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人性、社会与被塑造的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俄乌冲突的重磅力作!

  《战争:人性、社会与被塑造的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俄乌冲突的重磅力作!

  《战争:人性、社会与被塑造的历史》由加拿大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创作,巴扬翻译,岳麓书社出版。麦克米伦是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牛津大学国际历史系的名誉教授和多伦多大学历史学教授,2021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军事写作终身成就文学奖,代表作《缔造和平》斩获多个奖项。从“和平”到“战争”,是作者对战争的深入思考。

  一提起“战争”,就有诸多悖论在其中,也有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其中。对于人类来说,战争究竟带来了什么,是好是坏?人类究竟是倾向和平还是战争?战争对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又起到怎样的作用?随着文明和科技的发展,战争是否能够消除?战争对于处在和平的我们,对于战争已经成为遥远记忆或历史的我们来说,又代表什么呢?以及,战争真的离我们遥远了吗?

  其实,战争离我们很近。其一,战争并没有消失,且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中,将来也会发生。“自1945年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一年是不发生战争的”。对人类社会来讲,似乎战争才是常态,和平反而是反常的。其二,过去战争的影响对我们当下的语言、文化、社会都有影响和塑造作用。有的人会反思战争,有的人甚至会渴望战争。国家层面会对付出惨重代价的战争予以纪念日来铭记。战争会记录在历史课本,被一代一代青少年所学习。值得铭记的战争会被影视化,让无数的后辈被先烈的热血和牺牲精神所鼓舞。甚至好些文学经典,也因为战争而催生出来。战争的影响其实无处不在,但“远离战争”的我们却并不认真的思考战争,我们觉得它只是在书本上、电视里、历史中,乃至别的地方。

  基于种种疑惑,为了剥开“战争”的迷雾,麦克米伦写下此书,从历史学、政治学、文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去探讨“战争”,取材从古希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九个章节审视战争。这九个章节分别是:《人类、社会与战争》、《战争的起因》、《方法与手段》、《现代战争》、《打造战士》、《战斗》、《平民》、《控制不可控之事》和《在我们的想象与记忆中的战争》。

  每一章都有着集中的探讨,有着足够的案例。拿第一章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所涉及的问题就很多,例如,人类是否变得越来越暴力?人类是否天生注定要互相争斗?社会本身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以及战争涉及的明显的悖论,如不断增长的国家权力和更庞大国家出现常常是战争的结果,但它反过来也能创造和平;又如,战争带来毁灭的同时,也在进行有益于部分或整个社会的变革,以及科技的发展。不得不让人怀着复杂的心情,面对战争之后的我们,正享受着战后社会与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战争,兼具高尚和丑恶。

  而战争的起因又多种多样,作者所列出来的就将近十个:绑架、爱情、宗教、王朝斗争、征伐、暗杀或谎言。这些显然还不够。而动机,作者仅列出四个:贪婪、自卫、情感和信念。但也足够完全。我们不知道战争何时会爆发,但一场战争或许会有预兆,需要有着矛盾和冲突的双方,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但遗憾的是,对小老百姓来说,我们对于战争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甚或,渴求一场战争,为之着迷。

  虽说战争是历史的一部分,本需要研究。但我们应当去反思“战争”,而并非将之停留在它是“历史一部分”上,只去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的某次或数次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人数、路线、后勤、医疗、器械、服饰等等。我们应当宏观的思考,结合人类、人性、社会,去“了解战争的起因、影响,以及如何结束它、如何避免它”。我们要对战争给予更多的思考,且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关注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