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上册 第五版)

图书介绍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82538

版次:5

商品编码:118068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物理学(上册 第五版)》是在《物理学》(第四版)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新制订的《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讨论稿)》修订而成的,书中涵盖了基本要求中所有的核心内容,并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扩展内容,供不同专业选用。在修订过程中,《物理学(上册 第五版)》保持原书体系合理,深广度适当,分量适中,适应面宽等特点,同时加强了近代物理的内容,增强用现代观点来诠释经典物理,以及近代物理的成就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物理学(上册 第五版)》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力学和电磁学,下册包括振动和波动、光学、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础、相对论、量子物理等。与《物理学(上册 第五版)》相配套的还有多媒体《物理学(第五版)电子教案》、《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第三版)、《物理学(第五版)习题分析与解答》和《物理学(第五版)学习指导》等。

《物理学(上册 第五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文理科有关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1-1质点运动的描述

一、参考系质点

二、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

三、速度

四、加速度

1-2圆周运动

一、平面极坐标

二、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三、圆周运动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角加速度

四、匀速率圆周运动和匀变速率圆周运动

1-3相对运动

一、时间与空间

二、相对运动

问题

习题

第二章 牛顿定律

2-1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二定律

三、牛顿第三定律

四、力学相对性原理

2-2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几种常见的力

一、万有引力

二、弹性力

三、摩擦力

2-4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2-5非惯性系惯性力

问题

习题

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3-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一、冲量质点的动量定理

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3-2动量守恒定律

3-3系统内质量移动问题

3-4动能定理

一、功

二、质点的动能定理

3-5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一、万有引力和弹性力作功的特点

二、保守力与非保守力保守力作功的数学表达式

三、势能

四、势能曲线

3-6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二、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宇宙速度

3-7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3-8能量守恒定律

3-9质心质心运动定律

一、质心

二、质心运动定律

3-10对称性与守恒律

一、对称性

二、守恒律与对称性

问题

习题

第四章 刚体的转动

4-1刚体的定轴转动

一、刚体转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二、匀变速转动公式

三、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4-2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一、力矩

二、转动定律

三、转动惯量

四、平行轴定理

4-3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一、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4-4力矩作功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一、力矩作功

二、力矩的功率

三、转动动能

四、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4-5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

4-6刚体进动

4-7万有引力的牛顿命题

一、物体间引力的计算

二、椭圆轨道的论证

4-8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

一、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处理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丽不能用于处理高速运动问题

二、确定性与随机性

三、能量的连续性与能量量子化

问题

习题

第五章 静电场

5-1电荷的量子化电荷守恒定律

一、电荷的量子化

二、电荷守恒定律

5-2库仑定律

5-3电场强度

一、静电场

二、电场强度

三、点电荷电场强度

四、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五、电偶极子的电场强度

5-4电场强度通量高斯定理

一、电场线

二、电场强度通量

三、高斯定理

四、高斯定理应用举例

5-5密立根测定电子电荷的实验

5-6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能

一、静电场力所作的功

二、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三、电势能

5-7电势

一、电势

二、点电荷电场的电势

三、电势的叠加原理

5-8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一、等势面

二、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5-9静电场中的电偶极子

一、外电场对电偶极子的力矩和取向作用

二、电偶极子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和平衡位置

问题

习题

第六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

6-1静电场中的导体

一、静电平衡条件

二、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

三、静电屏蔽

6-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一、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相对电容率

二、电介质的极化

三、电极化强度

四、极化电荷与自由电荷的关系

6-3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6-4电容电容器

一、孤立导体的电容

二、电容器

三、电容器的并联和串联

6-5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一、电容器的电能

二、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6-6电容器的充放电

一、电容的充电

二、电容的放电

6-7静电的应用

一、范德格拉夫静电起电机

二、静电除尘

三、静电分离

问题

习题

第七章 恒定磁场

7-1恒定电流

一、电流电流密度

二、电流的连续性方程恒定电流条件

7-2电源电动势

7-3磁场磁感强度

7-4毕奥-萨伐尔定律

一、毕奥-萨伐尔定律

二、毕奥-萨伐尔定律应用举例

三、磁矩

四、运动电荷的磁场

7-5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

一、磁感线

二、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

7-6安培环路定理

一、安培环路定理

二、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举例

7-7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一、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所受的力

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举例

三、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举例

7-8载漉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一、安培力

二、磁场作用于载流线圈的磁力矩

7-9磁场中的磁介质

一、磁介质磁化强度

二、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磁场强度

三、铁磁质

问题

习题

第八章 电磁感应电磁场

8-1电磁感应定律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电磁感应定律

三、楞次定律

8-2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一、动生电动势

二、感生电动势

三、电子感应加速器

四、涡电流

8-3自感和互感

一、自感电动势自感

二、互感电动势互感

8-4RL电路

8-5磁场的能量磁场能量密度

8-6位移电流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一、位移电流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

二、电磁场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积分形式

问题

习题

附录一 矢量

附录二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单位制(SI单位)

附录三 空气、水、地球、太阳系的一些常用数据

习题答案

索引

前言/序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以及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物理学最初是从对力学运动规律的研究发展起来的,后来又研究热现象的规律,研究电磁现象、光现象以及辐射的规律。到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为经典物理学。在20世纪初的30年里,物理学经历了一场伟大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了。从此产生了近代物理学。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发现和突破都引发了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法医秦明.清道夫 江苏文艺出版社 9787559443885》,甚至产生了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的技术学科。在过去的100年间,从物理学中分化出了大量的学科,如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等,其中激光、无线电、微电子、原子能等现在都已经形成了独立学科。尽管物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性学科——在大学本科时代学到的知识基本上都是一二百,甚至三四百年前的发现——但是物理学对今天乃至未来的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都有着重要、紧密的联系,上至“神舟”上天,下到石油钻探,大到探索宇宙的奥秘,小到计算机里的芯片,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基础作用。甚至过去看似和自然科学无关的经济、金融、股票、政治等领域,现在也有人用物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令人赞许的成就。在2000年,李书福的偏执智慧,美国工程院评选出20项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其中采用的技术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跟过去300年间物理学的发现有关系。这20项工程首先是电气化、汽车、飞机、自来水系统、微电子、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其次是农业机械化、计算机、电话、空调和冰箱、高速公路、卫星、因特网、摄影,然后是家用电器、医疗技术、石油和石油化工、激光和光纤、核技术、高性能材料。2005年是联合国命名的“国际物理年”,这也是联合国历史上*一次以单一学科命名的国际年。

本书的第一版问世于1977年。那时,大学生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时,优秀的学生大都选择进入数学、物理等专业深造。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的兴趣和志向更加多元化,随之,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作者和教师的任务就是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教好大学物理这门课,以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科学素质的需要。一方面,要以现代的观点审视传统物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整合文本形式、动画、图形、图片以及视频等各类型教学资源,把它们有机地安置在书本里、光盘中或者网络上,各种手段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使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正因如此,本书的内容设计与面貌和第一版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发展到了由纸质主教材、纸质辅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组成的教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