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98103

版次:3

商品编码:117387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9

字数:5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全面呈现了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和高校教育史学科教学的新趋势,对外国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现代教育史的演进过程、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史料翔实,观点鲜明,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基础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各章提供了精练的“内容提要”和反映本学科经典成果或新发展的“阅读书目”,并附有与各章内容紧密相连的“思考题”,具有鲜明的引导性、可读性和适用性。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自考生学习和使用的优秀教材,也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提高教育专业素养的优秀读物。

作者简介

吴式颖,192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7年毕业于苏联国立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校教育专业。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1973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国际马卡连柯研究会理事。独立撰著、主编、合编、译著的高校教材、学术著作与工具书有《外国教育史教程》《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外国教育思想通史》《外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外国教育通史》《外国教育史简编》《外国教育家评传》《俄国教育史》《教育:让历史启示未来》《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大辞典》《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教育学》《美育原理》等。曾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全国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

李明德,1928年生。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学和研究。独立撰著、主编、合编的高校教材、学术著作有《外国教育史教程》《西方教育思想史:人文主义教育之演进》《教育名著评介·外国卷》《外国教育史简编》<外国教育通史》《外国教育思想通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外国教育家评传》《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马克思列宁教育论著选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等。曾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

目录

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 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史前教育概况

[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二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内容提要]

第一节 两河流域的教育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教育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教育

第四节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三章 古希腊的教育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荷马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古风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 古典时期的教育

第四节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四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五章 古罗马的教育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共和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帝国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 基督教的兴起与早期基督教会的教育活动

第四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六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第二节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思考题]

[阅读书目]

第七章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拜占廷的教育

第二节 阿拉伯的教育

第三节 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思考题]

[阅读书目]

……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

精彩书摘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

《教育漫话》中把体育作为第一个问题加以论述。洛克希望每个绅士的身体必须适应一个事业家在对外开拓活动中可能遇到的艰苦环境。他认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是能忍耐劳苦,而学会忍耐劳苦则须从小逐步养成习惯,不要间断。洛克关于体育的见解内容十分丰富,其新颖与系统,在西方教育史上没有先例。

洛克认为道德观念来自教育和生活环境,否认天赋观念和神的启示。他认为“善行”就是能带来幸福和利益、能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洛克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教育者应当依据理性去约束儿童,不可放纵溺爱。要如同体育上的学会“忍耐劳苦”一样,学会忍受心理上的痛苦,克制自己的欲望,并由此培养节制的美德和刚毅、勇敢的个性。洛克认为正确处理“克制”和“精神活泼自由”’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的真正秘诀。

洛克还具体论述了诚实、智慧、勇敢、仁爱等美德,但他尤其重视“礼仪”。讲究礼仪就是整个外表的举止要优雅有礼,并能视社交对象与环境灵活自如地表现自己,博得朋友的好评,受到欢迎和重视。洛克强调德育中的早期教育、良好榜样、行为习惯,要求尽可能不使用体罚。

洛克批评当时人们把教育与学问等同起来的风气,在智育问题上尤其强调品德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这两点可谓洛克的醒世之言。

除了学习有用的知识之外,洛克认为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能力。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求知。因此他认为只需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基础内容即可,不必过深过细,教育的目的只在于向学生启示一条途径,日后没有教员时,学生自己也可以前进。在方法上,洛克重视直观教学、循序渐进,正版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三版)(吴式颖 李明德 张斌贤 单中惠) 教育学考研 311教育考研教材 外国教育史研究成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好奇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等等。

1697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工作学校计划》。洛克主张将没有工作而领取教区补助金的贫民家庭的14岁以下的子女组织起来劳动,以便安定社会秩序,减轻教会负担,创造更多利润。工作学校中没有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养成宗教意识的活动和从事纺织品制作等方面的手工劳动,还允许雇主来校挑选儿童当学徒。被选者直到23岁之前无偿地为雇主劳动。工作学校实际上就是贫穷儿童收容所、职业分配机关或童工工场。洛克的这一思想与他的绅士教育主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性为显著特点。他比弥尔顿更少古典主义色彩,比夸美纽斯也更为彻底地破除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对英国及西欧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但他的教育思想局限于绅士教育而缺乏夸美纽斯那样的民主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