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 王秀丽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健康传播”涉及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通过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影响个人、社区、患者、医疗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等多元群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改变个人观念和行为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最终改善社会的总体健康状况。
《健康传播》的写作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结合实践介绍健康传播领域的关键理论和核心议题,另一方面借助理论分析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主要介绍健康传播领域的常用理论;第二部分“核心议题”涵盖媒介环境与健康传播、医患沟通、健康报道、健康素养、健康政策倡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共沟通、健康传播策划等领域的内容;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主要结合核心议题,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健康传播》特色:一,扎根本土做研究,着重探讨健康传播在中国语境下面临的核心问题与挑战。二,建构跨学科的理论系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主要立足于公共卫生视角,或者仅限于传播学科内部的理论梳理,该书打破健康传播理论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的学科界限,对涉及的重点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和阐述。三,提供与时俱进的研究案例支持。该书所选取的研究案例均为近年发生的社会事件或热点问题,作者希望在探讨普适性传播规律与技巧方法的同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下所处的媒体环境。
作者简介
王秀丽,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传播学硕士,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大众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传播、社会化媒体、公共关系等。目前主持多项健康传播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已出版独著《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主编《微行大益: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益变革与实践》,有独立译著《传播法判例: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曾获北京市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文史组一等奖及最佳教案奖,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并于2017年荣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
第一章 健康传播理论概述
第一节 健康传播研究的两大取向
第二节 健康传播研究的常用理论
第二部分 核心议题
第二章 媒介环境与健康传播
第一节 表演性媒介
第二节 再现性媒介
第三节 机械性媒介
第四节 数字性媒介
第五节 健康传播的媒介生态
第三章 医患沟通
第一节 医患关系概述
第二节 媒介环境中的医患沟通
第三节 “中国式”医患沟通的现状及改善策略
第四章 健康报道
第一节 健康报道的类型
第二节 健康报道的基本原则与伦理规范
第三节 健康报道的生产
第五章 健康素养
第一节 健康素养概述
第二节 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
第三节 当代中国健康素养状况及提升策略
第六章 健康政策倡导
第一节 健康政策倡导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健康政策倡导的主体与客体
第三节 健康政策倡导流程与策略
第四节 中西语境下政策倡导的区别
第七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共沟通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沟通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沟通策略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沟通中的常见问题
第八章 健康传播策划
第一节 明确传播目标
第二节 确定传播对象
第三节 制订及实施传播计划
第四节 传播效果评估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第九章 残障议题的健康报道
第一节 残障理念的变迁
第二节 残障议题的媒介框架
第三节 如何报道残障议题
第十章 结核病议题的健康传播策划
第一节 结核病议题传播的困境
第二节 结核病议题的传播策划
第三节 健康传播从业人员如何提升传播策划能力
第十一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沟通
第一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沟通简况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沟通策略
第三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共沟通策略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本教材的写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希望读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够了解并掌握健康传播领域的关键理论和核心议题,为从事健康传播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能够正确地分析、解决相关健康问题,在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的同时促进社会健康和福祉。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也就是第一章,主要介绍健康传播领域的常用理论及其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第二部分为“核心议题”,共包括第二章到第八章这七章的内容。第二章“媒介环境与健康传播”梳理了不同媒介技术下健康观念的演变脉络,并探讨了媒介技术对健康传播的影响。第三章“医患沟通”概述各类媒介对医患沟通的呈现,并重点分析了“中国式”医患沟通的现状、成因与影响,提出了改进医患沟通的基本路径与策略。第四章“健康报道”概述健康报道的概念、作用、基本类型、生产和传播流程及策略等,明确了健康报道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规范,以及不同主题健康报道的特点、现状与问题。第五章“健康素养”在厘清健康素养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健康素养调查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及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健康素养的相关策略。第六章“健康政策倡导”概述了公共政策、健康政策与政策倡导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健康政策倡导的意义与基本价值,并介绍了在中国的公共健康领域进行政策倡导的常规流程和策略方法以及中西语境下公共政策倡导的异同。第七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共沟通”聚焦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沟通目标、原则、策略与常见问题。第八章“健康传播策划”重点介绍了健康传播策划的基本概念与流程、传播策略制定的各个基础环节,以及健康传播效果评估的意义和流程。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主要结合第二部分的几个核心议题,选取了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包括第九章到第十一章的内容。第九章“残障议题的健康报道”,聚焦健康报道中的残障议题及其媒介报道框架和现状,提出了残障议题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第十章以结核病议题为典型案例,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和形式开展结核病防控领域的传播策划和政策倡导。第十一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探讨中国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沟通策略及其优势与不足。
