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游戏 [美] 艾瑞克·伯恩 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编辑推荐

  ★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的“心理学神作”,连续两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无意识地与他人进行各种心理游戏,每一种心理游戏,都在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将如何洞察人际沟通中的游戏的方法写进《人间游戏》这本书里。本书自1964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累计销量超过500万册,被公认为当代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心理学经典之作。

  ★享誉世界的人际沟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经典著作,历久弥新

  艾瑞克·伯恩开创了沟通分析治疗体系的先河,其沟通分析治疗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婚姻咨询等领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帮助无数人觉察自己、疗愈自己。即使到了今天,本书也同样令人惊叹且深具启发性。

  ★详解PAC人格结构理论×36种心理游戏的底层逻辑,冲破社交陷阱,实现高效沟通

  本书详解了PAC(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的人格结构理论,命名了100种心理游戏,并重点阐释了36种心理游戏的底层逻辑。“要不是因为你”“看你都让我做了些什么”“我只是想帮你”……伯恩为这些游戏冠以幽默有趣的名字,完整地剖析游戏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角色和目的,引导我们破解沟通背后的玄机,与他人展开有效沟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推荐阅读,给成年人的自我觉醒之书

  本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理论来源,书中将心理学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我们摆脱童年经历的束缚,不被父母的权威所驱使,理性地思考当下的状况,从容地应对人生的种种难题。

  ★从深陷人际关系的“内耗者”,到成为社交高手,这本书就够了

  真正的社交高手,懂得突破思维陷阱,摆脱关系中的精神内耗。本书从亲子关系、两性关系和职场生活,帮助我们打开社交格局,看透沟通背后被隐藏的真正需求,循序渐进地解决各种社交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简介

  信息曲解、认知差异、缺乏信任……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人际沟通的困扰。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次沟通,背后可能都在玩一场心理游戏。一个人习惯玩的心理游戏,将决定他的人生模式。

  《人间游戏》是人际沟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的经典著作,这是一本揭露人心的启发之作,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际社交互动的理解。书中全面详解PAC人格结构理论,提出了100种心理游戏,讲透其中核心的36种心理游戏的底层逻辑,从亲子关系、两性关系和职场生活,洞察人际沟通中的各种游戏,帮助我们看清沟通背后被隐藏的真正需求,冲破社交陷阱和障碍,循序渐进地解决各种社交问题,进而能够跳出游戏、打破游戏,建立正向的人际沟通模式,使关系变得更亲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美]艾瑞克·伯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际沟通分析之父。早年学习精神分析,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沟通分析治疗体系,它是一种研究人们的内在体验及人际行为的心理学理论,既简明易懂又深奥微妙。沟通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婚姻咨询、教育、组织发展等领域,且均有积极深远的影响。著有《人间游戏》《人生脚本》等作品。

  译者简介

  丁伟

  自由撰稿人、翻译,现居成都。译有《西方美术简史》《少女杜拉的故事》《人口原理》《失乐园》等。

  目录

  前言

  导言

  1. 社会交往

  2. 时间结构

  PART 1游戏分析

  第一章 结构分析

  第二章 沟通分析

  第三章 程序和仪式

  第四章 消遣

  第五章 游戏

  1. 定义

  2. 典型游戏

  3. 游戏的起源

  4. 游戏的功能

  5. 游戏的分类

  PART 2 游戏汇编

  引言

  1. 游戏的解说

  2. 通俗化表达

  第六章 生活游戏

  1.“酒鬼”

  2.“欠债者”

  3.“来踢我”

  4. “我可逮到你了,你这个混蛋”

  5. “看你都让我做了些什么”

  第七章 婚姻游戏

  1.“困境”

  2.“法庭”

  3.“性冷淡的女人”

  4.“忙碌”

  5.“要不是因为你”

  6.“看我已经努力尝试了”

  7.“亲爱的”

  第八章 聚会游戏

  1.“这难道不糟糕吗”

  2.“瑕疵”

  3.“笨手笨脚的人”

  4.“你为什么不——是的,但是”

  第九章 性游戏

  1.“你来和他斗吧”

  2.“性倒错”

  3.“挑逗”

  4.“丝袜游戏”

  5.“吵闹”

  第十章 黑社会游戏

  1.“警察和强盗”

  2.“怎样才能离开这里”

  3.“让我们来欺骗乔伊”

  第十一章 咨询室游戏

  1.“温室”

  2.“我只是想帮你”

  3.“贫困”

  4.“乡下人”

  5.“精神病学”

  6.“愚蠢”

  7.“木头腿”

  第十二章 好游戏

  1.“照常工作的假日”

  2.“献殷勤的绅士”

  3.“乐于助人”

  4.“平凡的智者”

  5.“他们会很高兴认识了我”

  PART 3 超越游戏

  第十三章 游戏的意义

  第十四章 游戏者

  第十五章 一则范例

  第十六章 自主性

  第十七章 自主性的获得

  第十八章 游戏之后是什么

  附 录:行为分类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yi章 结构分析

  通过观察人们自发的社会活动——大部分是在某些心理治疗团体中进行的富有成效的观察——可以发现人们的姿势、观点、声音、措辞及行为的其他方面,时不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些行为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情绪的转变。就个体而言,一套行为模式对应着一种心理状态,另一套行为模式则对应着另一种心理状态,这两种心理状态往往并不相同。这种转变与差异产生了自我状态(ego state)的概念。

