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四手联弹 [美] 王鼎钧(美)程奇逢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四手联弹》,一部独特非凡的散文集!王鼎钧与程奇逢同题创作“轮流发球”,展现多元视角与思维碰撞之美。沉实厚重的散文风格,兼具知识意趣与美学想象,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虽作者在海外,却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热爱,书中对国内山河充满深情描绘,体现世事、人情、利害的多层面多角度,富有深度与内涵。
编辑推荐
书稿为王鼎钧先生与程奇逢先生两位作者的散文合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诸多方面。两位作者的文章同一题材各写一篇,从不同的视角谈古论今,饶有意趣。书稿内容丰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对世界各地风物的描写,能够开阔读者视野。
内容简介
《四手联弹》所收作品共37个主题、65篇文字,分成两辑。第一辑是王鼎钧与程奇逢两人“轮流发球”的千字专栏散文,缘起于两人设计的一个专栏,同一个题目,每人写一篇不同的文章,合并在一起刊出,借以表现世事不止一个层面,人情不止一个角度,利害不止一个标准。第二辑是两人沉实厚重的散文。本书内容丰富,作者虽人在海外,但北戴河的海浪,都江堰的风,凤凰古城的廊桥,时时萦绕心头,不曾离去,志在与读者共同吟咏山河深情,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 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 年到中国台湾,服务于“中国广播
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20 世纪60 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 年《开放的人生》,再到80 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中国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自70 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 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17 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出版了《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爱情意识流》等图书。
程奇逢,出生于上海。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现任《纽约一行》文学杂志编辑,法拉盛诗歌节组委会委员。
精彩书评
海外作家鼎盛,风格多般,其旅外尤久而创作不衰者,……散文家首推王鼎钧。——余光中
如果有青年要学写散文,我总是推荐中国台湾散文一哥王鼎钧。……其积学静水深流,其性情山明水秀,其才华排山倒海雷霆万钧,可读得我一再目瞪口呆。——韩少功
凡有井水处,皆有鼎公书。 ——隐地
精彩书摘
纽约街头艺人
王鼎钧
长安街头多丽人,纽约街头多艺人。并非纽约不如长安,而是我不如杜甫。丽人和艺人同是盛世特产,杜甫当年置身京华冠盖,有机会看见其一,我踯躅闹市,有机会看见另一。纽约市各大公司门外照例有一片空地,游民在此睡眠,路人在此抽烟,音乐家和画家在此卖艺。
最常见的是画家,坐在小板凳上为人画像,炭笔速写,二十分钟可成。你在被画家画像的时候有受尊敬的感觉,如果父母带着孩子经过,临时起意给孩子画一张,很能表示对孩子的宠爱,所以行人随时可能变成顾客。这一张人像多少钱呢?十年前行情,美金十元。十元又是多少钱呢?麦当劳有一种汉堡,九角九分一个,可见区区十元,不无小补。如果因缘凑巧,我就请他们画像,有时和朋友一同散步,连带也为朋友画一张,我并不需要画像,只是给他们捧场,我行走江湖,知道捧场的意义。
他们还有一个据点是地铁的车站,那地方本来禁止闲杂人等逗留,唯有这些街头艺术家例外,我经常遇见年轻的女孩子站在墙边拉提琴,音乐学院的学生,用这个方式赚零用钱。乘客中有行家,起了爱才之心,看看手表,驻足一听,放下一元五元,表示鼓励。我不是行家,我认为有一位艺术家在此度过他的艰困时刻,我过去站一会儿,对他有意义。我会留下一点儿钱,即使是两毛五分钱一个硬币,我也弯下腰来轻轻地放下去,我这一弯腰对他也有意义。我在地铁站结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在国内专攻民族音乐,胡琴拉得好,我着了迷,成为朋友。
我居住的这个地区,华人群居,人口密集,街头艺术家并不常见。有一年,突然出现了许多街头画家,一伙一伙十字街头排排坐,乞丐和擦鞋童跟他们争地盘,没得到店家的支持,尊重街头艺术家是纽约市的传统。这些新出场的画家并非都是年轻人,灰发银发参差其间。我前后请过六个人画像,得一结论,他们虽非画坛名流,若非街头奇缘,我请不动他们任何一个人。于是我忽发奇想。
我把这六个人请到一起,奉上红包,请他们为我的母亲画像。我只有姨母的一张照片,她和母亲,犹左手之于右手。我还有妹妹的照片,她和母亲,犹蔷薇之于月季。再加上我的口头描述,我问他们能不能画出一幅人像来。其中一个人说不能,放下红包,离席而去。一个人默然无语,挥笔立就,我一看,他画的是伊丽莎白·泰勒嘛!也任他收拾红包,扬长而去。还有四个人埋头尝试,咖啡也没喝几口,工作了两个小时,才长吁一口气。
那天我又得一结论:今生今世,我是永远不可能得到母亲的一张画像了!
