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哪些感悟?曾国藩家书给我们哪些启示?
读《曾国藩家书》有哪些感悟?曾国藩家书给我们哪些启示?
近日所读《曾国藩家书》,也有些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二。
一、掘多井而皆不见泉,不如只掘一井,直至见泉而一生无忧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也总是感觉要学的东西有太多,要看的书太多,想学钢琴,又想学跳舞,想学下棋,又想学书法,想看散文,又想多掌握一些历史,想学为人处世,又想学各项技能,所以我们可能最常见的就是开了很多个头,但是没有一样能精通,没有一样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几个月下来,我们发现自己依然是一无所有,需要从零开始,又这样周而复始地列很多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不见鱼来,网子倒是准备了很多。
曾国藩九月十八日致四位老弟书中道: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意思是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而都看不到泉水,还不如老挖一口井,努力挖到看见泉水为止,那样不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吗。然而,不幸的是,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是“挖井多而不见泉水”的人,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芸芸众生,出类拔萃的人总是少数。
上到伟人,下到凡俗夫子,人生来要学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有谋身之才,就算是朱元璋当初也只是为了讨口饭吃,才一步一步有了后面的皇帝之身。曾国藩告知四位老弟谋身之道,谋身没有比谋食更大的事了,农民、工人和商人,都是通过劳力来谋食的;士人,都是通过劳心来谋食的。因此,士人或者在朝廷当官拿俸禄,或者在乡里教书糊口,或者在富贵人家当食客,或者给达官贵人做幕僚,都要看他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可以谋食而无愧于心。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晋身之阶,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然后才能得了科名而问心无愧。能不能够谋到食,穷愁和亨通,都是由老天做主;给予还是夺走,是由他人做主。只有专业精通与否,是由自己做主。从来没有专业很精而谋不到食物的。农夫若果真努力耕种,可能也会遇到饥荒,但一定会有大丰收的;商人若果真努力积藏货物,虽然也会遇到滞销积压,但一定会有货物畅销生意亨通的时候。士人如果真能精通学业,那他始终都会得到科名的,退一万步讲,即使没有得到科名,又怎么可能没有谋食的途径呢?因此只怕专业不精。那么,要想专业精通,没有别的办法,就只能要专一罢了。常言道“艺多不养身”,说的就是不专啊。曾国藩告诫各位弟弟,要力求专业。志在一处,也不必荒废了其他,只是应该把自己的志向持之以恒下去,每日认真对待,刻苦严谨。
二、 格物致知,身体力行
《大学》有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认为最关键的是格物和诚意二者。格物的功用是致知。诚意是力行根本。物是什么,身、心、意、知、家、国、天下,都是物。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种事物,都是物。所谓格,是指对具体事物进行研究,穷尽它的道理。只有这样探究背后的道理,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自省、自察、涵养等功夫来安放本来之心,就是格物。我们每天看到的书,句句都是物。将书中说的落实到自己身上,细细体会深究其中的道理,就是格物。领悟了一句的道理,便按照这一句的道理去做,这便是力行。格物与力行要齐头并进,才能掌握所谓的人情事理和通晓学问。
我们都熟知曾国藩有每日自省,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去梳理自己在这一天发生的事中,哪些做得不到位,哪些做得欠考虑,哪些技能还有不足,这样才能做到慎独而进步,我们都希望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个人心里对理想的样子都有一个标准和评判,对照这些标准,对审视自己,自省而后才能改之,接近我们想要的模样。
世上的读书人有很多,高学历的人也大有人在,可是为什么社会上总是有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读书多是一回事,要把读到的书放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才行,懂得的道理要去身体力行,要懂得明德、行善,按照圣贤所说,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否则即使是能赋词作诗,以博学多闻、品行雅正自诩,也只算一个会识字的牧猪奴而已。
曾国藩家书 精选506封家书精注精解,人人能读懂 进入曾国藩精神世界,修身处世齐家治国 推荐链接:https://m.netshop168.com/goods/83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