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第4版) 刘哲宁,杨芳宇 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
《精神科护理学(第4版 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共分十四章,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精神科护理的任务和工作内容、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的发展史,希望读者能够重点了解精神科护理的具体要求。第二章在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章节中介绍了精神疾病的病因学、诊断分类和症状学。第三章主要讲述了精神科护理基本技能,内容包括精神疾病护理常见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实用性出发,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精神科临床评估量表。在第四章至第十章分别介绍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点。第十一章重点介绍了精神科躯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心理治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告诉护士如何在护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治疗。现代精神科理论认为精神康复是精神障碍治疗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第十三章专门介绍了精神障碍的康复。最后在第十四章编者依据精神卫生法,介绍精神障碍的伦理和法律相关的问题。
作者简介
刘哲宁,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委员;湖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任秘书长;湖南省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精神障碍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香港联合基金,973项目的骨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神病学的负责人,爱课程精神病学的主编,中国医学教育精神病学慕课负责人。近5年在Molecular Psychiatry,Schizophrenia Bulletin,Psychological Medicine等期刊以通讯作者发表过论文。
杨芳宇,博士研究生毕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和博士阶段分别师从于沈宁教授和吴瑛教授。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医药信息学会护理信息学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护理分会副会长、北京护理学会对外交流工作组副主任委员,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担任精神科护理、心理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十余年,研究方向主要为精神心理健康、护理信息学技术,主持或参与了北京市级、局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为校级、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主编或副主编多部规划教材,其中作为第二主编的《精神障碍护理学》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许冬梅,主任护师,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专家。现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精神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多种杂志的编委等。主要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管理和科研教学工作,承担中专、大专、北京电大精神科护理教学;承担北京市社区护士培训、自考精神科护理培训等课程。在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编《精神科护理学》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多部书籍和教材,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市级、***科研项目,其中《医院护理质量质控指标及其科技档案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精神医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现代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节 展望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一、生物学因素
二、心理社会因素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学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一、概述
二、认知障碍
三、情感障碍
四、意志行为障碍
第三章 精神科护理技能
第一节 治疗性护患(家属)关系的建立
一、建立治疗性护患(家属)关系的要求
二、建立治疗性护患(家属)关系的过程
三、建立治疗性护患(家属)关系的技巧——治疗性沟通
四、影响治疗性护患(家属)关系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与记录
一、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
二、护理记录
第三节 精神科康复训练护理
一、精神疾病各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二、精神疾病的康复步骤
三、精神康复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精神科病人的组织与管理
一、开放式管理
二、封闭式管理
三、精神科的分级护理
四、精神科病房相关制度及护理常规
第五节 精神科专科监护技能
一、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
二、自杀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三、出走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
第四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六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
第七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八章 神经症及应激相关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九章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十章 儿童及青少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十一章 精神科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第十二章 心理治疗
第十三章 精神障碍病人的社区康复及家庭护理
第十四章 精神科护理相关的伦理及法律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精神科护理学(第4版 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
假性痴呆:临床上可见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于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称之为假性痴呆。通常预后较好。常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
(1)刚塞综合征(Gansersyndrome):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如病人对简单的计算如2+3=4以近似回答,将钥匙倒过来开门,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而能正确解决,如能下棋、打牌等。
(2)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即成人病人表现为类似儿童一般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3)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严重的抑郁症病人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类似于痴呆早期的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
(六)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指个体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引起定向障碍的原因很多,如意识障碍、严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注意障碍、思维障碍等,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时。
1.对周围环境的定向障碍
