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阳光”——中新教育比较下的小学办学实践与思考》-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王万君校长通过对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教育的对比,从中国教育传统和新时代的教育观念两方面入手,深入思考了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者的时代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参加“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名校长赴新加坡研修团(第六期)”在新加坡访学期间,比较中新两国在教育理念、课程计划、教育督导、教师培养、教学管理、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教育评价、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差异,结合自身在瑞安市阳光小学近五年办学改革的实践,精心整理的学校管理策略和反思成果,以散文形式为主。

【目录】

辑 雕刻阳光
第二辑 求真务实
第三辑 沉淀“阳光基因”
第四辑 立足系统变革
第五辑 “阳光教育”小贴士

【作者简介】

王万君,男,1977年出生,汉族,温州瑞安人,副研究员。1999年温州师范学院“3 2”小教大专数学专业毕业,历任学校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教导员、德育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县语委会干事、教育纪检监察干部,获评(聘)温州市语言文字专家委员会成员、浙江省优秀语言文字工作者,现任浙江省瑞安市阳光小学校长。

【前言】

日前,阳光小学王万君校长邀我为其新作《雕刻“阳光”——中新教育比较下的小学办学实践与思考》赠序。收到书稿后翻阅,让我不胜欢喜,欣然应允。
近年来,瑞安教育高举“至美教育 学在瑞安”大旗,全力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用系统性思维办大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全方位提升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全力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中、高考成绩连创新高;同时,不断创新教育干部培养机制,建立优秀教育人才库,加大干部培养力度,选拔出了一大批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实事的教育干部,建设了一支业务精湛、素质精良、德艺双馨的名师、名校长队伍。
王万君校长所在的瑞安市阳光小学,正是我市全力打造优质均衡教育的重点学校,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迅速,办学成效显著,已然成为温州市新优质学校的代表。此次市教育局委派他到新加坡进行现代基础教育管理方向的访问学习,临行前我曾一再叮嘱:要学思悟践,取得真经;要沉得下去,带得回来。而今得见书稿,成果斐然,值得一荐。
如作者所言,该书以瑞安市阳光小学近五年办学实践为底色,以新加坡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成果为范本,比较了中新两国在教育理念、课程计划、教育督导、教师培养、教学管理、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教育评价、课外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全书务实高效、高屋建瓴,反思了学校既往教育管理之不足,能够帮助下的义务教育践行者理清思路、把握方向、夯实基础、疗疴去疾,为今后进行更加全面精细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策略借鉴,也为今后瑞安进一步推动“品牌学校”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行动思考。
全书采取散文的结构,围绕一个个教育小故事、小细节、小专题展开,富有真情实感,力求把教育政策、教育规律、教学方法、办学策略蕴含在一个个细节中,既具备可读性,又富有启发性。书中的每一个想法都直指教育本质,始终蕴含着对教育价值的追寻和教育本质规律的思考。综观本书中的教育故事,既能概览新加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设计的精到之处(如新加坡学生学习能力分流制度、弹性学制、“群”育与体育活动特色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等),又能窥探到阳光小学自身改进办学的系统性反思和改进策略,使得本书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可借鉴性。
尤其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较大篇幅介绍了阳光小学办学的“二十四节气”,把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定位在一个个教育“节气”上来落实。教育如农功,需辛勤耕耘,如农人般抓住节气种植庄稼,不误农时,不凌节而施,在每一个年级、每一个阶段都达成所有学生应有的发展目标。针对以上问题,该书给出了阳光小学的做法与经验,虽未尽善尽美,但不失为一块值得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乃至家长借鉴的他山之石。
教育乃系统工程,渊源才能流长;教育乃静心工程,静水才能流深。秉教育“阳光”般初心,行“雕刻”之精心,此应为万君取题“雕刻‘阳光’”之本意。
是为序。

【精彩书摘】

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讲,我是坚决拥护推进经典诵读的,但是前提是诵读的文章要够经典,所诵读的文章应该代表一种先进的文化导向,有进取、积极、革新的潮流倾向,而不是松懈、委顿、守旧的靡靡之音。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却是因为诵读这一学习方式,才更拥护经典诵读。因为只有通过诵读,才有可能真正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律之美。前面谈到传统文化被一些人刻意“玩坏”了,其中就包括一个被“玩坏”的项目——经典诵读。眼下的经典诵读经常被“玩”成这种情景:
让一个个学生穿着汉服,打扮成垂髫童子的模样,用拖沓的腔调、不符合语言内涵的节奏、突兀刺耳的音高变化、摇头晃脑装腔作势的唱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还有一类是使用各种方言,无视主谓宾定状补各个语言成分间的关系和诵读时应有的快慢差异、无视语言表达的逻辑重点,只顾摇头晃脑,随意变化调值,强弱无序、长短飘忽,如乱弹般,还标榜为“古语吟诵”。
真希望我国的语言政策贯彻得更彻底一些。推行经典诵读,就应该采用标准普通话为载体,用标准的普通话,采用合乎规范的节律,应该成为经典诵读的前提,并不断探索更加合理的语言节奏,推进普通话节律的标准化、国际化。
说到这,引用傅雷家书中的两则告诫语:
“《古诗源选读》《唐五代宋词》《元朝散曲选》前面都有序文……,谈词、谈曲的序文中都提到中国固有音乐在隋唐时已经衰敝,宫廷盛行外来音乐;故真正古乐府(指魏晋两汉的)如何唱法在唐时已经不可知。”
“换句话说,非但现时不知唐宋人如何唱诗、唱词,即便知道了也不能说那便是中国本土的唱法。”
动经典诵读,不是为了恢复古音,更不是为了图个热闹。而是应该以现在的官方语言为传播媒介,体会语言的发展脉络,感受传统经典文字中流露的传统语言节律,吸收传统经典中蕴含的概念、价值判断,领悟传统经典对天地人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所以,经典诵读要带领学生人人读、用普通话读、有选择性读、用规范的语法读,引领学生在掌握语言节奏的情况下读、放声读。之所以称为“诵读”,是因为多读读经典文章会自然成诵,而不是自造节律、生搬硬套、哗众取宠。
语言和语言政策,对于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影响着民族品格和创造力。我们在沉淀“阳光基因”的学校办学理念中提出——把传导语言文字系统本身的价值放在位,就是因为语言文字系统不仅仅只是学校教育的工具媒介,更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是锻造学生思维特质的根本途径。
诵读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绝不可走上歪路。

卖贝商城 推荐:《雕刻“阳光”——中新教育比较下的小学办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