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 【美】本尼迪克特.凯里著 玉冰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如何学习》

  【美】本尼迪克特.凯里著 玉冰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01大脑是个“电影摄制组”

  任何一件事物,一旦进入大脑,大脑便会当即对其作出回应,并在最快时间内添加上它所作出的判断、赋予事物的意义以及说明。之后,大脑还会对这一切进行“重整”,并思索:“老板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大脑会对原始胶片再度仔细推敲,以确定该从何处做出怎样的剪辑,从而使这段“胶片”最恰当地嵌入“整部电影”。

  02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遗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遗忘另一个很大的正面作用与上述主动过滤的完全不同。正常的遗忘,也就是那种被动的、让人为之哀叹的记忆衰退,其实也有助于继续的学习。

  遗忘的这一特性很像我们的肌肉锻炼:当我们提取储存的信息时,威力能强化“习得”,一定程度的“损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一星半点的“遗忘”,对长远的学习就没有任何好处。这就跟锻炼之后的肌肉一样,先损耗,后增长。才刚学过的就忘掉了很多,刚接触某个新课题时尤其如此,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不专注,也不是个人本身的特点,相反,这证明大脑正以其恰当的方式工作着。

  03记忆的特点

  001没有任何细节会彻底丢失。记忆是不会“丢失”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变越淡,直至踪迹全无。准确地说,“丢失”了的其实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来的记忆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

  002记忆提取的“踪迹”每一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远如此。大脑并不会像电脑那样,把数据、想法、体验等先储存起来,等我们点击文件名时,每次都显示出完全一样的画面来,大脑的做法固然是把它的感知、想法、得到的资讯等都放进记忆网中,可是,每当这些记忆往外冒时,“泡泡”的组合总会略有不同。还有,这段刚刚被提取出来的记忆并不会从此替代掉上一次的存储内容,而是与之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重叠在一起。我们不仅会忘记曾经一度记得的东西,我们也同样会记得曾经一度被遗忘的东西。

  003记忆的增长。记忆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同时朝着增加以及衰减的不同方向发展。

  记忆并非只沿着单一的方向一路消退下去,它还有另一条走向,被巴拉德称为“回想”,这是一种记忆的增长:记忆里会自动冒出一些我们并不记得曾学过的词语、数据等。

  004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得越扎实。

  04环境背景的变换大大提高记忆力。

  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段。拿着吉他到外面去,去公园,去树林。换一家不同的咖啡店,换一个不同的练习场。… … 这样实践的本身就能强化你的学习,让你学得东西越发不必依赖周遭环境。

  无论你改变了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只要你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会有效。丹尼尔.威林厄姆是一位指导课堂学习技巧应用的顶级权威,他曾经这样建议自己的学生:备考复习时,不要直接照着笔记复习。他对我说:“我告诉他们把笔记放到一边,重新整理学习材料,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重点概述来。这样做,会强迫你把学习材料都过一遍,而且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过一遍。这正与变换局部环境的做法异曲同工。

  05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研究学习科学的学者们指出,习惯于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学习成绩从这学期到下学期的变化往往很戏剧化:“下学期才刚一开始,上学期学过的东西就已经全都不记得了。”“他们简直就像是从未学过那门课程一样。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考试的日子离得越远,也就是说,你需要保持记忆的时间越长,那么第一次学习与第二次复习之间的间隔越大,效果也就越好。“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

  备考的最佳复习间隔

  待考时间 两次学习间隔时间

  1星期 1~2天

  3个月 1星期

  3个月 2星期

  6个月 3星期

  1年 1个月

  06先考试后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001比约克夫妇“必要难度“原则: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地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的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而”熟练度“却恰好是这一原则的反作用: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002用心回想。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后尽量用心去回想刚才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比直接再看书要更好。如果我们‘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词句,那几乎可以肯定下次还能再想出来;而如果我们’直接再看书‘,那么下一次很可能还是离不开书。“学习与背诵的最佳时间配比:先花1/3的时间去学去记,剩下的时间则要用来凭记忆背诵。

  003考试是一种学习方式。它能调整我们已经记住的内容,令大脑以不同的方式将其重新组织一遍,而这一番调整的结果就是大大提高我们下一次考试的成绩。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课文、名称、公式、技能等任何东西,所要付出的努力远比直接重读一遍或者重学一遍要多得多,而这份额外的努力则加强了这些记忆的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这样做之所以能对数据信息或者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正是因为我们并非简单地重温了一遍,而是自己把它们从脑海中“提取”了出来。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使你的大脑能以更高要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印在了脑中。更直白说,跟直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脑子里去。

  004只有你真正当了老师、必须对别人清楚地讲述出来时,你才会真正吃透你要讲的东西。请记住:对着自己也好,对着他人也罢,把你学过的东西表述出来,这种简单的做法并非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自考”方式,它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式。这比你继续坐在那里盯着重点划线的效果肯定要更好,至少能高上20%~30%。更划算的是,这样的练习还能消除我们前面讲过的“熟练度错觉”,让你能真正看清哪些地方你还不知道,哪些地方你还有疑惑,哪些地方你已经忘记… … 立竿见影。

  07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001顿悟时刻。“顿悟”。按照文字的定义来说,这样的问题要求你不断变换视角,最终找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来才能解决问题。或者用大白话说叫“啊哈!”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他放手之后、在他并非专心思考的时候,忽然意外地出现。每一次这样的顿悟体验都清晰地沿着一系列的内在历程一步步走到顶。沃拉斯把这一步步的内在历程称之为一个个“抓取步骤”。

