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岁:《朦胧诗选》
10-20岁:《朦胧诗选》
白岩松说:“当我回望我的18岁,就是1986年的时候,饥饿的记忆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我觉得竟然如此明确的饥饿的记忆,都不如与阅读有关的饥饿的记忆更让我刻骨铭心。”
高一高二时期的白岩松,在老师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用白岩松自己的话说,“我最惨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直到高三,白岩松才意识到,是该冲刺了。后来白岩松制定了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规划,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10,以全班第8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
然后,白岩松迎来了自己的18岁。白岩松说:“当我回望18岁,就是1986年的时候,我觉得最鲜明的记忆就是‘饥饿’。”
对于当时的白岩松来说,这种“饥饿”是双重的,并不仅仅是胃里头实实在在的饥肠辘辘。即使白岩松当时有着如此明确的饥饿记忆,他却觉得,所有的记忆都不如与阅读有关的饥饿更让他刻骨铭心。
白岩松说:“在我现在的藏书当中有很多本都在86年买到的,而使我的生命发生重要转变的好几本书也都与86年有关。我很惊讶,当我打开《朦胧诗选》的时候,我赫然看见了:1986年5月8号购于王府井书店。你知道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北京王府井书店像一个教堂,你几乎去就像去朝圣。”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当我们打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两句话。白岩松说:“当我读到了这两句诗,以及书里那么多诗之后,才真正从草原上来的年轻人变成了北京人,从中学生变成了大学生,我突然我意识到,在别人心目当中是如此朦胧的诗,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读懂,因为它反映的是我们的心声,从此让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不会再去跟着爷爷奶奶或者父辈们去延续他们已经熟悉的那套话语,我变成了开始思考中国各种问题的、有责任感的、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独立思维方式的中国人。”
“《朦胧诗选》就是这样深深地改变了我,在《朦胧诗选》当中我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开始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