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2018年贝利·吉福德奖、2019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哈佛大学教 作者 广东人民出版社 9787218131931》
图书介绍
包装:平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
ISBN:9787218131931
作者:作者
页数:410
出版日期:2020-07-01
印刷日期:2020-07-01
版次:1
印次:1
字数:280千字
编辑推荐语
1.《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作者,东欧史 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 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齐 。 3.《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斩获两大 大奖:英语世界非虚构标杆贝利?吉福德奖(2018)、俄罗斯研究 奖项普希金俄语图书奖(2019)。 4.真实存在的灾难才 令人恐怖。一场核灾难, 可怕的人为意外事故。27万人患癌,9.3万人死亡,至今仍有因放射影响而出生的畸形胎儿。 5.比灾难可怕的是谎言,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2018年贝利·吉福德奖、2019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哈佛大学教作者:[美]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宋虹 崔瑞,比谎言可怕的是遗忘! 6.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政治影响的 史学作品,兼具史学家的历史洞见和文学家的叙事笔触。 7.HBO神剧未能触及的历史真相,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 史学作品。 8.作者结合新近公开的苏联和乌克兰政府机密档案,以及幸存者的访谈素材,高精度还原灾难真相,呈现灾难的全景细节。 9.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 领 导 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 10.《经济学人》《纽约书评周刊》《伦敦书评周刊》《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 《泰晤士报》《卫报》等 媒体力荐,售出十国版权。
内容提要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是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全新力作,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 史学作品。浦洛基教授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幸存者的访谈素材,详尽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 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 ,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
作者简介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 关系史,著有《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 奖项普希金图书奖,是 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 译者:宋虹,上海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硕士,译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等作品。 崔瑞,香港城市大学语文学翻译与传译硕士。
目录
序?言 001
序?幕 009
章?苦艾之苦
1?权力的游戏 014
2?通向切尔诺贝利之路 031
3?核电站的诞生 049
第二章?地狱炼火
4?星期五之夜 070
5?核爆阴云 085
6?烈焰滔天 098
7?扑朔迷离 115
第三章?火山之上
8? 委员会 138
