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为什么要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为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最著名的大众心理学著作《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六种语言,畅销全球。但早年在其引进国内时,先后经历的几版译作在图书市场上的反响都很一般,直至2020年由译者陈赢翻译,果麦文化和天津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行的版本问世,才在国内图书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其中运营推广的作用无可辩驳,但在疫情缺失的三年时间里,民众迅速扩大的心理需求才是至关重要的推力。于是在图书推广铺天盖地的情况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同其他想读的书一起被我加入了购物车,收到后便堆垒在待读的“书堆”里。

  再想起这本书还是因为前阵子北京的好友向我了解有关“心理咨询”的事,作为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的科班生,对于心理学的了解的确要比普通人多上一些,对于心理咨询也有相对全面的认知。但老实讲自己了解是一回事,如何阐释让他人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何况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又是与心理学无关的工作,因此便想起搁在一旁的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将它推荐给好友前,打算自己先通读一番,毕竟对于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而言,让他耐着性子去读一本书并不是种愉快的体验。

  「关于这本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本阐释心理咨询疗程的入门级科普书籍,个人认为读者只要经受过完整的义务教育,具备相应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就能够明白“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大致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书中出场的几个主要人物:蛤蟆、河鼠、鼹鼠和獾,它们的人物基本设定来自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经典童话《柳林风声》,不过只是借用了人物形象,没有读过童话故事也并不会影响对这本书的阅读。至于书中出场的新角色咨询师苍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作者本人咨询经验的动物化缩影,以“来访者与咨询师”这种巧妙的关系设定加入到蛤蟆四人组的日常生活故事里。

  这本书虽然有208页,但字数只有十万出头,精巧的情节和简练的人物对话构成了整个故事。在短短的十六篇章里,交待了蛤蟆先生的抑郁症状,来自挚友的情感支持,来访者与咨询师间的沟通交流,蛤蟆先生逐渐扭转调整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状态,以及蛤蟆先生治愈后的变化。

  通篇故事蛤蟆先生与咨询师苍鹭之间进行了时间跨度较长的十次面谈,演绎展现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版。

  在蛤蟆先生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苍鹭提及了多个心理学的基础概念,以及心理咨询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几种“自我状态”,愤怒的情绪,倾听、尊重、移情等等。这些只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变化的一部分,展现的也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下标准的心理咨询疗程,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因人而异”,通常都更为复杂,取得的成果也并不会像书中展示的“理想状态”。

  所以不建议抱着“读一读这本书就能完成心理自助和自愈”这样的心态来阅读,因为在合上书本时,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和巨大的心理落差。毕竟只是一本入门级别的大众心理学科普书籍,它并不能解决实质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落脚点终归还是在“来访者与咨询师的沟通”上的。

  作为一本“心理咨询”的科普类故事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有趣易读易懂的,阅读的过程,也是祛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让读者能够看清它。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因为只有在了解后,我们才能思考“自己和周围的人是否需要心理咨询与帮助”,并为此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