前言/序言
在传统观念中,健康常常被定义为没有疾病,或没有与疾病相关的身体症状。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中,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还包括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即身体、心理、社会和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之间能够相互平衡的一种全面健康状态。①我国于2016年印发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其目的在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规划纲要》中特别指出:“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②而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就必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并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健康传播活动。
一、什么是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包含与健康相关的所有人类传播活动,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其他创新的技术手段向公众传播健康信息,提高公众对健康议题的认知,从而改变个人观念和行为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③健康传播是对健康信息的准确解读、战略传播和批判性评估①,旨在将医疗和健康专业知识与公众及其健康问题联系起来,使相关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解决健康问题,在医患沟通、健康促进、媒体议程设置、预防性健康运动以及健康政策倡导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②。
作为传播与健康领域的接口,健康传播越来越被视为改善个人和公共健康的必要因素。③在流行病与新型疾病不断出现、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持续增加、许多国家步入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健康传播作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正在成为传播健康信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改善公众总体健康状况的一门重要科学。同时,作为促进公众健康的一种社会干预手段,健康传播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工作中,包括:通过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做好风险传播和公共沟通,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④;鼓励最佳临床实践的广泛使用,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以及管理多部门的、复杂的医疗系统;等等。
健康传播的首要功能是支持科学转化为实践,并将有关健康问题的信息与潜在的解决方案联系起来,在个体、社区和社会多个层面发生作用。在个体层面,有效的健康传播可以提高个人对健康风险及解决方案的认识,提供动力和技能,将个体与支持网络联系起来,形成积极的态度;在社区层面,有效的健康传播可以影响决策者和公共舆论,改善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供给,优化社区的健康氛围;在社会层面,通过影响个人和社区的价值观和态度,健康传播最终有助于健康规范和健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⑤
二、健康传播学科发展
健康传播研究是一个涉及理论和实践的跨学科领域,通过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影响个人、社区、患者、医疗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等多元群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最终改善社会的总体健康状况。
健康传播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1年美国心脏病学专家杰克·法夸尔(Jack Farquhar)和传播学家内森·麦科比(Nathan Mae coby)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Stanford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Program,SHDPP)通常被视为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1972年,国际传播学协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ICA)成立了“治疗传播兴趣小组”(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Interest Group),并在1975年举行的国际传播学协会的年会上更名为“健康传播分部”(Health Com-munication Division),迈出了健康传播研究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健康传播专业书籍、学术期刊、专业课程和学位项目的出现,健康传播研究领域获得了迅速发展。1984年,第一本健康传播的理论著作《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Health Communication:Theoryand Practice)出版,此后,多本健康传播相关教材和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与此同时,包括明尼苏达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在内的美国多所大学相继设立了健康传播相关的专业课程、硕士以及博士学位项目,培养了大批从事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的从业者。1989年,健康传播领域的第一本学术期刊《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创刊;1996年《健康传播学刊》(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创刊,标志着美国的健康传播研究开始进入稳步推进、成熟发展的阶段。
我国的健康传播实践与研究最初并非起源于传播学界,而主要来自健康教育学界。1987年召开的“全国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传播学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并探讨了宣传、教育与传播的关系。1985年创办的《中国健康教育》是中国第一本侧重健康教育的专业期刊,也成为中国大陆率先介绍健康传播研究的期刊。④中国的健康传播实践主要依托卫生系统中的宣传机构,1986年成立的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负责全国健康教育与卫生健康新闻宣传工作的技术指导,承担全国健康教育与卫生健康新闻宣传大型活动的组织实施及信息管理、媒体联系、业务培训等有关技术和服务性工作,并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于2008年9月更名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直属卫生部(2018年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并于2021年2月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