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 林语堂 著 万卷出版公司
编辑推荐
《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是林语堂 一本自传,其中有快乐的童年,有求学经历也有人生感悟。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成为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中国历来讲究为人、处事,但林语堂在书中自言“为自己多过于为人”,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客观描述,也是他真实随性的内心写照。他既不谦卑,也不自大,所有描述都是“对于自己的诚实”。他的人生忠于内心,所以他平和而从容,闲适而快乐。他的一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才情与风骨。可以说,本书是林语堂的自传,也是那一代文人的思想史和精神史。
内容提要
《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是林语堂 一部口述自传。当他人多以为民族而生、为大众而活标榜自己的时候,林语堂诚实地说他“为自己多过于为人”,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客观描述,也是他真实随性的内心写照。自传中,他既不谦卑,也不自大,所有描述都是“对于自己的诚实”。他的人生忠于内心,他将性命托付自由,所以他平和而从容,闲适而快乐。他的一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才情与风骨。可以说,《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不仅仅是林语堂的自传,也是那一代文人的思想史和精神史。
目录
第一篇
林语堂自传
弁言
第一章 少之时
第二章 乡村的基督教
第三章 在学校的生活
第四章 与西方文明的初次接触
第五章 宗教
第六章 游学之年
第七章 由北平到汉口
第八章 著作和读书
第九章 无穷的追求
附记
第二篇
八十自叙
第一章 一团矛盾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与西洋的早期接触
第四章 圣约翰大学
第五章 我的婚姻
第六章 哈佛大学
第七章 法国勒克鲁佐
第八章 耶拿镇和莱比锡大学
第九章 论幽默
第十章 三十年代
第十一章 论美国
第十二章 论老年—人生自然的节奏
第十三章 精查清点
第三篇
我的信仰之旅
绪言
第一章 童年及少年时代
第二章 大旅行的开始
第三章 孔子的堂奥
第四章 道山的高峰
第五章 澄清佛教的迷雾
第六章 理性在宗教
第七章 物质主义的挑战
第八章 大光的威严
第四篇
我的人生旨趣
第一章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第二章 以放浪为理想的人
第三章 尘世是 的天堂
第四章 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
第五章 论花与折枝花
第六章 个人的梦
第七章 编辑滋味
第八章 孩子三周了
第九章 有味的小品文
第十章 品茗供花也为文
第十一章 蓝色鸣鸟
第十二章 寻求宁静
第十三章 茶和烟草
第十四章 坐在椅中
第十五章 论躺在床上
精彩试读
从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淡无奇、极为寻常且极无趣味的。我生下来是一个男儿—这倒是重要的事—那是在一八九五年。自小学卒业后,我即转入中学,中学完了,赴上海入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英语教师。其后我结婚,复渡美赴哈佛大学读书一年(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〇年),继而到德国,在耶拿和莱比锡两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在国立北京大学任教授,为期三年(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教鞭执厌了,我到武汉投入国民政府服务,那是受了陈友仁的感动。及至做官也做厌了,兼且看透革命的喜剧,我又“毕业”出来,而成为一名作家—这一半是由于个人的喜好,一半是由于个人的需要。自此以后,我便 托身于著作事业。人世间再没有比这事业 为乏味的了。在著作生活中,我不致被学校革除,不与警察发生纠纷,只是有过一度恋爱而已。
在造成 的我的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 。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 深刻的感染力。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康健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一条件之下生长起来的人,没有走错的。在童年时我的居处逼近自然,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因为我是农家的儿子,我很以此自诩。这样与自然有密切的接触,令我的心思和嗜好俱十分简朴。这一点,我视为 重要,令我建立一种立身处世的超然的观点,而不致流为政治的、文艺的、学院的和其他各种各样的骗子。在我一生,直迄 ,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比较,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 是得之于闽南坂仔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当我去年夏天住在庐山之巅时,辄从幻想中看见山下两只小动物,大如蚂蚁和臭虫,互相仇恨,互相倾陷,各出奇谋毒计以争“为国服务”的机会,心中乐不可支。
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实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的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
一个小孩子需要家庭的爱,而我所拥有的多很多。我本是一个很顽皮的童子,也许正因这缘故,我父母十分疼爱我。我深识父亲的爱、母亲的爱、兄弟的爱和姐妹的爱。生平有一小事,其印象常镂刻在我的记忆中,就是我已故的次姐出阁。她比我长五岁,当我十三岁正在中学念书时,她年约十八岁,美艳如桃,快乐似雀。她和我常好联合串编故事—其实是合作一部小说—且编且讲给母亲听。这本小说是叙述外国一对爱人的故事,被敌人谋害而为法国巴黎的侦探所追捕—这是她从读林纾所译的小仲马的名著而得的资料。那时她快要嫁给一个乡绅,那是大违她的私愿的,因为她甚想入大学读书,而吾父以儿子过多,未能偿其大愿。姐夫之家是在西溪岸边一个村庄内,刚好在我赴厦门上学之中途。我每由本村到厦门上学,必须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风景如画,颇具诗意。如今有汽船行驶,只需三小时。但是我从不悔恨那多天的路程,因为那一年或半年一次在西溪民船中的航程,时至 仍是我精神上 丰富的所有物。那时我们全家到新郎的村庄,由此我直往学校。我们是贫寒之家,二姐在出嫁的那 给我四毛钱,含泪而微笑着对我说:“我们很穷,姐姐不能多给你了。你好好地用功念书,因为你必得要成名。我是一个女儿,不能进大学。你从学校回家时,来这里看我吧。”不幸她结婚后约十个月便去世了。
那是我童年时所流的眼泪。那些极乐和深忧的时光,或只是欣赏良辰美景的片刻欢愉,都永远地镂刻在我的记忆中。我以为我的心思是倾于哲学方面的,即自小孩子时已是如此。在十岁以前,为上帝和永生的问题,我已斤斤辩论了。当我祈祷时,我常常想象上帝必在我的顶上逼近头发,即如其远在天上一般,人常说上帝无所不在。当然,觉得上帝就在顶上令我产生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感。在很早的时候我便会试探上帝了,因为那时我囊中钱不多,每星期只得铜圆一枚,用以买一个芝麻饼外,还剩下铜钱四文以买四颗糖果。可是我生来便是一个伊壁鸠鲁派的信徒(享乐主义者),吃好味道的东西 能给我无上的快乐。—不过那时所谓 味道的东西,只是在馆中所卖的一碗素面而已,而我渴想得有银一角。我在鼓浪屿海边且行且默祷上帝,祈求赐我所求,而令我在路上拾得一只角子。祷告之时,我紧闭双目,然后睁开。一而再,再而三,我都失望了。在很幼稚时,我也自问何故要在吃饭之前祷告上帝。我的结论是:我应该感谢上帝,不是因其直接颁赐所食,因为我明明白白地知道我目前的一碗饭不是由自天赐,却是由农夫额上的汗而来的,但是我会拿人民的太平盛世感谢皇帝圣恩来做比方(那时仍在清朝),于是我的宗教问题也便解决了。按我理性思索的结果是:皇帝不曾直接赐给我那碗饭,可是因为他统治全国,致令天下太平,因而物阜民康,丰衣足食。由此观之,我有饭吃也当感谢上帝了。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