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第20版) [美] 理查德·格里格 著,王垒 等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编辑推荐

  1.《易》更三圣,《心》更三杰。鲁赫开创铸魂,津巴多发扬光大,格里格赋能认知。《心理学与生活》的开创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鲁赫,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从第8版开始加入作者团队并自下一版起成为第一作者。为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加入作为第二作者,并在本版成为唯一作者,主持本书修订工作。

  2.心理学基础教材典范之作。《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1937年,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是美国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被国内外数百所院校用作教材或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0年开始就将《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普通心理学”专业课及公选课的指定教材。自2003年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中译本以来,已累计销售150万册以上。

  3. 内容全面系统,学科体系完整:全书共16章,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既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生物基础、感知、意识、注意、言语、智力、认知过程等基本理论知识,也有学习、记忆、情绪、动机、人格、毕生发展、社会心理、心理障碍与治疗等具体应用板块。

  4. 紧跟学科发展,全面修订更新:进入21世纪,认知心理学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第20版加入了很多认知心理学的新成果和采用脑成像技术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此外,关于心理障碍与治疗的两章内容也按照目前世界通行的诊断标准即DSM-5,进行了全面更新。同时,与上一版相比新增了560篇参考文献和近120个贯穿全书的“研究特写”专栏,并新增或修订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与“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专栏。另外对新版的译文也进行了全面修订。

  5.国内一流的译者团队和专业的编辑团队。本书的翻译和审校工作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20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参与本书的8位编辑均拥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译者团队和编辑团队以更高更严苛的标准,对新版译文进行了精心翻译和六轮编校。

  6.国内权威学术机构和心理学家推荐。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本书列为推荐用书,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张侃研究员,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晓林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张建新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倾情推荐,并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语。

  7. 贴近生活与实践。《心理学与生活》为心理学注入生活之魂,每章都设置了“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专栏,既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也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地处理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心理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之间的平衡,并力图使每个章节、每个句子都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8. 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心理学与生活》要用坚实的科学研究来抵制“通俗心理学”和大众传媒中的错误观念,本书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向读者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帮助读者批判性地思考身边的信息,明智地甄别那些浩如烟海的研究和调查,得出符合研究目的和方法的可靠结论。

  9. 配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辅助材料:本书配有“停下来检查一下”“要点重述”“关键术语”等教学专栏,以提升读者的学习体验;书后附有练习题及答案,便于检查各章的学习效果。最后还列出了全部的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资料和延伸阅读。另外,我们还将为采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提供教学PPT、教学手册、题库等教学辅助材料。

  10.大开本四色全彩印刷。本书采用单栏留白,便于读者在边栏记录阅读感想。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插图、表格、漫画、照片,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激发阅读和学习兴趣。内文采用纯质纸四色全彩印刷,阅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手不释卷.

  内容简介

  《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0年起就一直采用本书作为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进行了精心翻译。正如时任北大心理学系主任的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第16版和第19版)在国内出版20年来,累计发行突破150万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和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第20版既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延续了本书一贯的传统——将最重要的心理学见解应用于生活中。相比于第19版,第20版有了大幅的修订,新增了近120个贯穿全书的“研究特写”专栏,新增或修订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与“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两个专栏的主题或内容,更新了数万字正文内容和数百篇参考文献,以反映心理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同时,译者团队和编辑团队以更高更严苛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精心翻译和编校。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作者形象地将学习《心理学与生活》的过程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选择它,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祝您好运!

  作者简介

  理查德·格里格于1984年获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认知心理学教授。在此之前,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在那里获得了 Lex Hixon 社会科学杰出教师奖。格里格发表了大量有关语言使用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鉴于格里格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专长和突出成就,自《心理学与生活》第14版起,本书作者菲利普·津巴多邀请格里格加盟本书作者团队,并自第16版起由格里格担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格里格教授非常珍视这份信任,在之后历次修订再版中,不断充实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

  精彩书评

  自2003年《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20年来,这部书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20版又增加了不少新的重要内容,比如新增了100多个“研究特写”,更新了“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对中国读者全面看待和汲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有莫大的帮助。这部集大成的心理学教科书能出到第20版,足见它是您值得拥有的知识宝库。

