.印记

  第三章 百炼成钢

  1.医生的新年

  2.你是我的眼

  3.肺腑

  4.天梯

  5.煎熬中的成长

  6.想放弃的时候

  7.医生不能承受之重

  第四章 暗夜行者

  1.伤痕

  2.刀尖下的气管插管

  3.医生,请停下片刻

  4.最后一个夜班

  5.重生

  6.行者长运

  第五章 险滩中的领航者

  1.我就是想他活下去

  2.冒险的理由

  2.快来,病人好像是肺栓塞了

  3.新闻关注下的ICU

  5.逆风而行

  6.幸福像花一样开放

  第五章 不确定的艺术

  目送2.医生的赌局

  3.医生所说的尽力

  4.渐冻

  5.让子弹飞

  6.你不理解的“保守治疗”

  7.无处安放的伤心

  第六章 文科生

  2.真心

  3.领航

  4.整体

  5.职责

  第七章 拍档

  1.谢师

  2.苦行

  3.医生的盟友

  4.重新捡回的心

  5.史上最“麻烦”

  6.伙伴

  7.夫妻

  精彩书摘

  《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

  “这是病历。”方宇指指桌面上,一个大铁夹子夹着的几页纸,“我已经尽力了。”

  医院的班车这时候吭哧吭哧地停到了小路上。司机小刘拎着两个袋子下车,并不走进来:“接一下,有什么要带回去?”小刘和方宇打招呼,把手里的东西交给他。

  “带我回去。”方宇赶紧说,“我这个样子,昨天下午跳上救护车就接病人到这里,自己衣服都在医院里,你不带我,我可怎么回去啊!”方宇身上是监护室的蓝色刷手服,又单薄又显眼,这样子到城南路上去打车,像个怪物,冻都得冻死。

  “明天,估计还是我来接你的班。今天你得搞定值班室。昨晚我裹着棉大衣睡光板床。”他指指身上的棉大衣,“今天若不搞定,你就只有光板床了。”方宇裹紧白色的棉大衣,急急忙忙跳上医院的班车,回去了。

  片刻间,还没有搞清楚状况,我就一个人站在这个病房办公室里,接收这个未来被称为“烈性传染病定点病房”的简易房子了。

  医院准备这个病房的动静,已经有些时日。我和方宇是ICU的高年资医生,一向医院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需要抽调“医疗应急抢救小组”,我们就一定是临床医疗组的成员,台风、地震、运动会、重大庆典,都是。

  1个多月前,成立H1N1的应急抢救小组,我们也理所当然地在名单里——名字已经参加进去了,人仍然天天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查房、谈话、跑急会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