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髓地狱》,梦野久作著,詹慕如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令人恍惚的终极幻想:《脑髓地狱》
《脑髓地狱》,梦野久作著,詹慕如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1月。
一本令人啧啧称奇的作品出现,充其量只是“另类”,并不会让人有“奇书”的归类,但巧就巧在,《黑死馆杀人事件》出版的同一年,另外一本奇书《脑髓地狱》也出版了。
《脑髓地狱》的作者梦野久作,曾有数十个笔名,最终他固定了这一个,在日本博多地区的方言中,梦野久作的意思是精神恍惚、整天做白日梦的人。
江户川乱步曾写下过“浮生若梦,夜梦方为真实”,当时的推理作家沉迷幻想不可自拔似乎并不是罕事,但像梦野久作这样的作家,仍可以说是其中白日做梦的翘楚。和小栗虫太郎从小家境富裕不同,同样被誉为“神童”的梦野久作童年苦不堪言,父母早早离异,他也有了避世的想法。
梦野久作 (1889─1936),日本幻想文学作家、变格派推理大师,本名杉山植树,后改名杉山泰道,笔名梦野久作是博多地区的方言,意指精神恍惚,整天做白日梦的人。梦野久作有“妖怪作家”之称,其所属的“变格派”善于描写人性的怪奇、丑恶、战栗心理的唯美面,使得推理小说充满了文学艺术气息。
梦野久作被誉为“精神的炼金术士”,作品是他对抗现实的武器,但作品的终点并不是唯美主义,而是现实的宿命,这种虚无感是他最独特的气质。
尽管发表过不少短篇,但是在这本1926年动笔、1935年出版的《脑髓地狱》面前,梦野久作所有的短篇作品都显得暗淡无光。
和《黑死馆杀人事件》拥有物理科学层面的破案故事不同,《脑髓地狱》是纯粹以心理悬疑为主题的推理小说,这一风格被后世部分评论家称为“变格推理”,作为独属于日本推理的一个分支流派与传统本格推理区分开来,同样被归类于“变格推理”的还有横沟正史等人,但我认为“变格推理”的定义并不准确,且有以讹传讹之嫌,横沟正史很显然是沿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脉络创作的正统本格,而像《脑髓地狱》这样纯粹以心理来制造悬念,并且谜底依然紧扣精神状态和思维状态主题的推理小说,其实几乎没有。
那么,既然《脑髓地狱》是奇书,甚至是四大奇书之首,便不可能将之归于某一种流派而做评析。
整本书一共48万字,采用了作中作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失忆的精神病患者寻找记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发生变化的故事。这个底层故事其实在推理小说中并不罕见:失忆者寻找自我,最终得到唯一正确的解答。但《脑髓地狱》的处理方式却并不“推理”,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并没有将混沌的局面逐渐理顺,而是不断变化,逐渐变得更加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说推理小说是用科学和逻辑拨乱反正,那么《脑髓地狱》则是反其道而行,通过各种实验告诉读者科学和逻辑未必能堪此大任,最终的结果、人的本质、世界的真相还是混沌难辨的。从这一点上看,与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不如说更像1915年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罗生门》,具有纯文学的特质。
1935年,《黑死馆杀人事件》和《脑髓地狱》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推理小说的广度,这两本书一本比一本长,在剥离了犯罪事件的表象之后,依然可以在其中获得无穷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