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精装典藏本 套装上下册) 曹雪芹 著,蔡义江 注 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自从1993年10月此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以《红楼梦校注》为名初版以来,不知不觉已过了近三十个年头。其间陆续出过两次新版-2007年作家出版社以《增评校注红楼梦》为名出版,2010年龙门书局以《蔡义江新评红楼梦》为名出版。每次出新版,都参纳学者朋友和热心读者的意见,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修订和补充,编排形式上也几经调整,最终形成现在这个面貌,算是“定本”了。
因缘际会,红楼梦研究,俗称“红学”,百余年来在中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影响波及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究其原因,是与这部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拥有广大而深厚的读者基础分不开的。人们喜爱这部作品,在被其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文学语言、丰富的生活场景和曲折的人物命运所打动之余,愿意进一步去了解蕴含在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探究隐藏于文本之中待解或难解的诸多谜团,这本《蔡义江新评红楼梦》,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此次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这本书,由于年龄和健康的原因,本人已无力对全书做全面修订。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同志对此书内容提出了细致中肯的意见,在小女蔡宛若的协助下,做了多处必要的修改完善,对文字、标点等的错讹也做了校订,使得这一版的内容和编校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在此对商务印书馆的同志表示感谢。借此机会,也对多年来对此书提供过支持和帮助的所有朋友,再一次表达衷心的谢意。
作者简介
蔡义江,1934年生,学者、著名红学家。195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大学),师承词学名家夏承焘。《红楼梦学刊》及中国红楼梦学会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创办团结出版社,曾任社长、总编辑及《团结》杂志主编。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长,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著有《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宋词三百首全解》《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唐宋词鉴赏课》等,编著《辛弃疾年谱》(合著),主编《红楼梦丛书全编》等。
精彩书评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本子。
——红学家 周汝昌
蔡著的*大特色在于不作标新立异之论,而力求客观平实,返朴归真。对于时下红学浮躁驳杂的弊端是一剂良药,套用鲁迅的话,可谓“正因平实,转成新鲜”。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吕启祥
“蔡本”把《红楼梦》作为小说经典联系作者人生详注细评,既高屋建瓴又独到细致,尤其诗词难点,蔡解为海内外首席。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 马瑞芳
目录
再版说明
前言
增评校注本修订重版说明
初版前言
校注凡例
甲戌本凡例
第 一 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 二 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 三 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第 四 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 五 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第 六 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 七 回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
第 八 回 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
第 九 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第 十 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第 十 一 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 十 二 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第 十 三 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 十 四 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 十 五 回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第 十 六 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第十七至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第 十 九 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 二 十 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蜜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 三 十 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第三十三回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
前言/序言
十余年前,我就想花大力气做成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注》,请友人帮我印好数千张田字格稿纸,准备写大(正文)小(批注)字用,且试着做了一回,很不容易,也很不满意。后来又非常难得地请到德高望重的顾廷龙老先生为我题了书签,其时他已九十三岁高龄了。可惜书未成,顾老就驾鹤西归了。
我为什么执意想做这么一部书呢?目的主要有二。
一、我以为历来有不少旧见、如今又有不少新说,都在误导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加之一些改编的影视、戏曲作品的影响,也容易令人在未开卷前,便对人物、情节有先人之见,不能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去读这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所以想把自己几十年来的研究心得告诉读者,希望他们能少受些迷惑,少生些误解。选题目写文章固然也是办法,但总替代不了逐字逐句地表述自己对全书的看法,所以才想到用传统评点派的办法来作“批注”。
二、书名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己卯、庚辰三种早期抄本中的脂评,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最珍贵、最重要的原始资料之一。这一点近百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识。但仍有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或说它是民国时期为迎合胡适而伪造的,或辱骂它歪曲了《红楼梦》思想。这在我看来实在是很可悲哀的事。鉴定是乾隆抄本,对行家来说并不困难,而伪造书籍却最不容易。更关键的是从乾隆时期到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尚未出现这种造假的社会普遍需求,即使能造出来也是绝对无利可图的。那时的人们多数只谈论故事写得怎样,对人物如何褒贬,并不关心小说的作者是谁,其家庭有何变化,他是依据哪些素材写成的。我以为到目前为止,因为脂评情况复杂,许多问题还有待搞清楚,所以总体上看,它的价值仍是被大大低估而不是高估了。有些人只是粗略翻看,以为脂评所言不合自己的理解,观点并不高明,便不屑一顾。这实在是很轻率的态度。脂评与作者思想有距离,这并不奇怪。但脂砚斋绝非平庸的评点者,这且不论。脂评有两点是后来人所无法企及的:一是他们是作者的亲友,对作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也提供了不少可供研究的线索;二是他们读到过或部分读到过作者全书的原稿,即使有的未读到后来不幸“迷失”的那部分文字,也知其结局大概。光凭这两点,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吗?所以我将它当成研究的原始资料,而不同于后来各家的评点。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将自己对脂评的理解,作必要的阐释。
2007年某日,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的田旭先生来舍下商谈,盛情邀约我为他们写一部关于《红楼梦》的书稿,提出的要求与我原来计划想做的书相近,所以很快就谈妥了。唯书名要按照他设想的叫《蔡义江新评红楼梦》。我初时觉得过于张扬,不如低调些好。转而一想,人家也有人家的道理,还是尽量尊重田总的意见为好,所以用了现在这个书名。我把别的写作的事都停了下来,开始撰写书稿。我先将赶出来的近二十回初稿交给书局征求意见,看看哪些不符合要求,需要改进。问题是明摆着的:我将主次倒置了,只要是脂评,我几乎全部抄录了,占了大部分篇幅。这一来,自己写评的余地就很少了,有时只能对所录脂评作些阐述。倘若自己仍放开手脚加评,评语的总量文字就太多了,与正文不相称,怕读者也不耐烦看。
我与张书才兄商讨书稿的写法。他十分肯定地说,书名既称“新评”,自当以自己的评为主,这样才有意思。重要的脂评可以引录,有的也不妨采其意而用自己的话来说。我采纳了书才兄和书局的意见,放弃了原来的路子,改为以我为主,将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但对脂评仍持尽量尊重和保留的态度。
一天,当今很有才华且酷爱《红楼梦》、写过《黛玉之死》等小说的著名女作家西岭雪来访,我也与她谈起写书稿的事。她是另一种意见:脂评不要选录,要全录,一条也别遗漏,这样才能提高学术价值。我完全理解她特别看重脂评价值的想法,且与我最初的打算一样。但事实上做起来困难很多,且未必能处理得妥善,还不仅仅是字数多少的问题。
各种脂本上评语的情况相当复杂,对“脂评”应属的范围,研究者的理解,也有宽有严,其中有的是有价值的,也有的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据我多年研究,这些评语大体上是四种人批的。一、家人:畸笏叟(曹频)和曹棠村(早逝),主要是前者。他是从作者处接受和负责支配书稿,又是最初读到和最后保存书稿的人。二、友人:松斋、梅溪及其他未署名者,脂评中常称他们为“诸公”。以上两种人在书的“征求意见稿”上批下自己的读后感和意见,有的批语还是专门写给作者看的。三、合作人:脂砚斋或作“脂研”。他学金圣叹批书,是准备与小说正文一道传世的,是批给读者看的。因为他拿到书稿在后,上面已有畸笏及诸公很多的批,为不掠人之美,便称自己的批是“重评”或“再评”,以区别于诸公的初评,并非他自己的第二次批。他总共至少批阅了四次,都属“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