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 古吴轩出版社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

  ★大众探索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佳作

  中国人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等不可或缺的读物。

  ★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的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

  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的中国哲学课程通用教材。

  ★尊重底稿原貌,精准呈现原著

  以冯友兰先生之女宗璞和赵复三先生后人所提供的文本为底稿,本版本充分尊重作者和译者的原意,不做任何改动,为读者精准呈现原著。

  ★众多名人一致推荐

  李泽厚、季羡林、李慎之、陈来等大咖推荐。

  ★探索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

  本书以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主要哲学家及主要流派的变迁和发展为主线,简要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成稿于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最初为中国哲学史课程讲稿。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主要哲学家及主要流派的变迁和发展为主线,简要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并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

  作者简介

  冯友兰

  (1895-1990)

  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师从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并称“贞元六书”).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他是中国当代影响力哲学家之一,在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精彩书评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恐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至好的著作之一。

  ——李泽厚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陈来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重要的书。

  ——赵启正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是《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从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讨论时,这种思索和讨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