  ——张 侃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心理学与生活》一书风靡全球,对初来心理学的学子以及对人性与自我感兴趣的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最新版本,一如既往地以高质量的译文和精美的印刷从众多类似的书籍中脱颖而出,同时兼具知识的科学性和阐述的趣味性,使得此书成为经典。

  ——周晓林

  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国内陆续出版了多种心理学导论类的译著,居翘楚者仍是《心理学与生活》一书。《心理学与生活》一方面精心地维护心理学知识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更贴心地粘合心理学与普通人生活之间的裂痕,从而让科学心理学具有了浓烈的烟火气,能够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寻各自的幸福。

  ——张建新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心理学是与生活联系特别紧密的学科。《心理学与生活》不仅一直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经典入门教材,在心理学日益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也是我们在生活中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探究社会的重要参考用书。

  ——苏彦捷

  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心理学经典教材,是几代中外心理学家群体的心智结晶,体现出心理人的心理精神——崇尚科学、传播知识、追求品质、造福人类。这部教材的设计体现了心理学的风格,具有可读、可视、可思、可悟、可行的特点。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生,《心理学与生活》就是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品质的经典之作!

  ——许 燕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目录

  前言 xiv

  1 生活中的心理学 1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2

  统计学附录 42

  3 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基础 52

  4 感觉与知觉 86

  5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130

  6 学习与行为分析 158

  7 记 忆 189

  8 认知过程 228

  9 智力与智力测量 269

  10 人的毕生发展 294

  11 动 机 338

  12 情绪、压力与健康 368

  13 理解人类人格 407

  14 心理障碍 442

  15 心理治疗 482

  16 社会心理学 516

  练习题 561

  “停下来检查一下”答案  579

  专业术语表  588

  参考文献  613

  精彩书摘

  以下摘自《心理学与生活》(第20版)第一章“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为何独具特色

  要领略心理学的独特性和统一性,你必须了解心理学家们界定这一领域的方式,以及如何确定研究与应用的目标。我希望你在读完本书后能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本节将使你对其意义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定 义

  许多心理学家都在寻找下面这个根本问题的答案:什么是人性?心理学通过考察发生在个体内部的过程、探究从自然或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力量来回答这个问题。据此,我们把心理学(psychology)定义为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定义中的关键部分:科学、行为、个体和心理。

  为了确保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的每一个结论都必须建立在根据科学方法的原则收集证据的基础之上。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由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组成。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我们在第2章介绍心理学家如何开展他们的研究时,将会更加全面地阐述科学方法的特点。

  行为(behavior)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行为就是行动。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可观察行为。微笑、哭泣、奔跑、攻击、交谈以及触摸,这些都是你所能观察到的行为的明显例子。心理学家在特定的行为背景和更广泛的社会或文化环境中探索个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个体——一个新生婴儿,一名正在适应学校宿舍生活的大学生,或者一位因丈夫的阿尔茨海默病逐渐恶化而面临压力的女士。但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一只学习用符号进行交流的黑猩猩,一只走迷宫的白鼠,或者一只对危险信号做出反应的海兔。个体既可能在其自然栖息地也可能在实验室的控制条件下接受研究。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还认识到,不理解心理过程即人类的心理活动,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许多人类活动——思考、计划、推理、创造以及做梦——是在个体内部发生的。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过程是心理学探索最重要的方面。稍后你将看到,心理学研究者们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方法来研究心理事件和过程,从而使得这些隐秘的经验得以公开。

  这些关注点的结合决定了心理学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在社会科学中,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社会学家研究群体或组织的社会行为,人类学家则关注不同文化中行为的广泛背景。即便如此,心理学家也广泛汲取其他学科的见解。心理学家与生物科学研究者,特别是研究行为的大脑过程和生物化学基础的研究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研究兴趣。作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心理学中关于人类思维运作机制的问题,必然与计算机科学、哲学、语言学以及神经科学的研究和理论有关。作为一门与健康相关的科学,心理学与医学、教育学、法律和环境科学都有联系,心理学致力于提升每个个体的质量和集体福祉。

  对心理学家来说,现代心理学这种非同寻常的广度和深度恰是其乐趣的源泉,但对那些第一次探索这个领域的学生来说,心理学的这一特点无疑又成为了一种挑战。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远比你最初预想的要多得多,因此,你也将从这本心理学导论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学习心理学的最佳方式是学会持有与心理学家相同的目标。那么,就让我们开始讨论这些目标。