程奇逢
在华盛顿住了十几年后搬来纽约,我常会把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它们确实有很多不同,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纽约街头艺人多,纽约人对他们也友善慷慨。地铁车站车厢、马路街头、街心广场和公园里都有不少音乐家画家演奏、作画,围观捧场的人很多,演奏间歇时,观众纷纷上前捐钱,如果有带小孩的,他们会把钱交给小孩,让他们前去放钱,这是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华盛顿街头艺人少,观众也冷淡,可能两者互为因果。2007年的一天,早晨上班高峰时间,在华盛顿市中心朗方广场地铁站,一位身穿T恤衫,头戴棒球帽的小提琴手在演奏,上千人匆匆走过他的面前,45分钟,小提琴盒里只收到32.17美元。这个演奏者是获得过格莱美大奖的著名小提琴家约舒亚·贝尔,那天他使用的是1713年制造,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这是个精心安排的小实验。
这个实验不能放在纽约做,两个地铁快车站间行驶的四五分钟内,车厢里几个黑人哥们儿翻翻筋斗就能收到三四十元钱,车子一停,他们立马转战隔壁车厢,接着翻筋斗。这和纽约新移民人数众多,族裔繁杂,人们对谋生不易的感同身受有关。
纽约街头艺人中不乏华人。旅居纽约的作家王渝写过一篇文章,她被拥挤的行人裹挟着进入地铁车厢时,突然听到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声,马上逆向挤出人群,看到一个中国小提琴家在演奏,她欣赏了一会儿音乐,还与他聊了几句。那个小提琴家是我的朋友,他在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上学时就靠在地铁里拉琴,挣够了学费和生活费,毕业后也没去找工作,继续在地铁拉琴,买了房子,还赚取了几个女孩的芳心,可惜都未成正果。现在他靠教学生为生。
纽约还有很多流浪汉,他们的人数肯定超过艺术家,因为做流浪汉不需要有一技之长,纽约人对他们照样慷慨和善,但我注意到,他们中间没有一张华人面孔。中国有句老话,“靠力气吃饭”“靠手艺吃饭”,这显现出中国人勤劳自强的坚韧性格,很多新移民来美时赤手空拳,他们胼手胝足,付出加倍的艰辛,养活全家,教育子女,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从他们强壮的脊背上攀登进而步入美国的精英主流社会,他们做了可敬的奠基者。
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批大陆留学生到达美国,很多学艺术的人到了纽约。他们要交学费,要挣生活费,于是带上两个折叠小凳子上街,一个给自己用,一个给客人用,沿着路边排开,蔚为壮观。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在时代广场璀璨的霓虹灯下,为各国游客画像。他们互相交换租房、选学校的信息,还自编了《街头画画英语100句》。我的朋友张华杰街头画人像,请顾客看着他的眼睛,他用刚学会的英语说:“Look at my ass”。现在他的英语已经炉火纯青了。
纽约的美术馆博物馆给了他们精神营养,当他们学业完成时,也从社会大学毕业了。现在很多人都回国了,成了大师巨匠,他们大名鼎鼎,我都不好意思直呼其名了,不知他们是否还会回忆起当年纽约街头画画的峥嵘岁月?