9?离路漫漫 155
10?征服反应堆 175
第四章?潜藏之忧
11?死寂 190
12?禁地 207
13?穿透地下 222
14?辐射之殇 237
第五章?风波再起
15?口诛笔伐 252
16?石棺 269
17?罪与罚 289
第六章?劫后重生
18?文人的阻挡 306
19?逆流汹涌 323
20?独立的原子 341
21?寻求庇护 356
尾?声 369
致?谢 374
辐射影响和测量的注解 375
注?释 377
人名翻译对照 397
译后记 408
精彩试读
1?权力的游戏 这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苏联全境,从者如云,许多人都相信这是新时代的黎明之光。1986年2月25日这个冬日清冷的早晨,前夜温度已降至零下18℃,近5000名身着冬服的人来到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点缀着巨型列宁画像的红场,其中既包括苏 共 和 政 府 官员、军官、科学家、大型国企领 导,也有工人和集体农场农民等劳苦大众。他们是前来参会的党 代表,他们的使命是为 未来五年的发展制定新的路线。自19世纪末一群富有理想的社 会 民 主 主 义者创立该党以来,这已经是苏联共 产 党召开的第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 人群一到克里姆林宫便即刻前往国会大厦,这是一幢由玻璃与水泥构建而成,饰有白色大理石板材的建筑。大厦建成于1961年,坐落在曾属于16世纪沙皇鲍里斯?戈东诺夫的建筑群所在地。时任苏联 领 导 人的赫鲁晓夫,希望该建筑可以和1959年在北京揭幕的人 民 大 会 堂相媲美。那座中国大会堂可以容纳上万人。苏联人将自己大会堂的一半置于地下,以使会堂可容纳的座席数从4000增至6000,除了包厢的露台座位,其他多数会议厅的座 席就在地下。及至五年一次的党 代 会召开时,无论快速增长的苏共 党员有多少,苏联 领 导 人决定都将参会代表的人数限制在5000以内,因为把大厅填满的话,参会者坐得可就没那么舒服了。苏联缺乏能容纳 多人的会场和体育场馆。2 1961年10月,赫鲁晓夫为新建成的国 会大厦举行落成典礼,其时适逢苏 共二十二大召开。会议决定将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同时确定建设共 产 主 义 社 会的新方案,该方案的基本目标将在20世纪80年代初得以实现。到了1986年,参加苏 共二十七大的代表必须对已取得的成就进行评估。即便往好了说,数据也是一片黯淡。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在放缓,全面崩盘的风险日渐增大。苏联经济学家曾预测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收入增速为10%,到了1985年,增速已降至4%。美国 中 央情报局预测的结果甚至 糟,他们先是将增速定调在2%—3%,随后下调至1%左右。3 当时,中国人已引入了市场机制,开启了经济 改 革的序幕;而美国在乐观派总统里根的领导下,在经济领域和军备竞赛中都势头强劲。然而,苏联的领 导 层却迷失了方向。苏联民众对自身的共 产 主 义实践愈加失望,倍感苦恼。尽管共 产 主 义信仰在苏联出现了危机,人们似乎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一位年富力强、魅力非凡的苏联 领 导 人——身上找到了新的希望。
这是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 次作为苏 共 中 央 总 书 记参加 党 代会,他清楚地知道苏联领 导层、苏联民众,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于他一身。在这之前的三年可以被称为克里姆林宫的葬礼年。自1964年起就执政的勃列日涅夫,病逝于1982年11月;克格勃出身的尤里?安德罗波夫继承了勃列日涅夫的职位,在其短暂的任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病床上度过并于1984年2月病逝;他病恹恹的继承者康斯坦丁?契尔年科也于1985年3月逝世。似乎领 导 人要将 一起带入坟墓。除了经济窘迫,他们还不断将年轻小伙子派往阿富汗——自1979年起苏联军队就在那里陷入了困境——并准备和西方世界展开核对抗。克格勃的海外站点曾被要求放下一切工作,寻找即将发生核攻击的迹象 。
