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王可越的《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
推荐王可越的《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
李宗盛的《梦醒时分》,是一首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歌,不只是歌曲的旋律让人沉醉,歌词也是很大的加分项,因为有四句歌词,直接洞察出了当今年轻人的四种最常见的痛苦状态:
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你的心中满是伤痕
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
你说你尝尽了生活的苦/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许多歌迷甚至说,自己四句全中,就是按歌词活着的!歌词唱出的,就是自己的生活状态。
那么,李宗盛为什么能这么准确地用文字概括出,无数人想描述而描述不出来的自己的生活状态呢?
想来关键就是洞察力。李宗盛的歌词因具备洞察世界的理性,又能通过共情洞察他人,更能将自己代入,通过觉知洞察自我的感受,再运用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将洞察到的内容写在歌词里,所以才成为了众多年轻人的嘴替,用歌声唱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你会羡慕李宗盛的这种洞察能力吗?王可越的《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接近李宗盛的洞察力!全书从洞察自我、洞察他人、洞察世界三个角度,带我们学会看透事物表象的方法。设计思维创新领域资深导师王可越博士,将用他丰富的创新实战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带我们全方位了解和学习洞察这种难以通过传统学习获得的本领。
受篇幅所限,很难用少量的文字将全书内容一一呈现,这里只就书中涉及的两种洞察,带大家感受这本《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想和大家详聊的两种洞察,一个叫故事的洞察,另一个叫全局的洞察,它们都属于《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书中关于洞察世界的部分。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这部分内容的要点,“滤镜”与“关系”两个词是比较合适的。
滤镜,指的是故事的洞察,它提醒我们注意,人们总是习惯透过某种滤镜去观察世界,而“故事”就是那个让我们看到的世界发生失真的滤镜。
关系,指的是全局的洞察,它提醒我们注意,世界上的东西除了我们最容易看得见的内容,还潜藏着许多容易被我们忽略,甚至看不见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先说滤镜——故事的洞察。
1947年,速溶蛋糕粉问世,它的广告宣传语是“只需加水搅拌即可”。
厂商认为自己的速溶蛋糕粉价格便宜,使用起来又简单方便,一定没有家庭主妇会不喜欢,结果却翻车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使用了这样的滤镜:毫不费力就能做完的家务,不算做家务,尤其是对主妇们来说。
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甚至包括主妇们自己都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认知世界的:主妇就该每天家务缠身。
因此,速溶蛋糕粉的太过省力,让主妇们不好意思说蛋糕是自己做的,她们自然也就不会买。
而后来,厂商不得不去掉了配料中的鸡蛋粉,让主妇们在制作时必须要亲手打入新鲜的鸡蛋才行。就这样,主妇们重新获得了参与感和成就感,厂商才因此走出产品滞销的困境。
人们将故事做成滤镜,并通过滤镜来理解世界,用书中的话说:“故事是我们认知世界和开展行动的框架。”因此滤镜下的主妇们,拒绝使用太过容易的蛋糕粉。
《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中提到牡蛎、海蛎子、生蚝,明显是同一种东西,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原因在于这些词汇背后故事的基调不同。就像蛋糕粉故事里,“主妇”在人们心中也有个故事一样。
还是速溶蛋糕粉的案例,如果不是将产品改得更麻烦,还有没有办法解决厂商的滞销问题呢?
在读《10种洞察》之前,一直以为厂商改配方的办法已经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了,不过读过书之后,感觉或许还有其他办法。
因为书中提到,名字为故事奠定基调,而如果有人能充分利用人们的旧认知,打造出一个被认可的新故事,也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比如,如果可以用一个跌宕起伏的戏剧性结构,重写书写一个新故事,利用人们的旧认知,来改变人们从前的看法:让人们意识到,选择更方便的蛋糕粉,花更少的时间做蛋糕,不是主妇在偷懒,而是主妇们的精打细算,节约出的更多时间,打造更精致的生活,是否也可以让产品走出滞销困境呢?
当然,这只是读书后的个人猜想,到底会不会行之有效,还有待验证。
接下来,再一起聊一聊关系——全局的洞察。
还是从一个故事开始,不过故事的出处不详,肯定不是《论语》,据说是今人杜撰,但因为和全局的洞察相关,还是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拜访子贡,问子贡一年有几季。子贡说,有四季啊。那人说,错,只有春夏秋三季。两个人为此争论起来,谁也说不服谁,于是去问孔子。
孔子打量了一下来人,笑着为他和子贡做评判:你说得对,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于是这个人满意地离开了。
但子贡不干啊,问孔子为什么。孔子说,那个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的蚱蜢,一种春生秋亡的昆虫,一生只有三季,根本没见过冬天。和这样一个思维里完全没有冬天概念的人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这个故事里的人后来被称为“三季人”,就是一个没有全局观的人。对三季人来说,自己没有看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事物就等同于没有。
不过三季人的没有全局观,只是《10种洞察》所说的全局中的一种,书中所说的局,涉及不同的文化、环境、场景,甚至不同的局面中,同一个事物呈现的样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也都算是局的一部分。
比如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白天走过的熟悉的街路,第一次在深夜开车经过,会有种好像不是那条街的感觉。如果我们仅凭着直觉,就错误地认定这不是白天那条街,也是没有全局洞察的表现。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想问,前面提到的“关系”和全局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的想法是:缺乏全局观,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表面现象背后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季人与季节的关系,与能经历四季的人与季节的关系有差别;同一条街道,在白天展现出的喧闹、在夜晚展现出的静谧,正是街道与白天、夜晚两种场景形成的不同关系。
鱼为什么不知道水?因为鱼与水的关系是身在水中,只能看到水里的东西,而会忽略在更高层面上自己与水的关系。
好看的东西拿回家为什么不好看了?因为那样东西,与不同场景所能组合出的外在表现有差异。
用《10种洞察》书中的话说:我们谈论对事物的判断时,不能离开它们所处的情境或场景。
就像一个雨天里:
——在外面淋雨的你哀叹着想:早知道出门带把伞好了。
——正在经历旱灾的农民,则冲进雨中开始欢呼雀跃。
——正在准备举办户外婚礼的一对新人,对着大雨欲哭无泪。
——而新娘或新郎的某位爱慕者,看到大雨让婚礼办不成,说不定正在幸灾乐祸……
为什么同一个雨天里,有这么多不同的喜怒哀乐?因为每一个人与“雨天”都有不同的关系。
而如果我们能关注到关系在全局中的重要性,《10种洞察》中提到的“主妇为什么绝望”“哪有那么多便宜可占”,也就都不难理解了。
我们所能轻而易举地看到的那些事物背后,都还有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关系,或者说全局的洞察。
一台机器摆在眼前,普通人只注意到机器本身,有洞察力的人则会洞察到零件间的连接关系。
一次商业合作,普通人只注意到哪两个公司在合作,有洞察力的人则会洞察协议中的利益分配、风险转嫁等关系。
所以,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该做井底之蛙,而要学会跃出井口,并且“抽出身来转转,移步换景,开拓新的视角”了吧?
因为我们要具备全局的洞察,才能看出普通人看不到的,事物背后的关系。
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中有唱道: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尝尝阔别已久眼泪的滋味。
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痛哭一回。
这也是一首许多人喜欢的歌,而这段歌词里,正涉及了《10种洞察》所说的故事的洞察与全局的洞察,你注意到了吗?
《10种洞察:探索理所当然之外的世界》https://www.netshop168.com/goods-97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