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修订本) 梁实秋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编辑推荐
1.97 篇令人馋涎欲滴的谈吃美文。
2.《雅舍谈吃》曾深刻影响了包括《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在内的众多美食家,可谓一部吃货的自我修养之书。
3.梁实秋的文字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4.梁实秋谈吃,不仅仅是谈美食,更旁征博引,将饮食文化、故土乡情融于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时代的滋味记忆。
5.裸书脊锁线装帧,翻阅展合自如,让阅读更自在!
内容简介
《雅舍谈吃》中既有饭馆酒楼的看家菜,又有平民百姓的家常菜,既写出了民间食物的味道,又呈现了中国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文章中融入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怀恋,读来尤其令人感动。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纪录。梁先生的散文或描摹柴米油盐,或探讨琴棋书画,于清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悠然和智慧。
目录
第一辑 故都佳肴
豆汁儿 … 2
烧饼油条 … 4
酸梅汤与糖葫芦 … 7
饺子 … 10
水晶虾饼 … 12
汤包 … 14
煎馄饨 … 16
核桃腰 … 18
核桃酪 … 20
酪 … 22
栗子 … 25
满汉细点 … 27
酱菜 … 30
茄子 … 32
菠菜 … 33
烧鸭 … 34
锅烧鸡 … 36
芙蓉鸡片 … 38
烤羊肉 … 40
烧羊肉 … 42
白肉 … 43
爆双脆 … 45
炸丸子 … 47
乌鱼钱 … 49
铁锅蛋 … 50
第二辑 四海珍馐
八宝饭 … 54
烙饼 … 56
薄饼 … 58
粥 … 60
锅巴 … 62
面条 … 64
莲子 … 66
韭菜篓 … 68
菜包 … 70
笋 … 72
豆腐 … 75
熘黄菜 … 78
龙须菜 … 79
醋熘鱼 … 80
两做鱼 … 81
瓦块鱼 … 83
鲍鱼 … 85
黄鱼 … 87
生炒鳝鱼丝 … 89
鱼翅 … 92
鱼丸 … 95
海参 … 97
西施舌 … 99
干贝 … 101
炝青蛤 … 103
蟹 … 106
火腿 … 109
鸽 … 112
拌鸭掌 … 114
糟蒸鸭肝 … 115
咖喱鸡 … 117
腊肉 … 119
佛跳墙 … 120
狮子头 … 123
第三辑 人生真味
读《中国吃》 … 126
再谈“中国吃” … 136
读《烹调原理》 … 142
读《媛珊食谱》 … 147
《饮膳正要》 … 150
关于苹果 … 154
窝头 … 156
由熊掌说起 … 159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 162
炸活鱼 … 163
大菜 … 165
腌猪肉 … 166
狗肉 … 169
吃相 … 172
请客 … 176
厨房 … 180
五斗米 … 184
味精 … 187
吃 … 189
饭前祈祷 … 190
圆桌与筷子 … 193
馋 … 196
萝卜汤的启示 … 199
说酒 … 201
饮酒 … 204
酒壶 … 208
吃醋 … 211
喝茶 … 213
粽子节 … 217
北平的零食小贩 … 218
记日本之饮食店 … 225
吃在美国 … 228
“麦当劳” … 232
包装 … 234
豆腐干风波 … 237
康乃馨牛奶 … 241
你来摘 … 244
“啤酒”啤酒 … 246
精彩书摘
“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就好像说鸡蛋的时候“鸡子”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的语尾,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意而生误解。
胡金铨先生在谈老舍的一本书上,一开头就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这话一点儿也不错。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儿也是以北平城里的人为限,城外乡间没有人喝豆汁儿,制作豆汁儿的原料是用以喂猪的。但是这种原料,加水熬煮,却成了城里人个个喜欢的食物。而且这与阶级无关。卖力气的苦哈哈,一脸渍泥儿,坐小板凳儿,围着豆汁儿挑子,啃豆腐丝儿卷大饼,喝豆汁儿,就咸菜儿,固然是自得其乐。府门头儿的姑娘、哥儿们,不便在街头巷尾公开露面,和穷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儿,也会派底下人或者老妈子拿砂锅去买回家里重新加热大喝特喝。而且不会忘记带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备的辣咸菜,家里尽管有上好的酱菜,不管用,非那个廉价的大腌萝卜丝拌的咸菜不够味。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我不知道为什么北平人养成这种特殊的口味。南方人到了北平,不可能喝豆汁儿的,就是河北各县也没有人能容忍这个异味而不龇牙咧嘴。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已。有一年我路过济南,在车站附近一个小饭铺墙上贴着条子说有“豆汁”发售。叫了一碗来吃,原来是豆浆。是我自己疏忽,写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儿”。来到台湾,有朋友说有一家饭馆儿卖豆汁儿,乃偕往一尝。乌糟糟的两碗端上来,倒是有一股酸馊之味触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麦片粥,到嘴里很难下咽。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
前言/序言
梁实秋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翻译家,自1920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六十余年笔耕不辍,留下两千多万字的作品,称得上是著作等身。“雅舍”是抗战期间梁实秋寓居北碚时与社会学家吴景超同住的一套平房,虽然简陋,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人学者时常相聚于此,在纷飞的战火中守护知识与思想。
苦中作乐的雅舍生活赋予了梁实秋旷达宽和的心态,他的文艺观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肯定了天分在文艺创作和理解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不同类型的读者有不同的文艺需求;一再强调给予适合不同读者趣味的文艺作品。题材上梁实秋“百无禁忌”,他认为“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限制”,衣食住行、舞乐书术,一切题材皆可入文,成就了雅俗共赏的梁氏特色。不论是译作还是创作,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找到契合自己的部分。
雅舍系列精心辑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一共编为六册:《雅舍随笔》整理了梁实秋多年的读书札记、书信和诗歌作品,这些文字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真实地呈现出作者的个人生活、思想观念和人格精神;《雅舍杂文》精选了梁实秋的杂文作品,内容共分“闲说世事”“清谈文艺”和“趣聊人性”三辑。这些文章或论事说理,或剖析人生,读来都生动有趣、简洁酣畅;《雅舍谈吃》则全面收录了梁实秋关于美食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描绘了老北京和其他各地的特色美食,也呈现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更融入了作者对故土和亲人的浓浓情意;《雅舍忆旧》既有对童年和学生时代的温馨记忆,也有对亲朋和师友的深切缅怀,是梁实秋晚年极为重要的作品。在最后一辑《槐园梦忆》中,作者叙述了其与夫人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的点点滴滴,感人至深;《雅舍遗珠》则汇编了梁实秋以诸多笔名发表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广泛,有他处美景,也有此间雅事,融学问和智慧于一炉,篇篇趣味盎然、清新隽永。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或是回忆,或是思索,或是闲谈,读来仿佛面对的不是站在文坛高处的一位大师,而是一位可以亲切地谈心的朋友。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我们希望各界读者都能在雅舍系列中找到共鸣,拥有更为精彩丰富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