无论是在党 内,还是在社 会上,人们都相信充满理想的戈尔巴乔夫能扭转困局。西方对恢复双边友好关系也抱有越来越大的希望。在美国,里根总统厌倦了苏联领 导 人总在他的任上逝世,正在寻找一位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他的亲密盟友——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告诉他,戈尔巴乔夫就是这个人。1985年12月,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初次会面,虽然关系尚有些紧张,但还是为后续 富有成果的对话打开了大门。此番对话不仅包括私人会晤、外交渠道的沟通,还包括公开宣言。1986年1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苏联核武 器裁军计划,此举令里根大吃一惊。人们猜测他在接下来党 代 会上的讲话中,会进一步就裁军问题向美国发起挑战。4 戈尔巴乔夫想方设法要替苏联的各种危机寻得解决之道。他在大会报告中倾注了大量精力,写进了许多想法。1985年深秋时分,他召集两位 亲密的顾问——首席助理瓦列里?博尔金和苏联驻加拿大前任大使亚历山德罗夫?雅科夫列夫,到黑海沿岸索契附近的 度假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是对苏联政 治和经济制度的 调整,只是尚未开始,而雅科夫列夫将因为实施这一改革而成为声名卓著的“苏联改革之父”。当时改革的核心是加速,人们相信苏联体制基本可行,只是需要科技进步的推动,“科技进步”在苏联是技术创新的代名词。
在党 代 会召开前数日,戈尔巴乔夫把自己关在家中,《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2018年贝利·吉福德奖、2019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哈佛大学教 作者 广东人民出版社 9787218131931》,大声诵读自己的演讲报告并且进行计时。在没有间断和不被打断的情况下,报告朗读时长超过六小时。在戈尔巴乔夫操练自己的演说技巧时,大会代表则忙于光顾莫斯科各类商店,而不是参观美术馆或博物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戈尔巴乔夫的助手,同时也是报告的另一位作者博尔金说道,“他们必须给家人、熟人和自己采购很多东西,他们订了太多东西,甚至用火车运走都很费力。”5 这些代表来自饱受农产品和消费品短缺困扰的地区,而这在20世纪80年代已然成为苏联生活的常态。苏 共 领 导层无法缓解普通民众物资短缺问题,只是尽可能向党 内精英提供供给。在代表入住的酒店内,开设了食品专营店分店和百货商店,那些难以寻得的商品从全国各地运至此处。这些商品包括时髦的套装、套裙、鞋子、鱼子酱、腊肉、香肠, 一样重要的东西是香蕉。这些都是普通苏联民众所渴望的东西,这些人不仅生活在各个州,也生活在包括莫斯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和基辅等物资供应 充足的大都市。邮局开辟了专门渠道去处理所有代表从莫斯科运回的商品。
来自各地的 官 员和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平时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政 治影响力和社 会关系获得这些稀缺物资,但参加党 代 会给了他们另一个机会。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游说莫斯科的主政 者和部长们,为自己所在地区或公司争取资金和资源。他们还尽力维持原来的朋友圈和熟人圈,并拓展新的关系网。关系网意味着推杯换盏,常常饮酒无度,这既是苏联管理方式的特色,又是饱受诟病的地方。普通民众的酒精中毒水平给戈尔巴乔夫敲响了警钟,于是他在前一年就发起了禁酒运动,尤其是党 政 官员,一旦醉酒将被追责。
手握实权的乌克兰政 党领 导 人沃罗基米尔?谢尔比茨基是乌克兰代表团团长。作为他的亲密助手,瓦列里?弗卢布列夫斯基回忆起一幕插曲。负责对参会人员例行检查的克格勃从一位代 表身上闻出了酒味,便将此事汇报至 官员。该事件涉及乌克兰产煤区卢甘斯克的一位地区领 导 人,此事一路上报至苏 共 领 导层。“这位书 记被当场开 除党籍。”弗卢布列夫斯基回忆道。这位地区领 导 人极力掩盖自己和 批苏联宇航员喝了一夜酒,宇航员的受欢迎程度相当于苏联的摇滚明星。“谢尔比茨基坐在主桌前,一直盯着他的代表团看。因为倒霉的事可能会发生,我始终耷拉着脑袋。”弗卢布列夫斯基回忆道。有个朋友时不时地碰碰他的膝盖,在大会演讲时弄醒他,这算是救了他。6 50岁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站长维克多?布里奇哈诺夫是1986年乌克兰代表团的成员。作为一名忠实可靠的老 党 员和 别的企业管理者,这是布里奇哈诺夫 次参加党代会。本次党 代 会四分之三的代表都是 参会。像布里奇哈诺夫这样的企业经营者大约350人,约占总人数的7%。布里奇哈诺夫个头较小,身材精瘦却腰板笔直,黑色的卷发梳向脑后,满脸略显尴尬地微笑着,他常给人留下善良和正派的印象。他的下属评价他是一位 的工程师和高效的管理者。