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观念史》(交界译丛) 作者:〔英〕格雷戈里·克雷斯 译者:张绪强
《乌托邦的观念史》(交界译丛)
作者:〔英〕格雷戈里·克雷斯
译者:张绪强
出品方: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
每一个时代的乌托邦概念都是理想的现在、理想的过去和理想的未来以及三者关系的某种变体。
中 译 本 序
1888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回顾:公元2000—1887年》出版。小说描写了波士顿一位年轻人时常感到自己卑微而渺小,像“一个富翁住在贫民区里,一个知识分子住在那些没有文化的人们之中,就仿佛孤零零地住在多疑善妒的异族当中一样”。敏感的心理使他患上了失眠症,在一位催眠师的帮助下,他戏剧性地睡过了113年。醒来后,他发现自己仿佛到了一个新世界,那里科技产品几乎占据了人们生活的所有空间:
汽车可以像飞机一样在空中行驶;自动化的街道顶棚会在下雨时自动打开;电话一按就有古典音乐出来,管风琴、小提琴,各种音乐随便选择。《回顾》的作者试图为读者构建一个理想的未来,带领人们从百余年后的2000年回头审视1887年那个现实中的波士顿。这部小说也开启了现代乌托邦文学的第一波创作热潮,此后,乌托邦主题成为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回顾》中所呈现的2000年的社会景象并不是乌托邦的终点,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以及核能源等长足发展,乌托邦理想也会有新的目标。人们在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承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智能手机的使用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便捷化,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孤独感。人与智能电子产品联系越来越紧密,以至于人际关系被忽视,每个人就像一座孤岛。核能的利用带给人类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它带给我们的灾难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中发生核泄漏,超过47万人被迫离开家园,我们的生活至今仍受到威胁。摆脱残酷的现实,追求理想之地,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未来,都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
《乌托邦的观念史》一书所关注的就是乌托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去向,诚如最新版的前言所言,“我们应该在2020年思考一种新型的、更加清醒的乌托邦类型”。对生活于21世纪的人们而言,乌托邦理想“将是对本世纪灾难的一种回应”。
“乌托邦”(Utopia)一词来自古希腊语ού + τοπία,意为“乌有之地”。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出版,赋予了“乌托邦”一种理想社会的意涵。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社会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型,此时的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时期,社会变化一日千里。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为乌托邦思潮提供了条件,文艺复兴运动中人的自由意志的表达与人们对乌托邦的追求相契合,欧陆之外的异域探险成为乌托邦发生的理想选址。现实不如意,就要在内心构建一种美好愿景,近代早期的乌托邦思想便是这种心理冲动的反映。
《乌托邦的观念史》的作者,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政治思想史学家格雷戈里·克雷斯(Gregory Claeys)研究乌托邦观念史二十余年。对于乌托邦观念的起源,他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再停留在从近代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中去寻找解释,而是将研究视野投向古代世界,认为“乌托邦概念植根于原始而富足、具有社会平等特点的黄金时代,古典思想、柏拉图式理想政体概念、基督教的天堂和伊甸园形象都是其重要的思想源泉”。
克雷斯认为,“黄金时代”是乌托邦思想的来源之一。根据《荷马史诗》、赫西奥德、柏拉图的记载,克雷斯还原了希腊人对于黄金时代的认识。特洛伊战前一千年,希腊大地上出现了最早的人,那些人是用金子做成的,由克洛诺斯神统治,因此这一时期被希腊人称为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人们生活富足,无忧无虑,不像后来的白银时代,充满战争和邪恶。古代希腊人为了对纯洁、和谐、充满美德的黄金时代表达怀念,描绘出各种理想的社会。对黄金时代的怀念,就像人们怀念自己的青春一样,一方面是对曾经的美好表示不舍,另一方面又是对现实不满足的表现。克雷斯将希腊人对黄金时代的描写看作是一种寻求群体安全的做法,如果美好的地方在现实中不存在,就要在理想中构建一处。同一种传统下,罗马人受希腊人影响,也将黄金时代引入作品之中,“卡图鲁斯、贺拉斯、塞涅卡和奥维德等人共同构建了罗马版的黄金时代”。
对待乌托邦思想与基督教关系方面,以往的研究多强调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被解放是乌托邦思想的基础,而忽视了基督教本身也孕育了乌托邦观念。
研究乌托邦观念的前辈学者库马尔认为中世纪宗教世界观的衰落是“乌托邦出现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克雷斯在本书中却认为人类最初的诞生地“伊甸园”和“来世观念”也是近代乌托邦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一点是克雷斯在乌托邦观念研究中的创新之处,他尝试对乌托邦观念与基督教关系重新做出解释。
按照传统观点,乌托邦思想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它只出现在具有古典主义和基督教传统的西方。针对一点,此书也有创新。克雷斯尝试在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古埃及的《亡灵书》、10世纪阿拉伯哲学家阿布·纳斯尔·阿尔法拉比的作品、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文学作品中发现乌托邦元素。对于中国,克雷斯认为《论语》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孟子继续完善儒家理想,设计出“仁政政府”。他认为老子也有关于理想过去的阐述。直至近代早期,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推动中国乌托邦小说的产生,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桃源行》、王安石的《桃源行》、李汝珍的《镜花缘》。在作者观念中,“许多前现代社会已经占有许多乌托邦元素”,“乌托邦无疑可以被视为一种全球性的构想”。《乌托邦的观念史》https://www.netshop168.com/goods-96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