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 李四光 著 商务印书馆

  编辑推荐

  你知道地球多大年龄了吗?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大冰期是怎么回事?跟随地质学家李四光去寻找答案吧!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部随笔集,作者运用文学随笔的形式介绍了基本的地质知识,涉及地球年龄、地震原理、地势与大地构造、三大冰期、人类起源等诸多方面的常识。本书内容翔实丰富,语言质朴平易,说理深入浅出,不像一般学术类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该部作品反映出李四光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文情并茂,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可读性强,是不可多得的地质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黄冈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李四光还写下了《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等诸多著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精彩书评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叶连俊

  目录

  目录

  看看我们的地球 / 002

  从地球看宇宙 / 007

  地球年龄“官司” / 010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 012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 015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 019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 / 022

  地球之形状 / 025

  地壳的概念 / 032

  浅说地震 / 047

  燃料的问题 / 050

  现代繁华与炭 / 059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 079

  地史的纪元 / 081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 / 092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 118

  地层工作的要点 / 127

  三大冰期 / 137

  中国地势浅说 / 154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 162

  沧桑变化的解释 / 165

  古生物及古人类 / 174

  人类起源于中亚吗 / 200

  读书与读自然书 / 204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 206

  风水之另一解释 / 208

  精彩书摘

  看看我们的地球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一个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颗行星。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最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岩石构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3/10,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7/10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轻一些,颜色一般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曾经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

  随着科学不断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观测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千米,而地球的直径却有1.2万多千米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勘察呢?有。这就要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有关地下情况的信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一样那么清楚。

  地球深处的物质,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关系较少,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的最上一层。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从事劳动的工具。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从石圈获取原料。随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察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越来越进步了。

  最近几十年来,我们从石圈中相继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将来,人们还要利用原子能来推动各种机器和一切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要它们驯服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样说来,石圈最上层能够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好东西是不是永远取之不尽呢?不是的。石圈上能够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矿物原料,正在一天天地少下去,而且总有一天要用完的。

  那么怎么办呢?一个办法,是向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这就要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另一个办法,就是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的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比如近代科学家们已经接触到的好些方面,包括太阳能、地球内部的巨大热库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甚至有可能在星际航行成功以后,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开发可能利用的物质和能源,等等。

  关于太阳能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工作,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就。对其他天体的探索研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有关利用地球内部热量的研究,虽然也早为科学家们所注意,并且也已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步入大规模利用地热的阶段。

  人们早已知道,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升高,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1℃(应该指出,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是靠太阳送来的热)。就是说,地下的大量热量,正闲得发闷,焦急地盼望着人类及早利用它,让它也沾到一分为人类服务的光荣。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很明显,要靠现代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中,一项重要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地球内部那么深,那么热,我们既然钻不进去,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那么怎么能了解它呢?办法是有的。我们除了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办法来对它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去发生爆炸,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可以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从而为我们利用地球内部储存的大量热量提供可能。

  在这些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现时仍然作为一个谜的有关地球起源的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到现在为止,地球究竟是怎样来的,人们做了各种不同的猜测,各人有各人的说法,各人有各人的理由。在这许多的看法和说法中,主要的要算下述两种:一种说法,地球是从太阳中分裂出来的,原先它是一团灼热的熔体,后来经过长期的冷缩,固结成了现今具有坚硬外壳的地球。直到现在,它里边还保存着原有的大量热量,这种热量也还在继续不断地慢慢变冷。另一种说法,地球是由小粒的灰尘逐渐聚合固结起来形成的。他们说,地球本身具有热量,是由于组成地球的物质中有一部分放射性物质,它们不断分裂而放出大量热量。随着这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地分裂,地球的温度在现时可能渐渐升高,但到那些放射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逐渐变冷。

  少年朋友们,从这里看来,到底谁长谁短,就得等你们将来成长为科学家的时候,再提出比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更高明的意见。

  我相信,等到你们成长为出色的科学家,以及跟着你们学习的下一代和更下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们来到世界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掌握更丰富、更确切的资料,也将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地球本身和我们太阳系过去和现在的状况。这样,你们就有可能对地球起源的问题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也可以相信,再经过多少年,人类必定会胜利地实现到星际去旅行的理想。那时候,一定会在其他天体上面发现许多新的生命和更多可以为我们所利用的新的物质,人类活动的领域将空前地扩大,接触的新鲜事物也将无穷无尽。这一切,都必定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使人类的聪明才智比现在不知要高多少倍,人类的寿命也会大大地延长,大家都能活到一百几十岁到两百岁或者更高的年龄。到那个时候,今天那些能够活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这些真正高龄的老爷爷眼前,他们也就像你们的教师在今天的老人面前一样,要变成年轻人了。

  少年朋友们,你们想想,这么大的变化,多有意思啊!

  我们不能光是伸长脖子,窥测自然界奇妙的变化,我们还要努力学习,掌握那些变化的规律,推动科学更快地前进,来创造幸福无穷的新世界。

  从地球看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