(1)时间定向障碍:指病人对当时所处时间如白天或晚上、上午或下午的认识,以及年、月、日的认识出现错误。
(2)地点定向或空间定向障碍:是指对所处地理位置的认识出现错误。
(3)人物定向障碍:是指辨认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病人的关系障碍。
2.自我定向障碍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发生障碍。
(七)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病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大脑皮质及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兴奋性对维持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意识障碍时病人精神活动有明显异常,常表现为:感知觉清晰度降低、迟钝、感觉阈值升高;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出现遗忘或部分性遗忘;思维变得迟钝、不连贯;理解困难,判断能力降低;情感反应迟钝、茫然;动作行为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出现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不能辨别,严重时自我定向力也出现障碍,如姓名、年龄、职业也不能辨认。临床上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意识范围缩小及意识内容的变化。
1.以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意识清晰度水平的轻微降低。指在安静环境下经常处于睡眠状态,但接受刺激后可以立即醒转,并能进行正常的交谈,只是比较简单,刺激一旦消失,病人又入睡,体检无异常发现。
(2)意识混浊: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病人反应迟钝、思维缓慢,注意、记忆、理解都有困难,有周围环境定向障碍,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茫然不知所措;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尚存在,但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吸吮和病理反射等。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3)昏睡:意识清晰度水平较前者更低。环境意识及自我意识均丧失,言语消失,病人对一般刺激没有反应,只有强痛刺激才引起防御性反射,如以手指压病人眶上缘内侧时,可引起面肌防御反射;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对光反射、吞咽反射仍存在,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4)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吞咽、防御,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浅昏迷、深昏迷等。多见于严重的脑部疾病及躯体疾病的垂危期。
……
前言/序言
临床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生物属性和心理、社会属性。这就要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注重躯体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人的精神护理,反之亦然。第3版精神病护理学的发行量接近20万册,数量不小的发行量使得我们各位编者欣喜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作为编者自然希望第4版能够编写得更好,更受读者诸君的喜爱。
第3版《精神科护理学》2012年正式出版后,我国精神医学发生了两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一是2013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二是2015年6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015-2020年)》。精神医学事业发展的春天到来了,这说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维护和增加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现代精神科护理学进展十分迅速,不断出现新的论点、新的疗法,甚至新的诊断。因此,重新再版精神科护理学非常有必要,各位编者也力图尽最大的努力将这些新的知识和新的内容补充到第4版当中来。
各位编者深感社会对精神障碍存在误解和歧视,导致许多精神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严重影响到了病人身心健康。与上一版不同,我们介绍精神障碍的危害和社会负担的同时,非常注重说明通过生物心理社会等综合性的治疗,许多精神障碍的病人是可以治愈且恢复社会劳动力的。如早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如果能够得到精神药物合理治疗的同时,得到职业和学习康复、家庭支持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和护理等综合性的干预,是非常有可能恢复劳动力的。至少我们希望读者诸君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障碍,有信心的去治疗和护理精神障碍病人,也希望读者的这份信心能够影响到所治疗和护理的精神障碍病人,使我们的病人能够重新振作起来,重返社会。
病人的性格、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学习或工作环境、文化程度等等,对疾病有直接或间接作用。但是这方面的情况并不容易了解,病人也往往不愿意和医护人员谈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方面的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很大,许多精神心理障碍固然是如此,躯体疾病也或多或少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忽视这些因素,即便有很有效的药物和很先进的治疗技术也不可能奏效。忽视精神护理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护理。临床护士通过临床工作实践,,都积累了一定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经验和应对方法。如果这方面的经验和应对方法不恰当,往往得不到病人的协作,与病人的关系也往往处理得不好,治疗护理可能也就很难执行得好。为了更好地解决医疗工作中的精神心理和社会问题,最理想的莫如非精神科护理人员也能够具有一定的精神科护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修养。因此,掌握精神科护理知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精神科的医护人员,而是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应掌握的。
全书共分十四章,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精神科护理的任务和工作内容、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的发展史,希望读者能够重点了解精神科护理的具体要求。第二章在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章节中介绍了精神疾病的病因学、诊断分类和症状学。第三章主要讲述了精神科护理基本技能,内容包括精神疾病护理常见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实用性出发,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精神科临床评估量表。在第四章至第十章分别介绍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点。第十一章重点介绍了精神科躯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心理治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告诉护士如何在护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治疗。现代精神科理论认为精神康复是精神障碍治疗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第十三章专门介绍了精神障碍的康复。最后在第十四章我们依据精神卫生法,介绍精神障碍的伦理和法律相关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都是工作在高等院校或者附属医院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疗护理专家。但是,精神障碍是一个极端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疾病在不同的条件下差异很大,不一定都符合书本上的典型描述。各位编者尽可能使本教材传授的是最新、最可靠、最科学的信息。编者们相信,本教材无论是对在读的医学本科生、研究生、精神医学工作者,以及需要参加晋升晋级的考试人员,都是一本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书。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或谬误,恳请各位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日后修正,使之内容更到位、更实用,使本书将来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