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二-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学生第二”,那么谁第一呢?当然是教师。本书是一本教育管理随笔,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作者认为,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因为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成长……是以教师的健康、教师的幸福、教师的成长……为前提条件的。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时候,应该把教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校长树立了“教师第一”的思想,教师自然就拥有了“学生第一”的心态。学校和校长强调“教师第一”的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转化成的生产力,自然就能带来“学生第一”的效果。本书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作者简介

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內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出版有《学生第二》《面向个体的教育》等专著。先后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一2020年)》起草调研工作。

内容提要

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力作,出版十余年来,深受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欢迎。 “学生第二”是管理学的视角。要想在校园里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实现“学生第一”,在管理上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当管理者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就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书适合各级各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阅读。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经营学校文化 创造学校文化 经营学校文化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随心所欲不逾矩 校长要为自己创造机会 学生第二 用制度塑造文化 学校机制建设要立足班级生活质量 第二辑 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有所不为有所为 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进行没有压力的改革 把规章制度减到最少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第三辑 在校园里创造市场 借水行舟 无中生有 寻找力量 在校园里创造市场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随想 第四辑 让资源流向哪里 不同寻常用人才 避免“成功式失败” 从总务处的定位说开去 降低管理成本 让资源流向哪里 项目管理: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校长的教育资源意识 第五辑 学会终点思考 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学会终点思考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给教育一些“闲暇” 为了教育的自由呼吸 从哪里寻找教育的力量 第六辑 张扬教学个性 “个性空间”没有个性 张扬教学个性 协商与管理 第七辑 换药不换汤 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 换药不换汤 管理中的数学思维 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 差一点儿与多一点儿 说说不能“而已” 改到深处是制度 第八辑 做希望经销商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 做希望经销商 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 第九辑 共同走过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些书和作者 擦亮“第三只”眼睛 共同走过 后记

精彩试读

我们不少学校管理者对 学校文化建设常常采取放 任的态度,以为文化建设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几 十年自然积淀下来的,一 任校长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于是,对文化建设的研 究在我们许多学校里基本 上还局限在表层,大部分 校长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放 在了易见成效的管理制度 建设上。 其实,学校文化是可以 创造的。 潍坊一中新校建设被列 为市政府十大工程之一, 也是备受市民关注的大事 ,但我们却没有举行开工 典礼或者奠基仪式,而是 用省下来的钱建造了一个 小型学生活动中心。有的 人不理解,说是标新立异 ;有些人感到很遗憾,以 为失去了一次令学校扬名 的机会。只有我们自己清 楚,这是我们新校文化建 设的第一步。我们想明明 白白地告诉未来的老师和 学生,学校追求的是实实 在在的东西,是学生的利 益;从新校建设的第一天 起,这个努力就已经开始 了。 如果你留心的话,在制 度建设中也是完全可以融 入文化建设的,或者说, 制度是可以衍生出文化的 。我在高密一中工作时, 学校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 尊重,规定对老教师的备 课情况不予检查,而是以 他们自愿的方式,每学期 将备课簿集中到教学资料 室存档,专门供青年教师 借阅参考,同时,学校根 据借阅率的高低付给他们 一定的稿酬。于是,借阅 率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一 个问题。老教师们以高借 阅率为荣,精心研究备课 ,有的在备课中不仅考虑 怎么有利于课堂上的教学 ,还研究怎么有利于青年 教师借阅参考。每学期下 来,教导处统计备课簿借 阅率,成了全校教职工瞩 目的大事。一个微不足道 的小规定,衍生出令人欣 喜的深层次文化。人们崇 尚的东西变得崇高起来, 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 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 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 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 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 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 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精神源泉。在学校文 化中,师生关系可能是一 所学校能够立足的重点。 而新型师生关系不是靠简 单的号召、要求就可以建 立的,文化的力量可能更 大。于是,怎样形成学校 文化,成为我们的一个着 力点。 高密四中有个每年评选 优秀贺卡和学生优秀贺词 的制度。每年元旦前后, 对老师们来说,像是过节 一样,大家把积攒了一年 的贺卡拿出来,小心翼翼 地摆到展厅里。工会为此 要张罗很长时间,先是组 织参观,然后是教师、学 生评选。那些感人至深的 贺词更是感动了全校的教 师和学生。我发现,每年 的评选都让我们的老师更 加明确学生在他们心中的 分量,每次展示都是对师 生关系的新提升,都是对 老师们教书育人境界的新 升华。说实话,当初组织 这一活动只是工会干部的 一个随意的想法,后来这 一活动却演变为我们的制 度,就是因为我们从中看 到了它对学校文化建设的 作用,它对形成良好的师 生关系起到了其他制度起 不到的作用。我们学校还 有一些在一般人看来有些 奇怪的事情。在每年的毕 、l匕典礼上,给最优秀的 学生发放毕业证书的不是 校长,而是学校评选出来 的学生最爱戴的老师;在 校史业绩展廊里最显著的 位置上挂着的不是校长或 者,声开拓进取的领导班 子”的照片,而是那些为学 校的发展做出过创造性贡 献、德高望重的人;工资 表上薪水最高的既不是职 务最高的,也不是年龄最 长的,而是被更多学生选 择为导师的名师……学校长 期形成的文化让每个人都 明确地认识到,正是这些 赢得了学生也赢得了社会 认可的老师,推动了学校 的发展,给了学校生机和 活力,他们理应受到学校 的尊重!也正是有了这样 一种文化,才有可能使学 校的发展代代相承。 除了这些,在高密一中 ,大家十分推崇的还有民 主、平等的氛围。关于这 一点,有两件令大家津津 乐道的小事。 一件是关于我们一位老 校长的。那是在1970年代 所谓教育“回潮,,的时候 ,老校长的儿子考高中, 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达到我 们学校的录取线,只好去 了距家80多公里的另一个 县的学校。 P3-5

卖贝商城 推荐:学生第二