  心理学的目标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领域的基础。实现每一个目标都涉及哪些内容?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准确的观察。心理学家通常把这种观察结果称为数据。行为数据(behavioral data)是关于有机体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条件的观察报告。当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行为测量方法。

  为了研究个体的行为,研究者可能使用不同的分析水平——从最宽泛的整体水平到最细微的具体水平。比如,假设你试图描述你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一幅油画(见图1.1)。在整体水平上,你可能用标题“浴者”和作者“乔治·修拉”来描述它。在具体水平上,你可能会这样描述这幅画的特征:一些人在河岸边晒太阳,其他人正在戏水,等等。而在非常具体的水平上,你可能会描述修拉为创作这幅画使用的技巧——画中细微的小点。各个水平上的描述都回答了关于这幅画的不同问题。

  心理学描述的不同水平也针对不同的问题。在心理学分析最宽泛的水平上,研究者探索复杂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作为整体的人的行为。在这个水平上,研究者可能研究暴力的跨文化差异、偏见的根源、精神疾病的影响。在下一个水平上,心理学家关注更为狭窄和精细的行为单元,比如对交通灯的反应速度、阅读过程中的眼动以及儿童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语法错误。心理学家还可能研究更小的行为单元。他们可能通过确定大脑中存储不同类型记忆的部位、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负责视觉或听觉的感觉通路来探索行为的生物基础。每个水平的分析提供的信息对心理学家希望最终描绘出人性的全貌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论观察的焦点宽窄如何,心理学家都努力客观地描述行为。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研究者的期待或希望去收集它们,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每一个观察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观观点——偏差、偏见和期望——带进观察中,所以防止这些个人因素混淆和扭曲数据非常重要。你将在下一章看到,心理学研究者已经发展出很多技术和方法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感知的信息,而解释却刻意超越可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核心目标是找到行为和心智过程的规律模式。心理学家希望发现行为是如何运作的。当实际发生的情形出乎意料时,你为什么会发笑?什么情况会导致一个人试图自杀或实施强奸?

  心理学的解释通常认为,大多数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动机、智力水平或自尊。这些内在决定因素告诉我们有机体的一些特殊性。其他因素则在外部起作用。例如,一个孩子试图取悦老师以赢得奖励,或者一名陷入交通堵塞的司机变得沮丧且心生敌意。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之外事件的影响。当心理学家们寻求行为的解释时,他们几乎总是同时考虑这两类因素。例如,假设心理学家想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开始吸烟。研究者可能会考察以下这些可能性:某些个体特别倾向于冒险(内部解释),或者一些个体承受了大量来自同辈的压力(外部解释),抑或爱冒险的性格和情境性的同辈压力都必不可少(综合的解释)。

  心理学家的目标通常是用一个潜在的原因来解释多种行为。请看这样一个情境:你的老师说,要想得到一个好分数,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常参加班级讨论。你的室友虽然总是对课程做了很好的准备,却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或自愿发言。老师批评他缺乏学习动机,并且认为他不够聪明。这个同学也会参加晚会但从不和陌生人说话,在自己的观点遇到不太了解情况的人的质疑时也不公开辩解,而且在餐桌上几乎从不聊天。你对此的分析是什么?什么样的潜在原因可能引起这一系列的行为?会不会是害羞?像许多极为害羞的人一样,你的室友不能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式去行动(Zimbardo & Radl, 1999)。我们可以用害羞这一概念解释你室友所有的这些行为模式。

  为了建立这样的因果解释,研究者必须经常参与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来检查不同种类的数据收集。神探福尔摩斯从一些零碎的证据中就能推断出准确的结论。类似地,每个研究者都必须运用有依据的、合理的想象,把已知和未知的事物创造性地整合起来。一位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使用自己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和先前研究者对同一个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结果。许多心理学研究都试图对不同的行为模式做出准确的解释。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关于一个特定行为将要发生或一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陈述。对某些行为方式背后原因的准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如果我们相信你的室友是害羞的,我们可以有信心地预测,当他被要求在一个人数众多的课堂上发言时会感到不自在。当对某些行为或关系提出不同的解释时,通常会根据它们能做出多么准确而全面的预测来对这些解释进行判断。如果你的室友很乐于在课堂上发言,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的判断了。

