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纪念版) 张欣武,刘卫华 著 9787506346047 作家出版社

  编辑推荐

  “哈佛女孩刘亦婷”系列持续畅销260万册纪念版。

  要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在孩子乐于接受的前提下,逐步推出有益的措施,才会真正有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强制执行”、“揠苗助长”的态度,会妨碍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书中提及的那些原则和方法,也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性和潜能去因材施教,才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内容简介

  “哈佛女孩刘亦婷”系列持续畅销260万册纪念版。

  要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在孩子乐于接受的前提下,逐步推出有益的措施,才会真正有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强制执行”、“揠苗助长”的态度,会妨碍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书中提及的那些原则和方法,也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性和潜能去因材施教,才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简介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纪念版)》既给人美好憧憬又引人深思,无论父母长辈,还是各年龄段的孩子,甚至专家学者、教育者,都可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哈佛女孩刘亦婷》是一本分享育儿心得和成长体验的超级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纪念版)》真实而细致地记述了刘亦婷0—18岁的成长过程,和父母在其不同成长阶段的育儿思路及培养方法,如:0—6岁全面开发心智,小学阶段塑造灵魂+训练技能、逆反期调整教育方法、中学阶段保持航向走向成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观察与思考、初次访美的出色表现、冲刺哈佛的顽强拼搏……作者是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和继父张欣武。

  从2000年8月问世到2009年改新版前,《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已持续畅销200万册。

  目录

  引子 读者朋友,让您久等了

  无数读者提问,让我们日夜惦记

  又一本心血结晶,回答各类咨询

  第一章 刘亦婷,你在哈佛还好吗?

  开学前,另一种形式的充电

  初进哈佛,感悟“谎言”与“真理”

  野营:不是军训,胜似军训

  室友与校友,各有各的“酷”

  理解与歧视,我的朋友与处境

  哈佛如此开放,又如此安全

  课外活动:“让世界走向中国”

  学生能把事情做多大?

  伙伴们推举我当主席

  课程设计:意在培养“完整的人”

  自己选的课,越学越来劲儿

  教学管理:既严谨,又灵活

  勤奋学习,成绩依然优秀

  边学习边打工,忙并快乐着

  管中窥豹:中美大学的四点区别

  毕业后,先工作,再深造

  补记:用特别的方式告别哈佛

  第二章 成功需要哪些素质?

  什么是刘亦婷心目中的“成功”?

  哈佛看重的“优秀素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有意培养的“十大必备素质”

  ……

  第三章 优秀素质体系,怎样从无到有?

  第四章 怎样培养创造力?

  第五章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小学篇

  第六章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英语篇

  第七章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作文篇

  第八章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中学数学及其他

  第九章 掌握必要的考试方法

  第十章 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十一章 强身健脑的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 家庭性教育的方法与时机

  后记 还有一些心里话

  附录一 丹佛小儿智能发育检查表(0-6岁)

  附录二 3-6岁儿童智力测试表

  附录三 常用英语前缀、后缀、词根表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纪念版)》:

  自从婷儿被哈佛等4所美国名校录取,就常有人把她的名字和“成功”连在一起。有人说考上名校就是成功!有人说考卜名校算什么成功?也有人说现在成功不等于将来成功……

  婷儿说:“上哈佛只是考上了一所好大学而已,离成功还差得远呢!”这是她2000年大一暑假时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樱子的话。婷儿很清楚,“求学成功只是达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人生的路还长着呢!”

  回想起婷儿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的种种表现,我们相信她说的是心里话。

  1999年4月8日,婷儿收到哈佛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便向学校递交了“退出高考申请报告”。校方立即向成都市教委请示汇报,市教委中学处的官员随即把消息透露给了《成都商报》的记者,并建议他们报道。采访是在学校进行的,婷儿没觉得和以前的校园采访有什么不同,周末回家也忘了告诉我们。等12日的头版头条一出,我们的惊讶可想而知——我们原计划让婷儿悄悄地走,我们安安静静地写书,这下计划全打乱了!还没回过神儿来呢,学校领导就来了电话,通知我们明天和婷儿及一位校长一起到报社接热线电话。我们再三推辞,可领导说校方已经答应了报社,希望家长用行动报答学校……我们只好同意了,但要求校方帮忙推掉此后的所有采访和邀请。婷儿知道后,连说:“谢谢爸爸妈妈!”后来又向多次帮她“挡驾”的老师和校领导们表达了谢意和歉意(“挡驾”可是件费口舌又得罪人的事)。

  我们及时提醒婷儿:会不会被赞誉和名声冲昏头脑?婷儿却调皮地笑着说:“你看你看,对我没有信心了吧!”但我们仍要仔细观察,看婷儿是否会得意忘形停滞不前?——观察的结果令人满意,婷儿和过去一样“重实力、轻虚荣”,她的注意力全都聚集到新起点带来的新挑战上了。

  在准备赴美那几个月的忙碌里,除了去湖北和姥姥告别,婷儿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三件事情上:一是跑了好几家快餐店去学着找工作,后来在“德克士”当上临时工,交了一群有趣的新朋友,在企划组干得很投入;二是为适应全英语教学做准备,婷儿的办法是自学访美时带回来的高中化学教材,婷儿很欣赏其探索式的课程设计,常有惊喜的发现要讲给我们听;三是为适应美式作业做准备,婷儿请学校的英国外教出了10道论文题目来做练习,道道题目都大得“吓人”(印象最深的是“美国攻打伊拉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虽说因为当时缺乏搜集资料的起码条件和时间,只能理理思路列列提纲,但新奇的命题常把大人也吸引过来参加讨论。另外,还要看其他书;会一些朋友;跑很多商店去准备行装;不再住校后还要承担部分家务活;每天还要专门想想:今天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哪怕是倒杯开水,递双拖鞋……

  一个刚满18岁的孩子,面对足以把她淹没的赞誉和关注,能够如此淡静,不失本色,让我们深感欣慰。有记者问婷儿为什么不觉得骄傲?婷儿说:“因为从小养成了把已有的成绩归零的习惯。”仔细想想婷儿走过的路,的确是在不断地“把已有的成绩归零”。这也是婷儿能脚踏实地快速前进的原因之一。这种“胜不骄,败不馁”的个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传家宝。婷儿继承了它,真让人高兴。

  《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对婷儿的更多关注。婷儿仍是宠辱不惊,仍是一颗平常心。大二期间,有篇自由撰稿人的文章到处刊载,内容连抄带编,标题极其夸张,不是“让哈佛震惊的中国女孩”,就是“中国女孩让哈佛震惊”。婷儿知道后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哈佛不会为任何人感到震惊,除非你干了什么坏事!在哈佛,成功就像家常便饭,一点都不稀奇。”

  在哈佛,婷儿一直保持低调。尽管哈佛图书馆2001年就收藏了我们的书,但婷儿从不和人谈起这些。2001年暑假,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教授到中国访问时听说了这《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纪念版)》,恰好他随后就到婷儿参与筹办的“第10届亚洲与国际关系研讨会”担任讲演嘉宾,在新加坡认识了婷儿,校方这才有人知道了她的“秘密”。开学后,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多次指导婷儿所在的学生社团,发现婷儿的伙伴们都不知道她是中国畅销书的主人公,他还夸奖婷儿,说她谦虚。直到2002年4月《纽约时报》报道了我们的书,才有更多的同学知道了这个背景。

  ……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https://www.netshop168.com/goods-88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