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町余话(精)》((日)木内昇|责编:安怡//王倩|译者:赵楠婷//赵翻//杨晓钟)-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直木奖作家木内昇作品 温暖日常中抽丝剥茧揭开一段跨越时空的情缘 带着铃铛的雨神 脾气古怪的止婆 和影子对话的少年 古老的长屋好像永无离别 怦然心动的少女 是来自遥远未来的故人

内容提要

神秘的小巷里住着精于女红的出江,脾气古怪的止婆,与“影子”对话的少年浩三。 每当雨神走过小巷,铃铛响起,现世与彼岸仿佛在此交汇,究竟是古老长屋中的幻象,还是故人归来? 斯人已逝,生者长思。 碌碌营营的日子里,突然浮上心头的某个人的身影。那份记忆如此深刻鲜明,思念跨越时空慢慢堆积。 当小巷季节更迭之际,她与他再次相逢。

作者简介

木内昇,1967年生于东京。曾任职于出版社,20004年以小说《新选组——幕末青岚》正式步入文坛。2011年以《漂砂之歌》获得直木奖,2014年以《櫛挽道守》获中央公论社文艺奖、柴田炼三郎奖、亲莺奖。其他作品还有《茗荷谷的猫》《浮世妻子的诙谐日记》《笑三年、笑三月》《某男》等。