  正如观察必须非常客观,科学预测的措辞也必须足够精确,以便能对其进行检验,若证据不支持就予以拒绝。例如,假设研究者预测,一个陌生者的出现会导致特定年龄以上的人类婴儿和幼猴表现出焦虑。我们可能想通过考察“陌生者”这一维度来使预测更加精确。如果这个陌生者也是一个婴儿而不是成人,或者这个陌生者是同一物种而非不同物种,那么人类婴儿或幼猴表现出来的焦虑会更少吗?为了改进未来的预测,研究者会创造环境条件发生系统性变化,然后观察这些变化对婴儿反应的影响。

  控制发生的事情 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强有力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启动行为,维持行为,停止行为,以及影响行为的形式、强度或发生率。如果我们根据一个对行为的因果解释能够创造出行为得以被控制的条件,那么这个因果解释就是令人信服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家提供了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质量的途径。贯穿《心理学与生活》全书,你可以看到心理学家为了帮助人们控制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而设计出的各种各样的干预措施。例如,第15章讨论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你将看到人们如何运用心理力量,消除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建立健康的行为(如有规律地运动)(见第12 章)。你将学到什么类型的教养行为能帮助父母与其孩子保持牢固的联结(见第10章);你将了解到是什么力量使得陌生人在危急关头不愿伸出援手,以及又当如何来克服这些力量(见第16章)。这些只是心理学家运用他们的知识来控制和改善人们生活的广泛场景中的一小部分例子。在这方面,心理学家是一个相当乐观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任何不合意的行为模式几乎都能通过适当的干预而得到矫正。《心理学与生活》也秉持同样的乐观精神。

  前言/序言

  《心理学与生活》第20版中译本即将问世,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就在为这个最新译本写序的前几天,有人问我,如何分散注意力,减少紧张。方法是背诵,比如《滕王阁序》,但如果已经会背了,要改为手写。为什么会背了就要改为写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分散注意力,就要从事另一项活动,而所从事的活动本身必须能占据足够的注意资源。然而,要占据足够的注意资源,所选的活动不能太熟练,因为那样的话,它几乎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无须分配过多的注意力。如果能把《滕王阁序》背得非常熟练,甚至都不用走心,那就不会占用太多的注意力资源,也就起不到分心的作用。

  所以,按照心理学的原理,这时可改用手指,以练习书法的方式,在桌面或膝盖上抄写《滕王阁序》。这就不容易了,因为你必须用眼睛紧紧地盯着手,看如何走笔,看清每一笔每一画,看清字的间架结构是否精准。这就需要付诸极大的注意力资源,因为你其实看不到写的任何东西,只是根据走笔的轨迹来判断每一个字写得好不好,这是非常耗神的,也就成功地起到了分心的作用。

  这就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有效运用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每一位读者,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它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而学好这门科学,需要一本好的教科书。

  说起来,《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科书从最初2003年翻译出版第16版,到现在第20版问世,整整过了20年!这前前后后,中国心理学经历了非常不容易的发展,特别是这20年和之前的20年相比,《心理学与生活》的出版好似个分水岭,令人感慨,我不妨就借用《滕王阁序》来解读一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里,我国心理学的经历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令人有那种“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感觉。那时候,学心理学的人很是少见,书店里的心理学书籍更是不多,社会公众对心理学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带有偏见,以为心理学就是算命的,以致一些心理学人都不好意思向周围的人披露自己是学心理学的。那时,心理学资料相当匮乏,好的心理学教科书一部难求。在那个年代,选择和坚持心理学确实不容易。它是个冷门儿,而且还遭受歧视。

  然而在那个年代,很多心理学人都在不断地坚持,无论是老一辈学者,还是刚入门的新人,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那个氛围下能够坚持下来,真的是因为热爱。

  本世纪初以来,也就是近2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及成功申办奥运,心理学开始走向一个新时代,“雄州雾列,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心理学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来越需要心理学,越来越多的人向心理学求索、奔赴,其势犹似“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心理学与生活》就是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诞生了它的第一个中文版,它是根据英文第16版翻译的。随后就有了第19版以及现在的第20版。可以说,《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科书的一次又一次翻译出版,是中国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的见证。