前言/序言
序一
王鼎钧
这本书是我和程奇逢先生两人的合集,他的六万字,加我的六万字。为什么要出合集呢?我们执笔为文,自比为厨师出菜,把读者当作食客,有时候,换一种上菜的方式,就好像可以有不同的滋味,使大家更愿意品尝。
因此,我和程先生设计了一个专栏,同一个题目,每人写一篇不同的文章,合并在一起刊出。两人所见有时相反,有时相同,有时相补。文章先出手,我们称为“发球”,文章后出手,我们称为“接球”,发球接球,两人轮流担任。我们希望借着这种表演,使读友们忽然想起来,世事不止一个层面,人情不止一个角度,利害不止一个标准。感谢台北《中华日报》副刊主编李谦易女士采用了这个专栏,我和程先生是球员,她就是裁判。
这种专栏我们称为“千字文”,朝夕可成,很有成就感。当年在报馆工作的时候,排字的工友站在编辑台旁边等稿,你写一页他排一页,你写完了他也排好了,算是一种特殊的写作经验。天天写千字文,又觉得太受拘束,太格式化了,兴之所至,冲破藩篱,五千字六千字,自以为是⻓江大河了。其中“教科书里的人情世故”一系列文章曾在《南方周末》副刊发表,也是纳入朱又可先生采用的大型专栏之中,如此一收一放,也是一种快乐。
这本书所收的作品分成两辑,第一辑就是轮流发球的千字专栏,下面第二辑是我们两人比较长的文章。两辑对照,长文排列在下面,好像基础沉实厚重,使人联想建筑物的底座,短文重叠在上,灵活轻巧,使人联想建筑物的明窗花棂,再向上看顶层,书名、序文和目录薄薄一层,覆盖面广大,那就很像飞檐斗拱了!一本文集,并不是把许多性质不同的文章装订起来而已,其中也有美学的想象。
书成,但愿读友们开卷有益,也觉得步步稳健,拾阶而升,然后开轩卷帘,鸟语花香。每一本书都像一栋建筑,由作者的生命力建成,出版社平台展示,读者的想象力充满,岁月的藤萝增色。
这本书是我们两人的合集,不是合著。合集如合奏,如轮唱,如共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我们在写作时如秋空雁阵,比翼而行,冉冉升起。如白云出岫,前涌后继,絮絮滔滔。如心头一声,此响彼应,欣然忘食。文成自问:千字短文如池中取水,晶莹一瓶,天光云影,瓶中水是得到释放,还是受到拘束?万字长篇,大雨入湖,鱼群出迎,莲叶全开,这雨水是受到拘束,还是得到释放?
我们永远觉得尺有所短,永远希望和读者大众圆满合作,本书是我们的又一次实习。
序二
程奇逢
E.B.怀特为《纽约客》撰稿,连续写了49年,从1927年到1976年,“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体”。他的作品包括散文、随笔、评论、诗歌、杂文,《这就是纽约》至今被人传诵不断。法国作家加缪1946年访问美国,在纽约住了三个月,回国后写了《纽约的雨》,他称了解纽约很难,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笔灵动,把纽约写得活灵活现。他俩写文章都有超越时空又直抵人心的本事。后来我选择定居纽约,不知是受了他俩文章的影响,还是因为我早就喜欢纽约,才特别有兴趣去读他们的文章?说不清楚。
怀特1948年写《这就是纽约》时,坚称纽约是世界的首都。我来纽约时,连我自己都怀疑这种说法了,但纽约对我仍然魅力十足,去苏荷东村像是读一篇散文,沿着曼哈顿按数字排列的街道漫步像是读随笔,而去中央公园、大都会博物馆则像是读诗。
格林威治村最吸引我,20世纪60年代前后,一众诗人、艺术家像是冥冥中受到更早的大师们的指引,来到这里。他们揭竿而起,竿头上绑着自己那惊世骇俗的旗帜,冲击传统的藩篱,这帮才华横溢的人进行各种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我读鲍勃·迪伦的《编年史》(Chronicles)及他女友苏西·罗托洛的《放任自流的时光》(A Freewheelin’ Time),那时在格林威治村,到了晚上可以推开朋友的家门,在沙发或地毯上过一夜,白天去爵士乐酒吧的厨房里要一块三明治。终日,他们沉浸在创作的梦想中,过一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在纽约也遇见老友新知。1985年我在匹兹堡大学读书时,暑假空闲了些,写了几首诗寄给《美洲华侨日报》,收到副刊主编王渝热情洋溢的信,让我受宠若惊,没想到后来还一起在北岛主编的《今天》编辑团队里共事,一共十好几年。在纽约还遇到老友严力,他是一个十分有魅力的人,诗人兼画家,1987年他就在纽约创办了《一行》诗刊,影响力遍及美国及国内,2018年诗刊复刊,改名《纽约一行》,他又举办了海外唯一的中文诗歌节“法拉盛诗歌节”,一时间,中文诗歌界风生水起。
喜爱文学的人在纽约不会不遇见鼎公,那是一座文学的高峰。有人说:“他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读了鼎公的回忆录四部曲,感到那正体现了M.H.艾布拉姆斯对史诗的定义。鼎公的格局比一般作家要大,他在栽培、鼓励作家写作方面不遗余力,为读者指点创作方法,讲解意象灵感,以新构想无私相授。我有幸承蒙大师亲炙,受益无穷。
现在,我虽身在海外,但北戴河的海浪,都江堰的风,凤凰古镇的廊桥,锡林郭勒草原的金莲花时时萦绕心头,不曾离去。下集中的几篇长文曾在刘倩女士主编的美国《侨报》副刊发表。近两年的专栏写作与李谦易主编时有文字来往,深感她的敬业与周全,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博洽。
人生之路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来纽约幸会鼎公,去来文苑,这仿佛是命运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