他并非酒徒。如果非要说他属于哪类人的话,那么他是一个地道的工作狂。他干得多,说得少,是苏联企业 领 导中既能成事又能善待下属的少数派。7 布里奇哈诺夫当选党 代 表是对他在世界第三大核电站所从事的领 导工作的认可。他从零开始建设电站,现在电站有四座百万兆瓦的核反应堆在运转,还有两座尚在建设中。他的电站超额完成了1985年的生产目标,发电290亿兆瓦。因其优异的工作表现,布里奇哈诺夫荣获了两项 别的苏联奖项,历史深处的民国(3重生)江城,很多人认为他可能会赢得 高等级的荣誉——列宁勋章和社 会 主 义劳动英雄金星奖章。1985年11月底,基辅的乌克兰 苏维埃曾庆祝过他的50岁生日。胸口戴着勋章当选为党 代表本身就彰显了不同,就算不比大多数的政 府荣誉 了不得,至少也是旗鼓相当。
在布里奇哈诺夫生日前不久,一位记者从基辅前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普里皮亚季,打算对其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未来规划进行采访。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布里奇哈诺夫忽然向这位拜访者敞开了心扉。他回忆起1970年的一个冬日,他来到切尔诺贝利,还在当地旅店里租了一个房间,时年35岁的他已被任命为这座即将动工兴建的核电的站长。“说实话,刚开始挺吓人的。”布里奇哈诺夫向记者坦言。接下来也是如此,如今他已管理着一家拥有数千名高素质经理人、工程师和工人的企业。他实际上还承担着管理普里皮亚季这座工厂城市的责任,近五万建筑人和电站员工在此居住。他甚至向记者抱怨,他不得不从核电站调拨出一部分人力和资源,以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顺利运转父”的头衔还是带给了布里奇哈诺夫一些回报。在党代会召开前夕和召开的过程中,他本人的照片和简介纷纷出现在当地和切尔诺贝利的报纸上。8 基辅代表团在开会期间拍摄于红场的照片以及代表团回到乌克兰时的照片显示,布里奇哈诺夫头戴 麝鼠裘皮帽,身披短款绵羊皮大衣,脖子上围着马海毛织成的围巾,通派都是在当时的苏联昂贵且难觅的稀罕之物,象征着主人的声望和权势。布里奇哈诺夫并不需要光顾大会给普通代表设立的商店。可是,在莫斯科的这段时间使他能有机会见一见同行,有机会向苏共 中央和能源与电气化部进行游说。考虑到不少就职于这些机关的官员曾在他管理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过,这项任务还算简单。9 1986年2月25日早晨,布里奇哈诺夫和其他代表就座于克里姆林大会堂正对着主 席 台的大厅中央处。对于和布里奇哈诺夫一样 参会的代表而言,开幕式恢宏而有趣,许多特色可以追溯至斯大林时代。
上午10点整,苏 共 中 央政 治 局 委 员在戈尔巴乔夫的带 领下整齐地走上主 席 台。和大多数人一样,布里奇哈诺夫从曾经见过的画像上认出了他们,这些画像悬挂在公共建筑上,遍及苏联全境。其中包括克格勃领 导维克多?切布里科夫,他的画像在普里皮亚季的文化宫内保存了几十年。像其他所有人一样,布里奇哈诺夫起立鼓掌欢迎 领 导 人。掌声刚刚减弱,戈尔巴乔夫便向讲台走去。“代表同志们,”总 书 记宣布,他的声音说明他很是激动,“在各加盟共 和国、各地区和各州 党 代 会上,共5000人当选为苏 共 二十七大的代表。共有4993名代表 参 会,另有7人因有效原因未出 席会议。我们将据此开展大会工作。”无人反对,大会开始按相关程序推进。10 议程的 项就是向自1981年上一届党 代 会以来逝世的领 导 人、六位年长的政 治 局成员默哀致敬,其中包括三位苏 共 中 央 总 书 记——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给予逝者应有的尊崇,这清楚地彰显了新的开端。戈尔巴乔夫随后向大会作政 治 报告。除去午餐和茶歇,当日剩下的会议时间都属于这份报告。随后,苏联广播电台专业的播音团队用六小时读完了这份报告。菲德尔?卡斯特罗当月早些时候曾创造了新的演讲纪录,他在古巴共 产 党大会上作了长达七小时十分钟的报告,戈尔巴乔夫快要追上该纪录了。卡斯特罗现就座于总 书 记身后的贵宾席,仔细听着戈尔巴乔夫报告的翻译。这是自斯大林时代结束以来苏联 领 导 人发表的 重要的一次演讲。11 “多年来,不仅由于客观原因, 重要是因为主观原因,党 政 机 关无法满足时代需要,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总 书 记宣读道,“在 发展中,产生问题的速度比解决问题的速度 快。管理方法和形式的惰性与墨守成规,工作缺乏干劲以及官僚主义作风的滋长,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事 业。停滞不前的现象在社 会生活中显而易见。”此番对苏联现状和 领 导 人的批评,在赫鲁晓夫1956年2月于苏 共二十大发表“秘密”演说后便闻所未闻。戈尔巴乔夫随后提到,1956年苏 共 党 代 会和当下进行的党 代 会都是在2月25日召开。人们将会采用他所用的“zastoi”(停滞不前)一词,来描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的颓势。