  心理学是一门可以帮助每一个人的科学。它每帮助一个人,助力人们更高效、更快乐、更健康、更精彩,其意义就越发凸显和宏大。而每一个人学习、运用心理学帮助自己,也就是帮助了心理学。

  而今,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显学,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了这门学科,渴望学习心理学,希望得到心理学的帮助。在今天,如果你认识的某个人是搞心理学的,你会觉得庆幸,你知道你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帮助、支持。心理学已从40多年前的“调味品”,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现如今,如果你不懂点心理学,都不好意思,都没底气和别人谈人生。

  这一切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心理学学术与生活实践不断结合的必然,正所谓:学术与民生齐举,知识共实践一堂。《心理学与生活》来到第20版,原作者之一津巴多教授年事已高,不再参与写作了。但这部教材的精彩依然如故,它保留了原书的所有特色,同时又充实、平衡了最新的心理学进展和材料,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全书16章,涵盖了心理学的四方上下、古往今来,既有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生物基础,又有感知、意识、注意、学习、记忆、言语、能力、情绪、动机、人格,以及毕生发展、社会心理、心理异常与治疗等具体板块。全书论道精巧,得科学之美感,内容厚实,享生活之亲近,可以说是给读者的一份大礼。

  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兴趣及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在不影响全书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我们在中译本中对极少部分做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心理学学习和应用的特色与需要。

  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同事们!我们的翻译团队在过去20 年中始终精诚合作,相互支持。他们都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和社会服务工作,他们在繁忙之中抽时间来从事翻译工作,实属不易。我在每一版的翻译工作中与每一位同事沟通时,都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我对他们的热情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特别感谢新曲线出版咨询公司的刘力先生、陆瑜女士、谢呈秋女士、陶建胜先生、刘冰云编辑以及其他各位参与相关编辑和设计工作的同仁们,他们的辛苦付出,执着、敬业,令人赞赏。还要感谢出版社和版权方的同仁们,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这本教科书也不可能顺利付梓。

  祝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这本教科书为此付出绵薄之力。相信各位读者会喜欢这本书。希望这本书为各位读者的人生提供重要的帮助和支持,成为生活中的好伴侣、好帮手!

  译者团队

  2023 年8 月

  致中国读者

  1984年秋天,我第一次以助理教授的身份教授心理学导论。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每个重要的主题整合到一两个章节中。我记得我在图书馆花了很多时间,为每节课搜集材料,努力确保我既能充分地向学生们介绍经典的内容,又能恰当地展示学科的最新发现。我希望我的学生每上完一节课,都急切地渴望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学生们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解释这门课如何让他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或许还能更好地掌控生活时,我非常高兴。

  在开始教学生涯的大约十年后,我接受了与著名学者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共同撰写《心理学与生活》的机会。作为他的新合著者,津巴多教授要求我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经验来编写这部教科书。重要的是,津巴多教授和我在心理学教学方面有着相同的基本价值观。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心理学研究。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期末考试后还能长久地记住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我现在成了《心理学与生活》一书的唯一作者。然而,这本书仍然完全是在津巴多教授和我共有的价值观的启发和激励之下完成的。

  《心理学与生活》的某些部分在过去30年里几乎没有变化。例如,我很高兴教给我的学生关于巴甫洛夫和他的狗的知识,就像我在大学一年级时学习这些材料一样。《心理学与生活》的其他部分则有了更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世界各地研究者的非凡创新和深刻见解。例如,当我开始教学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向我的学生展示大脑如何工作的影像。总的来说,我希望《心理学与生活》吸纳了我从这一领域40年亲身经验中获得的智慧。

  最近,我在石溪大学见到了一位曾在中国使用《心理学与生活》作教科书的学生。她带了她的那本让我签名!我们就她上过的心理学导论课聊得不亦乐乎。我敢肯定,她的教授如果听到这名学生对这门课所表达的所有赞扬,一定会兴奋不已。这名学生还透露,在《心理学与生活》的帮助下,这门课激励了她将心理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在我数十年的教师和写作生涯中,能与这些优秀的学生分享心理学是我莫大的荣幸。

  理查德·J. 格里格

  石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