精彩试读

御借婆 之夜   巷子宽约六尺,细细地向东西两向延伸。东面尽头有一段石阶,由两株银杏左右庇护,与天满宫 的神宇相接。西侧尽头是一户宅邸的后墙。沿着这面土墙有条南北向的小径,通往大街。或许是有了宅邸和神社的阻隔,街市的喧嚣在此匿迹。
巷子中间是一条石板路,两边是泥土地,摆满了各种盆花。这些盆花都是巷子两旁的长屋住户们所喜爱的。眼下正是矶菊和甘蓝开得正好的时节。
长屋南面有五户,北面有七户。南面靠近神社的两户这几年一直空着。由于屋舍年久失修,但凡有人搬走便很难再有人来住。也有被掮客带过来看房子的,但多半苦笑着留下一句“这屋子要不大修的话……”便再无下文。
或许是入冬后各家大门紧闭的缘故,午后还很早,四下便悄无人声。只有玳瑁色的光线斜斜射入。偶有雁声潜入,在巷子里依稀回荡。
东面石阶上有声音响起。是木屐声。
一个肩背包裹的青年正在下石阶,仿佛在逐级确认石头的触感似的,小心而谨慎。真丝捻线稠夹衣 外套着绉绸羽织 ,戴了一顶路考茶色鸭舌帽。当他踏上巷子的石板路时,重新背了背滑落的包裹,便步履轻快地往前走。咔嗒咔嗒,木屐齿奏出清脆的音符,向四面溅开。一直走到西面尽头的长屋前,青年才停下脚步。进门之前,他从旁边的格子窗悄悄往里看了一眼。
一个只有三叠 的小房间。窗户正下方的裁剪台前,一个穿着条纹铭仙绸和服的女人正在运针走线。她指法顺畅,仿佛远处有东西在牵引着似的,没有半点停顿。做针线活的人大抵都会身体前倾,含胸弓背。而她腰杆挺直,如同头顶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拉着一般。
青年拉开玄关的拉门,朝屋里喊: “承蒙关照。我是井崎屋的。您要的东西,我给您送来了。”  他摘下鸭舌帽,卸下肩上的包裹,还没等屋里人回应,就一屁股坐在玄关的地台上。
工作间位于玄关的左手边,除了朝巷的格子窗外,还在西墙上开了扶手窗 。玄关的正对面是一间六叠大小的会客间。再往里是厨房,不过青年一次都没进去过。
“这么冷的天,还劳烦您跑一趟。” 障子门 后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宛若滑落在清水里的一滴墨,缓缓地扩散开来。
出江是她的名字,以做女红为生。正儿八经的和服缝制、街坊邻里的小缝小补都会找她。她似乎一直有做不完的活儿,几乎每天都在裁剪台前度过。格子窗前做女红的笔直身影,对长屋的人们来说是一道再熟悉不过的风景。她精湛的手艺也被众人称道。
年纪在三十五岁左右,或者*大,但应该不到四十。梳得一丝不乱的黑发衬得乳白色的肌肤愈发白皙。
“那个,*后怎么样了?” 从工作间出来的出江匆匆打了个招呼,就直奔主题。
“哎呀,说是不容易啊。虽说我们家是从江户延续下来的丝线老铺,可如此要求还真是头一回见哪。啊,这是我家老爷子说的。” 青年的眉间挤出几道深深的沟壑,但是看到出江失落地垂下双肩,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这可是井崎屋啊,怎么说也有百五十年的历史了。老匠人们铆足了劲儿,总算做出来了。” 他解开身旁的包裹,从里面取出一束绣线。
出江的脸一下子明亮了。她轻快地起身,从工作间捧了一件棉袄出来,将绣线放在领口比了比,欢快地说道:“正好呢!”   棉袄的黑领子上绣着桔梗。绣线是发暗的香色 。
  “原来如此。这线是为了配这个刺绣的颜色吧?香色里稍混了点利休鼠色 ,妙极了。” 青年凑近看了看,又歪着头有些疑惑: “话说回来,领口绣花,您的这位客人也挺奇怪的。” 棉袄像是用男式条纹和服改做的,配上领口的桔梗刺绣,显得极不相称。刺绣似乎是直接绣上去的,怕是连底样都没画过。花样和形状都显笨拙,且左右不对称。右边的领子绣满了桔梗,左边的只绣了一半,像是中途生厌放弃了似的。
“这位客人该不会让你把这半边领子绣完吧?” “不是的,是棉袄翻新。说是妹妹之前一直在穿,现在妹妹不穿了,姐姐想拿过来穿。” “是吗?小的捡大的穿还说得过去,这大的捡小的穿还真没听说过。”   况且还是这么破旧的棉袄。青年倒吸了一口气,他无意中朝会客间瞟了一眼,吓了一跳。
会客间的圆形火盆面前,一个老婆婆正在打盹。青年心里犯嘀咕,刚才进来的时候,没看见她在啊。他朝里面伸出半个头,开玩笑道:“又来了呀,止婆。您可不能妨碍出江做活啊!”   老婆婆睁开一只眼,没好气地回了一句:“那是因为这里比我家暖和。” 止婆就住在出江家对面。房间格局**相同,而且都向西开了扶手窗,阳光充足,论舒适度与出江家并无两样。青年回应着:“是吗?”内心却觉得可笑,不过是为了节省点炭钱罢了。
“拿棉袄过来的姑娘约莫十六七岁。如今这个岁数的姑娘连夹棉的翻新都不会,这世道怕是要完咯。”止婆夸张地叹了一口气。
“没有这回事呢!说是想穿得久一点,所以才拜托给我的。”出江赶紧替客人说话,“既然是客人如此珍惜的东西,就想着把这不对称的领子也一起绣了。想来会好看很多吧?” 给领子绣花的姑娘起初用了香色绣线。时间一长,绣线有些发黑了。如果用新线来绣的话,会显得很突兀。考虑到这一点,出江就特意找井崎屋定做了一个颜色。
“简直疯了,自找活干!又不会多付你钱。你还连线都专门给人家定做,真是不嫌麻烦。” 出江没接话。她把用奉书纸〖ZW(〗奉书纸:一种纯白无皱的上等和纸。〖ZW)〗包着的绣线钱轻轻往青年腋下一塞,正了正坐姿,鞠躬谢道:“能够拜托这种小活儿的就只有井崎屋了。真是多亏有你们在。”   青年用食指挠了挠额头,没吭声。过一会儿,他低垂着头,拍了拍脖颈,说道: “我父亲这一代还能接这种手艺活儿,可如今这种小活儿费时费工,都不得不缩减。前些日子连木屐带都换成人造丝的了,所谓的工业化吧。” “你们店的口号不是‘承接特殊定制’吗?”止婆从旁插了一嘴。
“那也是上一代之前的事了。沧海桑田啊,如今连同行们都互相扯后腿。只有我们家还一直在接细活做,*后落得这么个惨淡下场。要紧跟时代,适可而止才行啊。” 出江似乎没在听他说话,手指轻抚着黑领子的刺绣,像是在确认什么。她思索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转动套在中指上的顶针。
止婆抬起眼皮,盯着青年,问道:“你多大了?” “什么啊,突然问这个……二十有二了。” 止婆从鼻腔里发出“嗯”的一声,便从捻线绸袖兜里摸出烟管,娴熟地装上烟丝,拿起火钳麻利地夹起一块发红的木炭点上。随后摆出一副对青年已然无兴趣的表情,美滋滋地吸了起来。

卖贝商城 推荐:《横町余话(精)》((日)木内昇|责编:安怡//王倩|译者:赵楠婷//赵翻//杨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