戈尔巴乔夫希望全 党“能尽快克服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必要的活力,加速发展,尽 可能吸取以往的教训”。他为未来十五年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设定了雄心勃勃的任务目标——在千禧年到来前,通过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使 生产总值翻一番。他将上述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包括引进新技术在内的科技革命,以及关于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调整,尤其是减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转向使用核能。戈尔巴乔夫宣布:“将建成发电量比原定计划高出250%的原子能电站,火力发电站的落后设备将被大批 换。” 布里奇哈诺夫知道具体数字,它们是政 府能源计划的一部分,党 代 会召开前计划已制定完成并且对外公布,但是现在苏共给予这份计划强有力的公开支持。五年后,下一届党 代 会将对相关工作成果进行检验,若有必要,苏 共 领 导层将对未能实现原定计划负有责任的官员予以惩戒。这就意味着不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有的四座核电机组要如约完成或是超额完成生产定额,五号和六号机组也必须完工并联网发电。苏共还计划要在普里皮亚季河对岸再建两座核电机组和四座核反应堆。新机组的产能要远超老机组,每台机组发电不是100万兆瓦,而是150万兆瓦。十五年来,布里奇哈诺夫既要应对核电站的建设工作,又要管理电站运营,这让他深感疲惫,可是只要苏 共需要 多电能,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短经典精选·软精装)(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责编:朱卫净//胡晓明|译者:施杰,他就会服务于自己的政 党。
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对核武 器的关注要远超核能。他号召自己的同志去思考控制军备的新方法,同时指出由于北约和莫斯科领导的华约两个军事阵营彼此对抗,核武 器的数量与日俱增,其威胁足以一遍又一遍地毁灭地球。他提供的解决之道是在20世纪末销毁一切核武 器。随后他向大会报告,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2018年贝利·吉福德奖、2019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哈佛大学教,《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2018年贝利·吉福德奖、2019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哈佛大学教》(作者:[美]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宋虹 崔瑞),他已经收到里根总 统对其倡议的回应,但他认为回应基本是负面的。里根原则上支持销毁核武 器,但仍坚持其战略防御倡议,因该计划强调在太空范畴构筑反导系统,所以被戏称为“星球大战计划”。“削减战略核武库的前提是我们同意‘星球大战计划’。而削减苏联常规军备是我们的单边行为。”戈尔巴乔夫不无伤感与失望地告知代表们里根的反馈。12 这位苏联领 导 人很清楚自己的 既无法提供可以和战略防御倡议相匹敌的资源,也无相应技术。虽然该计划尚在设计阶段,可是一旦实现的话,就意味着开启了另一轮苏联玩不起的军备竞赛。他需要将导弹和核武设计师所占用的资金和技术用于促进滞缓的苏联经济,使苏联走上现代化之路。原则上科技界站在他这边,他们想要 多资金,希望继续依赖 的技术,即便如此,他们也只能提供比西方市场 昂贵、 次级的技术和设备。持续的冷战禁止西方社 会向苏联出售 技术,争论因此愈演愈烈。政府资助的大型军工企业既渴望涉足某些经济领域,又希望在高技术行业和产品生产中保持垄断地位。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解决苏联经济困境 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