  如果用专业术语描述,从现象上来说,自我状态是一种连贯的情绪系统;从操作上来说,则是一种连贯且一致的行为模式。倘若用更切合实际的术语描述,自我状态是伴随一

  套相关行为模式的情绪感受系统。每个个体似乎都拥有有限数量的自我状态,它们并不是指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而是指心理现实。这些自我状态可以分为三类:(1)与父母式人物心理状态类似的自我状态;(2)自主而直接地对现实进行客观评估的自我状态;(3)停滞于儿童时期依然处于活跃状态的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的专业术语分别是外在心灵的(exteropsychic)自我状态、新心灵的(neopsychic)自我状态以及早期心灵的(archaeopsychic)自我状态。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称它们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除了最正式的讨论外,这几个简单的术语可以被运用于所有讨论。

  我们认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身处社会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会呈现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或者儿童自我状态,并且每个人都能从一种自我状态转换到另一种自我状态,只是转换的难易程度略有差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诊断性说明。当我们说“那是你的父母自我状态”时,意味着“你现在的心理状态与你的父母(父母角色的替代者)之一曾出现的某种心理状态相同,并且你目前的姿势、手势、措辞、情绪反应也和他一样”。当我们说“那是你的成人自我状态”时,意味着“你刚才进行了自主客观的评判,并且以一种公正的客观方式陈述你的思考过程、你看到的问题以及得出的结论”。当我们说“那是你的儿童自我状态”时,则意味着“你的反应和想法与你的儿童时期一样”。

  其含义如下。

  (1)每个人都曾有父母(父母的替代者)。他的自我状态中的一部分是对父母式人物自我状态的复制。这些父母自我状态在特定的情境下会被激活,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他们的父母”。

  (2)只有合适的自我状态被激活,每个人才有客观处理信息的能力,儿童、智障者甚至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不例外。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拥有成人自我状态”。

  (3)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比现在年轻的时期,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分过去的遗留物,并且这些遗留物能够在某些情境下被激活。通俗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

  现在我们来看图1(a),也就是自我状态结构图。从目前的观点来看,这张图是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刻画。它包含了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彼此独立,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并且经常不一致。如果一个观察者没有经验,那么他可能最初看不出其中的差异,但只要认真学习结构诊断,很快就会对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差别留下深刻的印象。

  前言/序言

  本书是我所著的《沟通分析心理治疗》(Transactional Analysis in Psychotherapy)的后续,在刚落笔时,我就打算按照可以独立阅读的标准来创作。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归纳总结了易于读者理解游戏的必要理论;第二部分,我介绍了各种游戏;第三部分,我在旧有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临床与理论方面的新资料,让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摆脱游戏的意义。如果读者想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可以参阅《沟通分析心理治疗》。阅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会意识到,本书除了在理论上的进展外,还吸收了最新的临床资料,通过更深入的思考,在术语和观点上有细微的变化。

  非常感谢我的学生和讲座的听众们,是他们提出希望获得一份游戏清单,或者希望我对沟通分析原理进行更具体的阐述,而不只是在讲述沟通分析原理时简单地提及部分案

  例。正是因为他们的兴趣,本书才得以诞生。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勇于暴露自己,使新游戏被发现和命名的患者们。芭芭拉·罗森菲尔德(Barbara Rosenfeld)女士对倾听的意义有不俗的见解,我在此由衷感谢她。还有梅尔文·博伊斯(Melvin Boyce)先生、约瑟夫·康坎农(Joseph Concannon)先生、富兰克林·恩斯特(Franklin Ernst)医生、肯尼斯·埃弗茨(Kenneth Everts)医生、戈登·格里特(Gordon Gritter)医生、弗朗西斯·马特森(Frances Matson)夫人和雷·波因德克斯特(Ray Poindexter)医生,他们发现并明确了很多游戏的含义。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克劳德 · 斯坦纳(Claude Steiner)先生,他是旧金山社会精神病学研讨会的研究室主任,目前就职于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在此特别提到他,是因为他最早开展实验,证实本书中提到的许多理论和观点,而这些实验对于阐明自主性和亲密的本质至关重要。另外,我也要感谢研讨会财务秘书维奥拉·利特(Viola Litt)小姐和我的私人秘书玛丽·威廉姆斯(Mary N. Williams)夫人,谢谢她们一直提供帮助。最后,谢谢帮忙审阅校对的安妮·加勒特(Anne Garrett)。

  为了便于表述,本书主要从男性的角度来阐述游戏,除非某些游戏具有显著的女性特征。游戏的主角通常用“他”来指代,这并非性别偏见。书中提到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她”,除非另有说明。此外,如果游戏中的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有明显的差异,本书也会区别对待。同样,为了便于表述,本书中的治疗师也以“他”指代。本书的词汇和观点主要面向临床医生,但其他读者也可能会从中受益。

  尽管本书中提到的一些术语目前也是被广泛使用的数学术语,例如 payoff,但沟通分析中的游戏分析应该与数学中的博弈分析这门正在发展的姊妹学科加以明确区分。如果对数学中的博弈论感兴趣,可以参阅邓肯·卢斯(R.D.Luce)和霍华德·雷法(H.Raiffa)合著的《博弈与决策》(Games &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