  第一步骤叫准备期。这一阶段可能以小时计、以天计,甚至更长久,是一个人用来琢磨某个逻辑难题或者创新课题的时间。

  第二个步骤叫孵化期。这要从你把问题搁到一边去的时候算起。先把难题放到一边的作用就是让你放下刚才自己已经想过的所有思路,让大脑里的意识不再指手画脚,从而给潜意识一个自己去琢磨的机会。比如去散步、小憩、逛酒吧、读闲书乃至做饭。大脑在“离线状态”下还围绕着那个课题继续工作,不时加上一两个老早装在大脑里但一时没能想到可调用出来的想法。

  在孵化期,大脑对周围任何可能与解决问题相关联的信息都很敏感:落地钟里的钟摆、透过窗户看到的院子里的秋千,乃至自己来回摆动的胳膊。研究“顿悟”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实在做不下去的时候,休息一下,很多时候都能有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第三个步骤叫顿悟期。这就是你“啊哈!”的那一刻,疑团尽散、妙招终于忽然钻出来的那一刻。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步骤叫验证期。这一步骤是要复核并确认得到的结果是否真能行得通。

  002渗滤:适度中断,预冲向前,先退一退。

  渗滤的第一要素,就是一直被我们当作学习敌人的东西:打断。

  “蔡家尼克效应”与打断的重要意义。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会生出一种动力来想要一口气做完那件事,而这种动力会随着事情临近尾声而变得越发强烈。“想要完成某件事的欲望,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算不上是欲望,”“但是到了后来,当你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时,‘要做完它’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渴望。

  大多数时候,被人打扰是件很让人讨厌的事,尤其是在一件要紧的事情正忙到一半的时候,偏偏来了一位好管闲事的邻居、一只吵着要出门的猫咪,甚至是一个兜售生意的电话… … 。这恰恰是狄更斯最擅长使用的小说技巧,每章都给你留下一个扣人心弦的尾巴。这样的中断在你心里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根据蔡家尼克效应,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把这些未完结的章节、剧集、项目给推到局域前列的首要位置,让我们满心牵挂它接下来到底会如何。

  第二要素是被调动起来的、不断到处搜索的感知系统。一旦脑海中有了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比如这次实验中,是一杯水,该目标便会调动起我们的感知,以求能实现它。而这一调动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看向什么、关注什么。可见,一旦某个目标被“激活”,它便能盖过其他一切,调动起我们的感知、思维甚至是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这便是渗滤的第二要素。

  渗滤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有意识的反思

  所谓渗滤,其关键就在于一直保持着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来,关注跟手种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联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戴夫利教学案例:戴夫利让学生把自己在调研过程中的感受都写下来,写下他们对所用的调研资料、杂志文章、人物访谈等的个人看法。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便随着这一篇篇笔记,随着他们慢慢积攒起来的知识得到了提高。她设计的“练习作业”以独特的自我打扰模式让那篇必须在期末上交的文章一直在头脑中“占据首要位置”。心中一直惦记着那个目标,使得学生的头脑一直处于“高度敏感档”,潜意识里和意识里都不断关注着与那篇课题文章相关的一切事物。

  在继续向前猛冲之前,先退下来,这并不等于就此放弃了应该完成的任务,相反,退下来意味着我心里会一直惦记着它。这就是渗滤的第一阶段,同时也开启了第二阶段,就是无意间采集数据与资料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听取自己的想法:我怎么思考、怎么分析这些收集起来的东西。渗滤要有结果,就须按照这三步的顺序好好走下来。

  08交替: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你仍然信奉刻意练习吗?“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越是能让训练方式变得更直接、更专精、更频繁或是更有效的改进,越能有助于人们尽快掌握,”施密特和比约克在报告中写道,“但是我们搜集到的这些证据说明,这种观念很值得商榷。”这里并不是说重复训练一无是处。我们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重复来熟悉一个全新的动作技巧或是学习材料。问题是一再重复能形成很强的错觉,让你以为新学的本领正迅速提高并达到了一个稳定的速度。而交替练习却给人一种进步缓慢的表象,跟单一重复的效果似乎没法比,可实际上随着时间的累加,交替练习所累积起来的进步要比单一重复多得多。从长远来看,单一技巧的重复训练反而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交替学习:培养大脑的应“辨“力。

  学习时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插到一起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不但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还能使我们更彻底地掌握好每一项内容。但最为困难的地方却在于我们不肯放弃对简单重复的固有信奉。

  交替学习非常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用在某些科目或者技巧上的效果尤其突出。不过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你在设计自己的交替学习方案时,一定要把新的科目或技巧跟学过、练过,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到一起。交替学习的功效就是让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真正的登山爱好者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一路上没什么麻烦,那就算不得探险。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大脑对发现不协调的地方天生敏感,“多伦多大学脑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因兹利希特说道,”一旦看到什么东西超出了正常秩序或范畴,大脑便会当即警醒起来,敦促潜意识更深入地处理刚接收到的这一信息:‘这东西怎么可能在这里呢?’“

  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谈到了睡眠,这章未做相关总结,个人觉得睡眠这块近期看到的另一本书《睡眠革命》讲的会更透彻~~后面看完会整理一下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